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靜
(廣東財經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2014年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了黃偉宗主編的《海上絲綢之路書系》(開拓篇),包括4本——《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縱橫論》[1]、《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fā)》[2]、《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3]、《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4]。這套書已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作為出國進行文化交流的禮品用書,其版權也已輸出給印度尼西亞,做到了文化走出去。近三年來,學術界對這套書進行運用、解讀的成果有:筆者《論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5]論述《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勾勒出一部海上絲路發(fā)展的歷史;祁越《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音樂性》[6]從語言、結構、意象三方面對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音樂性進行研究和分析;曾建生《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與廉潔文化建設》[7]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所蘊含的反腐倡廉的主題進行分析,揭示出其對當今廉潔文化建設的啟示。
根據(jù)陳永正選注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海上絲綢之路詩歌”指的是描寫中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文化、科技、移民等各方面海上交流的詩歌①,它的發(fā)展歷程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展歷史伴隨始終:從公元前111年左右漢武帝派黃門譯長從雷州半島的徐聞、合浦出海開啟具有真正貿易性質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廣東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地之一,省會廣州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大港(元代除外)和重要港口,歷久不衰。明清時期,廣州是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在這樣的土壤環(huán)境下,文學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反映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詩人和詩歌,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就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代表之一。
屈大均,廣東番禺人,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他現(xiàn)存詩作6000多首,其中有100多首 “海上絲綢之路詩歌”。這些詩歌內容有:描繪壯麗的海上風光、旖旎的海島風情;描寫因國家的海洋政策而引起的海上圖景的變化及海外舶來品;描寫海道、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的對接通道、海舶;記錄中外海客悲歡離合的漂泊故事等。從中反映出他重視海權與海防的愛國主義精神、推廣中華文化于四海的民族自信、開放靈活重商務實的海洋文化氣質。
屈大均先祖乃屈原之后,于漢高祖時遷于關中,宋紹興年間(一說為唐代)其十八世祖翰林誠齋公,諱禹勤,由關中南遷,始居南雄珠璣巷,然后繼續(xù)南遷至扶胥江邊的番禺沙亭。屈大均從小生長于南海之濱,有著非常濃厚的海洋意識。他一生四方游歷,廣交友朋,以“??汀弊跃印K钪匾暤纳耢`就是南海之神祝融,“夾江銅鼓響天風,春半家家祀祝融。神次最尊南海帝,隋時初筑虎門宮?!盵8]169屈大均在《南海神祠碑》里自述:“南海神祠在吾鄉(xiāng)沙亭之東。國朝洪武初,吾十世祖埜藪公諱璲之所建,以南海神主祠在扶胥北岸,而吾鄉(xiāng)在南岸,大江相隔不能朝夕常至,故作此祝融行宮,與室廬咫尺,可以勤勤肅謁焉。三百年來,子姓世修其祀……”[9]339由此可知,他不僅經常去扶胥江北岸的南海神主祠祭祀,其家族在扶胥江南岸亦自建祝融行宮,世世代代殷勤拜祭,虔誠至極,可見受海洋文化的影響之深。
屈大均的詩歌常常描寫海面上水天相接的壯美畫面,如《虎門觀海作》:“元氣一吐吞,日月光相養(yǎng)?;煦缭谥醒耄A資醞釀?!盵8]805在他筆下,大海既靜美又靈動,充滿了神秘氣氛,如《扶胥江口晚望》 “晚來鳧雁靜,疏雨過長空。山色浮天翠,漁燈散海紅。須臾秋月上,搖蕩虎門東。仿佛精靈出,霓旌導祝融?!盵8]1123但大海更多的是奔流傾瀉、氣勢磅礴,如《登浴日亭》:“月明南海闊,中夜氣鴻蒙。萬馬奔旸谷,雙螭御祝融。日輪飛上下,海市動虛空。誰與同晞發(fā)?蒼涼若木東?!盵8]32作者在月明之夜登上南海神廟旁的浴日亭,看到大海遼闊、宇宙空濛,海水如萬馬奔騰,朝向那天的盡頭,于是把飄蕩不定的憂國愁思和激昂悲涼的人生感慨都寄予在了翻騰的海水和驚濤的駭浪中。
屈大均的詩歌還描寫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因海上貿易而繁榮起來的島嶼上與眾不同的民俗和風情,寫的最多的是雷州半島、海南島和澳門島??滴跏荒?,作者西游雷州,看到“蠻女喜簪青茉莉”[8]376,“雷女工絺绤,家家買葛絲。贈夫多越布,生子是珠兒。玳瑁裝眉掠,檳榔代口脂。蠻中妖艷質,半在海洋湄。”[8]375描寫雷州半島的女子喜歡頭戴茉莉花,擅長織葛,織出的葛布用來贈給未來的丈夫,她們戴著玳瑁做的飾品,口中嚼著的檳榔染紅了嘴唇,顯得妖冶艷麗。描寫海南島風情的詩數(shù)量更多,比如《贈尹學博》:“黎娘愛針及紅布,持之易香長滿篝?!盵8]1098寫黎族的女子常用紅布換取海外來的香料?!吨靺儭罚骸扒Ю镏靺兇蠛V?,珠官香尉往來通。居人繡面為龍子,競采珊瑚入水宮?!盵8]748海南島是珍珠、香料的集散地,來此地采購珍珠和香料的官員、商人絡繹不絕。當?shù)厝嗽谀樕霞y龍紋入海采珊瑚。珊瑚是珍貴緊俏的海貨,非常難得,海南人自古就喜歡在臉上繡上龍紋,想象自己就是一條龍,可以避開海中鯊魚的侵襲??滴醵四?,屈大均到澳門,寫下描寫澳門風情的《澳門》六首,“南北雙環(huán)內,諸番盡住樓。薔薇蠻婦手,茉莉漢人頭”[8]874,西方的文化和生活融入這里,蠻婦手上涂著芬芳的薔薇水,漢人的頭上也插滿來自西方的茉莉花?!拔逶嘛h洋候,辭沙肉米沉?!盵8]874以行賈為業(yè)的葡萄牙人,常常在五月份出海到非洲東海岸貿易,出海前沉肉米以祭海神,祈禱一帆風順?!跋慊饸w天王,錢刀在女流?!盵8]874寫西方女人的地位高,掌管著家中的經濟事務?!岸Y拜三巴寺,番王是法王。”[8]874寫葡人去三巴寺做禮拜,天主教教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澳門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
屈大均的詩歌還描寫了因國家海洋政策而引起的海上圖景的變化。清初,為了對付鄭成功在臺灣的勢力,斷絕沿海接濟,清政府實行殘酷的禁海、遷海政策。廣東省的情況是“東起大虎門,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為大界”[8]52。屈大均憂國憂民,于康熙十一年專門前往高州、雷州、廉州考察,經過陽江、電白時看到 “南極成沙塞,長城界海云”[8]364,“城從虎門起,千里跨空冥。多壘虛海防,非邊亦筑亭”[8]364。到了廉州,看到 “漢代經營地,今余蔓草長”[8]372,“百里無煙火,林峰氣郁蒼”[8]373,“炎州惟此地,風景最荒涼”[8]371。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平,二十三年,弛海禁,海上貿易迅速活躍繁榮起來,屈大均寫詩“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盵8]610“百貨通洋舶,諸夷接海天。渺茫濠鏡澳,同去恨無船?!盵8]793都是描寫當時廣州港及其外港舶口澳門貨物云集、船舶眾多、交易繁忙的場景。
海上貿易帶來的舶來品讓詩人感到新奇有趣,也寫詩記錄下來。植物花卉類如素馨、茉莉在他的詩中經常出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西洋菊、荼蘼花; 禽鳥類有孔雀、五色鸚鵡、白鸚鵡、倒掛鳥;其他海外貨品有玻璃鏡、珊瑚、海南沉香、薔薇水等等。
屈大均的詩歌還描寫了海上絲路的海道、海上絲路與陸上絲路的對接通道、海舶等內容。清代海上貿易主要是從虎門出洋,澳門是廣州港的外港,所以貨物先運到澳門,再運至東西二洋②。從東西二洋來的貨物,也是先到澳門,再運至廣州。
屈大均的詩歌還描寫了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有旱路和水路之分。旱路以梅關為主。屈大均的《梅關道中》寫道“窈窕臺關路,蒼松隔嶺斜。鷓鴣蠻女曲,茉莉漢臣花?!盵8]1162這條南北對接的道路上中外友人絡繹不絕,蠻女唱著漢文化當中表達思念的《鷓鴣曲》,漢臣頭上插滿了源自海外的茉莉花。水路以西江為主,康熙二十八年屈大均沿西江而上前往肇慶,“江行才十里,戍鼓兩邊傳。犬吠紅毛估,人驚白底船?!盵8]848“白艚洋海至,香澳門來?!盵8]848何為 “白艚”“香”?《廣東新語·舟語》中講“其飄洋者曰白艚、烏艚,……捕魚者曰香,亦曰鄉(xiāng)?。”[10]435一般來講,在江中運輸?shù)亩酁槎纱骸鞍俗指偝孙L,斜張扇子蓬。飛揚紛客子,出沒一艄公。海自三門入,洋教百貨通。橫江諸大艔,最是粵船雄?!盵8]828海外的貨物先由洋舶或白艚運到廣州,再由渡船沿江而上運至北方,分散到各地,可這次飄洋的白艚突然出現(xiàn)在西江,還有葡萄牙商人,當然驚嚇到了鄉(xiāng)民,于是趕緊集結民兵準備戰(zhàn)斗。
屈大均的海上絲綢之路詩歌還記錄了中外??捅瘹g離合的漂泊故事。廣東近海,海水時常倒灌,導致“水咸禾易爛,田瘠麥難長。不少夫家怨,辭農去故鄉(xiāng)”[8]834。屈大均的詩文記錄了一個叫沙子雨的朋友的離奇故事。沙子雨是福清諸生,并非商賈,從康熙二十四年至康熙三十三之間,他每年都要東游日本以尋其父,“東浮窮日出,海舶望如山。五月開洋去,三冬趁國還?!盵8]673南游交趾以尋其兄,“有兄久為安南客,白頭未歸含酸辛”[8]1020。清政府從順治十三年禁海,不許片帆入海,也不許有人從海上登岸,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才開海,想必他的父、兄應該是在順治十三年之前出海謀生的,由于海禁一直沒法回來,這樣算來,至少已經失聯(lián)近30年了,沙子雨還能找到他們嗎?令人稱奇欣慰的是“末一年所會有天幸,適于扶桑之下,得見老人善飯無恙,而白發(fā)有加矣,扶侍而還,終其孝養(yǎng)之事焉?!盵8]293沙子雨找到父親了,然而遺憾的是他的哥哥卻始終沒有找到。這是中國??推春M獾墓适?。還有眾多番商聚居中華,死后埋在中國。屈大均《廣州北郊作》“十萬蕃魂在白蒿……紛紛羌婦上墳來,人哭聲連鬼哭哀。”[8]31,可見在廣州北郊有一個蕃人冢,埋葬著十萬蕃魂,每一個墳墓都記錄著一個涉波逐利的故事,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悠久的歷史。
屈大均的海上絲綢之路詩歌洋溢著重視海權與海防的愛國主義精神,充滿著推廣中華文化于四海的民族自信,表現(xiàn)出開放靈活重商務實的海洋文化氣質。
中國自古以陸地為中心,對海洋主權不甚重視,明清時期,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海洋也屬于華夏領土的一部分。然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中說“地之盡于海者,與諸夏而俱窮,其不盡于海者,不與諸夏而俱窮。南而又南,吾不知其所底矣?!盵10]26這說明他已經有了朦朧的海權意識,認為華夏的領土不應止于陸地?!俺龌㈩^咫尺,則萬里天險,與諸番共之,諸番非表而吾非里也。大唐之地止乎此,然止而不止,天下山川之氣亦止乎此,然止而不止?!盵10]31虎門以南的海洋華夏與諸番共同擁有,沒有明確權屬,海中又沒有保護的屏障,一旦諸番來襲,將會非常危險,所以他在詩歌《白鵝潭眺望》中寫道:“南出虎門天險失,諸夷咫尺二洋迴?!盵8]866指出東、西二洋的諸夷船艦可直抵虎門,天險難恃,后來的歷史也證明了屈大均的遠見卓識。
基于此,屈大均有著比一般人敏銳的海防意識和寸土必爭的海疆觀念,他對明朝政府放棄交趾痛心疾首,在《廉州雜詩》中寫道:“伏波瞻漢廟,棄地恨交州。一夕廉山宿,凄涼欲白頭?!盵8]372在《送沙子雨往安南》中寫道:“誰當恢復此疆土?三百年來哀沉淪。”[8]1020對國家失去交趾耿耿于懷,寄希望于未來某一天還可以收復,“使有伏波其人者出,安知不可蕩平,復為衣裳禮樂之地耶!”[10]36“去崖州南六百里即占城,每南風順,聞占城雞聲如洪鐘,自海外悠揚而至,其近若斯。瓊、崖屏障廣東,占城亦可以屏障瓊、崖者也。”[10]37屈大均認為占城雖在海外但與交趾接壤,如果不放棄交趾進而占領占城,則可以使占城成為海南島的軍事屏障,而海南島可以成為大陸的軍事屏障,這是多么睿智的海防思想呀。
澳門開放給葡萄牙人租住,很多人沉醉于由此而來的經濟利益,可是屈大均卻心懷隱憂,《澳門》六首其五寫道:“山頭銅銃大,海畔鐵墻高。一日番商據(jù),千年漢將勞?!盵8]874《白鵝潭眺望》寫道:“舶口至今蠔鏡失,西洋端恐有陰謀?!盵8]866他擔心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受到威脅,對于眾多進貢貿易的國家,屈大均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佛郎機與其他國家的不同,在《廣東新語·貨語》中借用明嘉靖年間廣東籍著名學者霍韜的話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霍文敏云:東南番皆由廣入貢,因而貿易,互為利市焉,中國不可拒之以自困。惟佛郎機則賊人之桀也,不可不拒。因拒佛郎機并拒諸番,非策也。為今之計,在諸番之來則受之,在佛朗機則斥之,否則厲兵以防之,示之必誅。”[10]389-390對于正常朝貢貿易的國家,是非常歡迎的,而對于像佛郎機這樣圖謀不軌有損國家海權的賊國,則要小心提防,必要時需兵戎相見將其趕出境外。屈大均清醒的海防意識,在當今仍然有著很強的時代意義。
屈大均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自信,希望自己能象箕子、徐福一樣去海外傳播中華文化,以禮儀道德教化蠻夷之地,完成孔子的乘槎浮海之志。他在詩歌中多次表達這個愿望:如《海上》“何當共徐市,一去十州遙?!盵8]32《送沙子雨浮海之日本》“甚欲求徐市,從君上白艚。平生浮海志,夢里是波濤?!盵8]673尹之達,東莞人,屈大均的好朋友,康熙年間任崖州學正。屈大均寫詩《贈尹學博》:“崖人沐浴汝膏澤,詩教亦稍知溫柔。漸將禮義變蠻俗,更使文章為脯修。十年不遷崖人喜,賢師教化天所留?!盵8]1098贊美尹之達以禮儀教化崖州人民,使崖州成為了文明奧區(qū)。
張超然,福建人,屈大均的“膠漆”好友。張超然游日本,屈大均寫下兩文,一為《送張超然浮海往日本序》:
“……吾聞朝鮮之學,始于箕子;日本之學,始于徐福?!瓘堊铀褂?,愛其人而不愛其物,言其義而不言其利,先導之以文辭,后進之以經術,使皆翕然向學,彬彬有文,于周公、仲尼之徒無所悖?!e張子之所以為教,與日本人之所以為學者,一一陳于先師之前,斯則先師乘桴之志,不得行于其身,越二千余年猶得行于張子,豈不為圣門之幸事!雖與箕子比隆可也,尚奚徐福之足云乎哉!……”[9]290
二為《書張子將游日本冊》:
“而日本之地多鍇鐵,工鑄長短倭刀,純剛犀利。其人又兇悍好殺,素為神州赤縣之患?!跞缏爮堊友?,奉以為師,則張子教化大行,聲名洋溢于蠻貊,而施及中國?!盵9]399
文中想象張超然到了蠻夷兇悍的日本,用禮儀道德感化天皇和民眾,使日本成為與華夏一樣的文明向善之邦,文字中充滿著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結合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命運,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屈大均這樣的想法太天真太幼稚,但是從世界終極發(fā)展的角度看,只有用道德倫理教化民眾,才能使人類脫離野蠻和禽獸的狀態(tài);只有把仁愛禮儀推之于四海,才能實現(xiàn)全人類的和平與發(fā)展。強權、掠奪和爭霸都只是短暫的一時的,不能因為曾經的挨打就失去了文化自信。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瑞典人漢尼斯·奧洛夫·哥斯達·阿爾文(Hannes Olof Gösta Alfvén,1970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發(fā)言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雹圻@充分證明了中國曾經挨打不是由于文化的落后而是由于科技的落后,但屈大均以天朝為中心,沒有認識到吸取他國先進科技的重要性,這是其歷史局限性。
什么是“海洋文化”?黃偉宗《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縱橫論》中說:“海洋文化,是指人類從受海洋影響而形成的受制海洋而又利用海洋的觀念意識,及其相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盵1]27并總結海洋性的特性有:“寬宏性、共時性、領潮性;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重商性、務實性、時效性;敏感性、變通性、機緣性;移民性、開拓性、適應性;平民性、平等性、自在性?!盵1]28-30
屈大均從小研習四書五經,是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出來的文人,但與普通儒生不同的是,他身上少了迂腐氣而多了靈氣。俗語說“遇山則誠、遇水則靈”,屈大均身上的靈氣其實就是深受海洋文化影響而形成的開放靈活重商務實的海洋文化氣質。
屈大均心態(tài)開放,交友甚多,其中還有不少外國朋友和商人朋友。屈大均曾為一位番商朋友撰寫碑文《陽江天妃廟碑》: “有番賈某者,嘗禱于陽江之祠,得蒙神佑,因請予為樂歌以享神……”[9]341碑文虔誠地祈禱天妃降祥:“令吾舶兮利涉,為司命兮二洋……載百蠻兮瑰異,倍利市兮諸商。任巨艚兮烏白,貨隨時兮低昂。母錢一兮子百,溢金貝兮千艙……”[9]342屈大均不是商人,卻非常重商,希望天妃保佑各國商人出海順利賺取金錢,讓大家都富裕起來。
屈大均作為學者,對廣東的經濟十分關注和了解,實事求是地指出:在廣東種莊稼不如養(yǎng)蠶桑,養(yǎng)蠶桑不如賣水果,賣水果不如賣香,這正類似于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講的“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盵11]廣東近海,土地不適宜于種莊稼,不要說獲利,連自家食用都不夠,所以很早就有從占城、暹羅進口糧食的記錄。廣東蠶桑業(yè)發(fā)達,但屈大均在《龍眼》中說:“逐利先三楚,乘秋出五羊。年年珠子樹,末富勝蠶桑。”[8]842看來去楚地販賣龍眼的利潤要遠遠超過蠶桑,而販賣水果又遠遠比不上賣香。東莞的謝重華,明亡之后隱居家鄉(xiāng)南社,以種香為業(yè),屈大均贊其“汝種多香與子孫,勝于全買荔枝園”[8]739,夸贊他多種植香樹留給兒孫可比全部投資荔枝園的利潤要高得多。[12]當然,獲利最多的還是海外貿易,在屈大均看來,海上貿易利潤極高,可以迅速致富,他在《賦為邵丈壽》中寫道“朱公豈必定居陶,貨殖無如涉海濤。澳口天開濠鏡小,番船山涌荷蘭高。”[8]1140邵丈,金華人,屈大均的朋友,應該是專門與荷蘭人做貿易的,屈大均在為他祝壽時說,難道只有定居在陶地才能成就如陶朱公一般的財富嗎,現(xiàn)在沒有比涉海貿易利潤更高的了,看看小小的澳門港里停泊的如山涌般的外國商船中那高高的荷蘭商船,就知道你邵丈的財富有多少了。屈大均詩歌中這種開放靈活重商務實的精神,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精神。
屈大均是明清時期廣東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他的海上絲綢之路詩歌所具有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文化自信、海洋文化氣質與當今“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一帶一路”是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必然邏輯,是文明復興的必然趨勢,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在“一帶一路”的偉大實踐中,應當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開放、靈活、重商、務實的海洋文化精神,實現(xiàn)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應當繼續(xù)增強重視海權與海防的愛國主義教育,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來保障海洋權益和民族尊嚴;應當恢復以仁愛和平為精髓的民族文化自信,并推之于四海,為世界和平發(fā)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注釋:
① 陳永正:“‘海上絲綢之路’,顧名思義,是一條以絲綢為主的中國商品海上貿易之路,也是一條包括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中外交流之路。本書所選錄的,即上述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詩歌?!?見陳永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年,前言1頁。
②黃啟臣:“明代稱廣東南海為南洋,并以東經110°(相當于雷州半島、曾母暗沙以及加里曼丹島兩岸)為界,在此以東的海域為東洋,包括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蘇拉威西(Sulawesi)島及馬魯古(Maluku)群島一帶;在此以西的海域為西洋,包括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島、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沿岸等?!币婞S啟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年第304頁。
③帕特里克·曼漢姆:《諾貝爾獎獲得者說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堪培拉時報》1988年1月24日。
參考文獻:
[1] 黃偉宗.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縱橫論[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
[2] 周義.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開發(fā)[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
[3] 陳永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
[4] 黃啟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4.
[5] 萬靜.論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J].文學教育,2016(2):17-19.
[6] 祁越.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音樂性[J].藝術評鑒,2016(10):29-31.
[7] 曾建生.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與廉潔文化建設[J].廣州航海學院學報,2017,25( 2):64-67.
[8] 陳永正.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9] 歐初,王貴忱.屈大均全集三:翁山文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0] 歐初,王貴忱.屈大均全集四:廣東新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1] 司馬遷.史記[M] .北京:中華書局,1959:3274.
[12] 萬靜.屈大均與莞香文化 [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