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栢景灣幼兒園 沈麗萍 費慶玲
大班孩子開始對各種各樣的文具產生了興趣,于是我們結合班級的主題“長大的我”和孩子們商討,創(chuàng)設了室內角色區(qū)域“文具店”,意在通過文具店幫助孩子們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孩子們對于“文具”只知道大概,文具店里具體有哪些東西,不是很清晰。因此,在區(qū)域創(chuàng)設之前,我們設計了調查表,“文具店里有什么?它們有什么作用?”孩子們帶著調查表走進了文具店。
調查結束后,班級開始討論“文具店里有那么多東西,我們班的文具店要賣哪些呢?”經過孩子們的投票,班級的文具店最終確定投放筆、文具盒、尺子、刨筆刀等??墒沁@些文具從哪里來呢?孩子們紛紛表示家里就有,可以帶到幼兒園來。沒想到第二天,孩子們就已經帶來了很多文具,積極性非常高。
接下來開始給“文具”進行分類,孩子們對照參觀文具店的擺設,將相同類別的文具放在同一個框子里,做上標記,然后又開始商討定價,就這樣班級的“文具店”初現(xiàn)雛形。
“文具店”從選材到設置活動,都體現(xiàn)了幼兒的自主性。在創(chuàng)辦過程中,幼兒帶著一個個問題,結合自己的觀察、記錄、討論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辦了班級區(qū)域——文具店。
“文具店”終于開張啦!在第一次游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買完文具之后就沒有事情做了,只能拿著文具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而”文具店”的管理員也出現(xiàn)了“消極怠工”的現(xiàn)象。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游戲評價中和孩子們進行了討論,有孩子說,“買完文具之后,好無聊,都不知道干什么?”聽到這個問題,班級展開了討論:買過文具之后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經過討論,有這樣幾種方案:1.買來的鉛筆和本子可以用來練習數(shù)字;2.卷筆刀和筆可以來練習卷筆;3.尺子可以用來測量。
帶著孩子們想出來的辦法,我們開始了第二次的區(qū)域活動。孩子們很快地進入游戲狀態(tài),比第一次明顯好了很多。但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文具店”里的文具都是實物,沒有半成品材料,怎樣把班級里的特色材料和文具店相結合?記錄表的設計合理嗎?針對這兩個問題,園內教研組開展了專題討論,大家提到:幼兒的記錄表都是文字,缺乏童趣,對不識字的孩子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可記錄物品太少,失去了記錄表的意義。
于是,老師們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1.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可以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xiàn);
2.在“文具店”里可以設置“制作文具”區(qū)域,提供半成品材料??稍凇拔木叩辍蓖斗虐嗉壧厣牧霞埡泻图埌?,讓幼兒進行測量和制作文具;
3.結合大班教學主題活動,在“文具店”里新增一塊“小黑板”,開設小學課堂,讓幼兒扮演老師角色,增加玩法。
就這樣,“文具店”在玩后改,改后玩。教師根據(jù)幼兒玩的實際情況及遇到的困惑,及時給予調整,讓區(qū)域游戲變的更自主,更有意義。
根據(jù)幼兒游戲情況及教研組給予的建議,我們對“文具店”做了相應的調整:首先,體現(xiàn)材料的豐富性。我們投放了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如,硬紙板、紙筒、各種彩紙等。幼兒可根據(jù)這些材料,制作文具盒、筆筒、給書包上書皮等。其次,玩法上的調整。我們增加了小黑板,幼兒可模仿小學生課堂,孩子可以扮演老師,在黑板上書寫;并根據(jù)教研組提的建議將記錄表圖文結合便于孩子觀察記錄。再次,與其他區(qū)域的串游。在戶外小吃店的孩子游戲時也可以來文具店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室內外結合,動靜交替,增強游戲的流動性。
調整后的文具店操作性更強了,班里有個嘉嘉小朋友,起初選擇在文具店里呆不了五分鐘,就跟老師說:“我不想玩了!”現(xiàn)在她同樣選擇了“文具店”中的“老板”角色。我們觀察到,嘉嘉在里面忙得不亦樂乎,不僅可以售賣文具,還當起了“小老師”,教顧客包書皮、給小朋友上課。直到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她還舍不得“下班”。材料的豐富、玩法的調整讓孩子們有事可做,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我們發(fā)現(xiàn)選擇此區(qū)域的孩子逐漸增多,游戲狀態(tài)也更加投入。
(調整之前)
(調整之后)
就這樣“文具店”在孩子們的游戲中,不斷調整與豐富,在一次次的區(qū)域研討中,不斷“變遷”。教師基于孩子的興趣,以孩子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仔細聆聽他們的想法,努力做到‘思考先于兒童,行動后于兒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我班的“文具店”游戲仍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