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qū)黃旗堡街道逄王小學 陶植林 王淑玲
我們的課程理念是: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guī)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始終把握課程的標準,教學不離學生生活,不離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我們利用《我們自己作主》這一課的教材,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對人對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
課堂上,抓住班干部選舉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也有責任和義務選好班干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問題的討論,同學們的發(fā)言,讓我感懷。
問題是:如果現在我們重新選舉班干部,你會選誰?說說你的理由。同學們討論熱烈,有贊成選學習好的,有同意選人緣好的,有選跟自己關系好的,有選號召力強的,等等。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討論發(fā)言中,有學生提出了一個令我都感動的建議,就是要選平時在班集體中不太守紀律的同學當班干部。我請他說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據:不太守紀律的同學并不是喜歡影響班集體,而是約束自己的能力弱點,如果我們讓他們在班級活動中管理別人,多給點機會讓他們嘗試管理別人的樂處和難處,他們就能在管理中體會到,一個人不要別人管是多好的啊,班集體的榮譽是要靠大家來爭取和保持的,一個人可以影響到班集體榮譽,可以影響到班上每一同學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尊嚴。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紀律要求。還有的學生說,這幾個不太守紀律的同學,也有很多的優(yōu)點,只要他們改正了缺點,我們班的紀律就更好了。
從學生的討論中,我看到了他們對班上不守紀律同學的寬容和鼓勵,看到了他們對自己同伴的愛護和信任;看到了他們熱愛班集體、維護班集體、關心班集體的優(yōu)良品質;看到了他們對人對事的公平和公正的美好心靈;看到了我們教育意義所在。
通過教學,我讓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讓有缺點的同學從討論中獲得改正自己不足的勇氣和毅力,獲得自信,從老師的鼓勵中獲得進步的動力。
標準所倡導的是與學習者的實際生活有血肉聯系的學習過程,要改變過去那種脫離實際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教學中,我們不要去傳授那些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的知識和經驗,不要把學習只看成是掌握某些書本知識和語言符號。這樣的課程學習達不到本課程所要實現的目標,只有通過學習者自身的生活經驗才能學習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yǎng)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
所以,我在教學中注重的都是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努力促使他們在自身的經驗、體驗中學習。
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做有德性的人。
我們應當承認學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們的眼睛所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這是一個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傳授的內容,雖然是生活實際中的事例,但卻不是兒童所感受到、所觀察到的生活,不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它們構成不了兒童自身的生命活動(包括需要、動機、感情、認知、思維等等的活動的萌發(fā)與建構)。對學生來說只不過是一些文字、符號、事實、事件……在這些內容中兒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覺,他們理解不到、體驗不到、也用不到。這樣的學習也就成為一種無意義的學習。
“有意義的學習”是新課程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什么是有意義的學習?有關資料闡述:有兩種關于有意義學習的理論,其一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其涵意為: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一種非人為的和實質性聯系,它是與機械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其二是羅杰斯的意義學習,羅杰斯把學習區(qū)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兩種,他所講的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的目的、需要的相關性。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自己的目的、需要有關時,學習積極性高,效率也高。
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來的結果,而忽視教育自身作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镀返屡c生活》這門課程是從生活出發(fā),是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讓學生過好他們的教育生活、課程生活。我們說,我們要讓學生學習過一種健康、安全、積極愉快、有愛心有責任心、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那未我們的課程生活首先就應當是這樣的。正是出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應當充滿“童趣”和“童樂”,我們所建構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促使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并從這種生活中得到身體的、精神的滿足,快樂喜悅的享受。
我們之所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中的課程生活,是因為學生只能在這樣的生活過程中發(fā)展,我們不能越過今天去預設明天。
在新的課程生活中的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都能滿足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需要,在這種交往中學生又能感受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融合、溝通的快樂,得到集體、小組的認同,看到自己在小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許多共同感受,這些都是令學生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