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長平
梅蘭芳,一生可謂“梅”樣的高潔、“蘭”樣的幽香,芳華一世。梅蘭芳先生曾在香山偶居,卻與香山結(jié)下了終生的不解之緣。
1922年春,時年28歲的梅蘭芳先生受朋友之約,在香山雨香館別墅小住。雨香館原為靜宜園28景之一,是乾隆皇帝賞雨、聽雨、聞雨香的地方。所在之地巖嶺俊秀、林木繁茂、谷壑流清、清音縈回,周邊的“絢秋林”、“玉乳泉”、“森玉笏”等地留有眾多乾隆皇帝石刻。一天,梅蘭芳先生與當(dāng)時文藝界的名流肅紫亭、齊如山、王幼卿、李釋戡四位好友相約,結(jié)伴登山踏春。五位藝術(shù)名家一邊觀賞春色,一邊談古論今,不知不覺登上了“陽阿”后面的密林中。仰頭望去,在山脊之上有一塊青色巨石巍然屹立,梅蘭芳先生與四位好友走至巨石前,向東遠望,玉泉山、萬壽山、象鼻子山、萬花山等秀美的峰巒與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盡收眼底,五位藝術(shù)名流皆為香山這一風(fēng)水寶地而贊嘆不已。齊如山倡議:“我們與蘭芳五人幸會,甚是難得。今天又登上這游人罕至的山峰,更有意義,何不在這石上刻字題書,以志留念?!庇谑?,大家便一致推崇梅先生題字。梅蘭芳望著眼前的巨石,正面光滑平整,色澤純青,好像專等名人來此題字似的,為之心動,欣然接受好友請求,回到雨香館別墅揮毫寫下了一個“梅”字。字體工整剛勁,別具一格。詩人李釋戡為之題記,字體清秀、俊逸,博得了眾人的稱贊。
隨后,由齊如山請石匠將字跡刻在那塊巨石之上。這“梅”字,高1.95米,寬1.90米,筆勢瀟灑清勁,下方署名“蘭芳”,右下方刻有李釋戡題記,全文為:“壬戌三月二十四日,肅紫亭、齊如山、梅蘭芳、王幼卿、李釋戡同來,蘭芳寫梅,釋戡題記。香山游者雖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題記下方刻有“齊如山監(jiān)制”五個字。青云石,色青質(zhì)堅,整塊石高約4.5米,鐫刻面寬4米,好似一幅布局嚴(yán)謹(jǐn)?shù)漠嬀怼D莻€梅字,當(dāng)年涂上了白漆,赫然醒目,游人不用攀上山峰,老遠就能望見。
當(dāng)時,愛國人士熊希齡先生在香山創(chuàng)辦了一座慈幼院,主管香山事務(wù),慈幼院的經(jīng)費主要靠社會各界募捐。熊先生與梅蘭芳為至交好友,經(jīng)常來往。熊希齡得知此事后,便想到何不以此為“借口”與梅先生開個玩笑,“罰”他在香山搞次義演,何況梅蘭芳先生也熱心于慈善事業(yè),定不會推辭。
熊先生來到雨香館,一坐下就開玩笑說:“好啊,不經(jīng)公園主人許可,就擅自在園林勝跡中私自刻字,如何解釋?”梅蘭芳先生雖然已蜚聲中外,但他為人內(nèi)斂謙和從不愛宣揚自己。未想到這“梅”字竟被刻成如此之大,已是追悔莫及。經(jīng)此一問,連連道歉,說道:“還望熊公原諒?!毙芟壬f:“石上刻字,木已成舟,即使認(rèn)錯,也無法彌補了。”梅先生聽出此話弦外有音,忙笑著說:“愿聽候處置!”熊先生見機會已到,忙說:“‘罰’你在香山搞次義演,其收入全部捐贈慈幼院如何?”梅先生聽說是為慈幼院的孤兒們募捐,便欣然同意。
香山“梅”字石
梅蘭芳先生在香山義演的消息人們奔走相告。特別是慈幼院里的孩子們,更是高興得手舞足蹈。演出地點定在靜宜園事務(wù)所后邊的風(fēng)雨操場。那天傍晚,學(xué)生們早已整隊等候在操場里了,附近的村民也從四面八方紛紛趕來站滿場外。住在園內(nèi)別墅中的社會名流、達官顯貴們在前排落座。深受人民愛戴的梅蘭芳先生,就在這個簡易的舞臺上,演出他的拿手好戲《宇宙鋒》。開場的鑼鼓一響,場上頓時悄然無聲了。梅先生一出場,臺下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里飽含著人們對這位藝術(shù)大師的熱愛和感激之情。梅先生以他那嫻熟的演技、精湛的唱腔、清亮的嗓音,陶醉了所有的觀眾,博得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這次義演捐款達一萬一千元,梅先生將其全部捐贈給了慈幼院。后來一說到那個梅字石刻,人們就開玩笑說:“那個‘梅’字不便宜,價值一萬一!”一個“梅”字,讓梅蘭芳先生與香山結(jié)下奇緣;一個“梅”字,給香山增添一處美麗的景觀。
抗戰(zhàn)期間,梅蘭芳積極為淞滬將士籌備藥款,編寫了“抗金兵”“生死恨”“木蘭從軍”等劇。北平淪陷后,他不畏魍魎,毅然蓄須明志,不為敵人演出,表現(xiàn)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直氣節(jié),成為廣為傳頌的佳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zhàn)的決心。
在日寇鐵蹄下的“孤島”上海,梅蘭芳家庭生活舉步維艱,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他不得已賣畫度日。最初,20多幅畫賣出后引起強烈反響,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后特別興奮,為不負(fù)眾望,苦戰(zhàn)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邀請梅蘭芳夫婦光臨剪彩。此消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參觀的群眾許多見狀紛紛驚恐離去。梅蘭芳夫婦走進展廳后,發(fā)現(xiàn)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別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義憤填膺,立即拿起裁紙刀,刺向一幅幅畫作,幾分鐘內(nèi)所有畫作均化為碎紙。梅蘭芳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傳遍大江南北。上海當(dāng)?shù)氐膱蠹垞屜劝l(fā)布頭號新聞,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fā)表聲援講話,稱贊梅蘭芳民族氣節(jié)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持其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人民對他如此贊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只孤雁了!”
1953年10月,由賀龍任總團長,梅蘭芳、周信芳任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這是代表全國京劇最高水平的慰問演出團。慰問團到達平壤后,金日成在黨中央禮堂接待了全體成員。在志愿軍司令部駐地舉行了規(guī)模盛大的演出后,慰問團馬不停蹄,前往香楓山及前沿陣地演出,并根據(jù)不同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演出形式,有時在坑道里,有時在山洞里,慰問團把最好最精的劇目獻給最可愛的人。條件艱苦就清唱,洞內(nèi)洞外站滿了志愿軍,有的人用手拍著板,有的還輕聲跟著調(diào)子哼唱,志愿軍們說:“像這樣的清唱晚會,比看舞臺上的表演還要難得啊!”
慰問團不僅演出任務(wù)繁重,在前線的生活也很艱苦。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周信芳四位大師都已年近60歲了,卻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地下鋪的是稻草,晚上睡覺一個緊挨一個。梅蘭芳說:“我們住在這帳篷中,能遮風(fēng)擋雨就很好了,咱們是來慰問的,不是來享福的嘛!”程硯秋道:“比起朝鮮人民的苦難來,我們是在享天堂之福了!”馬連良說:“不到朝鮮,不知戰(zhàn)爭的殘酷,我們睡在帳篷里,可朝鮮老百姓還睡在地洞中!”周信芳道:“滿足于睡稻草地鋪,也是一大進步。”四位大師的風(fēng)范,使全團上下受到巨大的鼓舞。
慰問團在近2個月的時間里,先后前往新義州、平壤、前沿陣地、大同江邊,他們的足跡走遍了朝鮮的山山水水。11月中旬回國后,又在安東(今丹東市)、沈陽、錦州等地慰問歸國的志愿軍部隊,在賀龍總團長的領(lǐng)導(dǎo)下,勝利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任務(wù)。這次慰問演出對朝鮮人民與中國人民志愿軍起了莫大的鼓舞作用,而每一個慰問團成員也受到了一次極其深刻的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
梅蘭芳出生于京劇世家,4歲喪父,12歲喪母。9歲拜吳菱仙為師工青衣,10歲登臺,扮相端麗,唱腔圓潤,臺風(fēng)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梅蘭芳在演出上精益求精,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均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繼承并發(fā)展了京劇傳統(tǒng)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綢舞”、“鐮舞”、“盤舞”、“劍舞”、“袖舞”、“羽舞”等,極大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現(xiàn)形式,使京劇藝術(shù)日臻完善,形成了風(fēng)格獨特的“梅派”藝術(shù)。
他的表演藝術(shù)很早就蜚聲海內(nèi)外,為京劇藝術(shù)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梢哉f,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shù)的先驅(qū),在促進中國與國際社會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他訪問美國,在百老匯的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在那個仲夏之夜,中國京劇藝術(shù)給予了人們?nèi)缤瑲W洲文藝復(fù)興式的美感。梅蘭芳在洛杉磯、好萊塢等7座城市演出近百場,美國人民被他精湛的表演藝術(shù)所傾倒,對東方文化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認(rèn)識。為此,梅蘭芳被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xué)和波摩拿學(xué)院授予了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1935年和1952年他又兩次訪問了蘇聯(lián),演出獲得盛譽,他被譽為“我們的客人——偉大的中國藝術(shù)的代表”。中國京劇富麗堂皇之美及神話般精彩的故事讓外國人改變了對中國文化的認(rèn)識,感受到中華民族千年不變對美的追求,大文豪高爾基對梅蘭芳的表演藝術(shù)給予了高度評價。
西山梅蘭芳墓地
在走出國門的那段日子里,他結(jié)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shù)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shù)躋身于世界戲劇之林,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京劇藝術(shù)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本人也成為了享譽中外的藝術(shù)大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梅蘭芳先后當(dāng)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曾任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先后任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戲曲學(xué)院、中國京劇院院長,為祖國的戲曲藝術(shù)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香山腳下,有一座小山名為萬花山,位于碧云寺東北側(cè),海拔298.5米。萬花山,又名萬華山,山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廟,供奉萬花之神,香火鼎盛。這里山谷縈回、空靈清幽、風(fēng)景優(yōu)美,梅蘭芳生前對萬花山情有獨鐘,曾多次到此游覽,最后他決定把自己的歸宿地選在萬花山上。
據(jù)考證,梅蘭芳在生前決定把萬花山作為自己最后歸宿之地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梅蘭芳的字為“畹華”,與“萬花”諧音,“萬花”又與“梅蘭秋菊滿堂芳”相呼應(yīng);其二是梅蘭芳要與他的第一夫人王明華合葬在一起。因為按照有關(guān)規(guī)定,梅蘭芳逝世后是可以進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而王明華不夠進八寶山的級別,二人就會分葬。所以,梅蘭芳選擇萬花山為自己的墓地,是為了在百年之后能與王明華合葬在一起,生死相依。
照此遺愿,1961年梅蘭芳去世后就安葬在萬花山上。墓地占地近百余平方米,坐東朝西,中央是一長方形墳冢,寬12米,進深7米,環(huán)有梅花形欄墻,墓臺前豎著2米高的漢白玉石碑,上鐫刻許姬傳手書的“梅蘭芳之墓”5個鎏金大字,墓蓋上鐫刻梅花一朵,整個墓地給人以淡雅、幽寂、空靈之感?;厥紫嗤鹚魄嗌徎ǖ南闵接橙胙酆?,那梅字石刻隱約可見,這恐怕是梅蘭芳先生將歸宿選在此地的第三個緣由吧。
自從梅蘭芳安葬在萬花山后,戲曲界便有了“死后去見梅畹老”之風(fēng),不少京劇界的名角也追隨大師而來,使萬花山成了梨園魂歸之地。1972年秋,與梅蘭芳齊名的20世紀(jì)最具影響力的京劇大師、著名的 “四大須生”之首馬連良骨灰也安葬在萬花山,梅蘭芳墓的東邊,彼此相距只有幾十米之遙。著名須生言少朋、名旦任志秋、琴師徐蘭沅先生也先后安葬在萬花山上……真可謂:青山為之增秀,巖谷為之含輝。
佇立在梅蘭芳先生的墓前,敬慕、追憶之情油然而生,大師的人格與操守、修養(yǎng)與氣節(jié),將永遠激勵著華夏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