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構詞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語義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語用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這三個方面,對英漢詞語對比研究的方式方法、進展成果進行了綜述。本文有利于學者更好地進行英漢詞語對比研究。
【關鍵詞】英漢詞語對比;構詞;語義;語用
【Abstract】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word-formation level, semantic level, and pragmatic level,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iv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for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for scholars to compare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words better.
【Key words】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word-formation; semantics; pragmatics
【作者簡介】王宇嫣,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大四學生。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它們的詞語都有各自的特點。詞的語法功能、語義、語用、構詞都不相同。進行英漢詞語對比研究,有助于發(fā)現英語、漢語詞語的特點,發(fā)現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對英漢詞語對比研究進行綜述,有助于了解現有的英漢詞語對比研究成果,對其突出之處加以學習,對其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讓學者對英漢詞語對比研究得更加透徹。
一、構詞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
英語里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素,而漢語里最小的語言單位是漢字。
英語是一門拼音文字,除了I這個詞以外,英語單詞里的字母不表達任何意義,而只是顯示了讀音。每個字母在初期都有它們各自的意思,比如說字母A代表人,字母Z代表路。而漢語則是表意文字,每個漢字的形狀都代表了它們各自的意義。
詞語的構成有四種理據:語音理據、形態(tài)理據、語義理據、文字理據。
《漢語與英語跨語言遷移的研究:元分析》一文對英語、漢語跨語言遷移現象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元分析,其對英語、漢語兩種語言在語音意識、解碼技能、詞匯和形態(tài)意識四個領域的跨語言遷移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在上述四個領域中,兩種語言都有小到中程度的轉移現象。總而言之,英語和漢語有部分相同的語言特征,可以進行學習轉換,雙語學習者可以利用這些語言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受益。
在《語言的借用:為什么從漢語里借來的英語單詞這么少》一文中,作者(約翰遜,2013)提到,三十多年以來,英語幾乎沒有從漢語里借過詞匯,為數不多借用的詞匯也不是英語常用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世界的進步,英語會從漢語里借用更多的詞匯。
在《英漢新詞語構詞方式比較研究》一文中,作者(楊靜,2014)將英語、漢語中新詞語的構詞方式進行了比較。文章“從詞綴法、復合法、類比法、縮略法、和吸收外來語五種方式對英漢兩種語言新詞語的產生途徑和構詞特點進行對比分析”,并分析了英語、漢語兩種語言新詞語構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作者認為,英語、漢語兩種語言“可以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但絕對不可能相互取代、相互兼并”。
在《英漢科技新詞語構成方式的比較分析》一文中,作者(歐陽雙龍,張建偉,2014)“以科技新詞語的構詞方式入手,對英漢科技新詞語的構詞特點進行比較分析,以期探析英漢兩種語言科技詞語發(fā)展變化的大同小異,即有明顯共性又存在差異”。文中提到,英語科技新詞語的構成方式有復合法、拼綴法、詞綴法、縮略法、轉換法、逆生法,漢語科技新詞語的構成方式有復合法、縮略法、拼綴法、借詞法。研究表明,英語、漢語新科技詞語的構成方式的共性源于感知的共性,異性源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
二、語義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
英語和漢語表達的意思不同,也不是一一對應。盡管兩個詞語表達的表面意思相同,它們來自的不同文化所賦予它們的文化內涵也會不同,這時,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才能知道不同的文化內涵所表達的含義如何理解。
在《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一書中,作者(楊元剛,2005)將一些表示顏色的英漢詞語進行了對比,分成了四組進行研究:詞匯聯想對應(詞匯字面意義不同,文化語義相同,如黃色與BLUE、紫色與SCARLET)、詞匯聯想重合(詞匯字面意義相同,文化語義一致,如黃色與YELLOW、紅色與RED)、詞匯聯想碰撞(詞匯字面意義相同,文化語義不同,如白色與WHITE、黑色與BLACK)、詞匯聯想空缺(詞匯字面意義對應,文化語義空缺,如綠色與GREEN、棕色與BROWN)。
在《文化視閾下英漢服飾詞語的語義異同》一文中,作者(董建民,2017)將英語、漢語中打上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的服飾詞語進行了對比?!坝煞椂l(fā)出的語言,表達形式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形容服飾的字詞……還有一種是以服飾用語為基體,注入其它概念或思想內容,以闡明某種道理,或憑借服飾用語加以延伸?!弊髡哒J為,英漢民族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審美心理、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學傳統(tǒng)、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都會對服飾相關的詞語產生語義影響。
在《英漢詞語的國俗語義對比及翻譯》一文中,作者馬昕穎(2009)將英語、漢語中一些搭載了文化含義的詞語進行了對比和翻譯。有的詞語在英語和漢語中表達的文化含義相同,如貓頭鷹:英語的“owl”有“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之意;而它在漢語里的別稱“夜貓子”在漢語里用來比喻夜里工作、晚睡之人。有的詞語在英語和漢語中表達的文化含義不同,如狗:英語里的“dog”多含褒義,指人,含親昵之意;而漢語里賦予“狗”的內涵貶義多于褒義。為了理解和翻譯這些不同的文化內涵,可以用直譯、意譯、借代、或直意譯結合的方式。
三、語用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
英語和漢語的構詞方法、承載含義都不相同,英漢詞匯的運用方法自然也有差異。語用層面的英漢詞語對比研究不在少數。
每種語言都至少有一個單詞或一個詞組不容易被翻譯,那是因為每種語言都有它特別的命名方式和情感環(huán)境。在漢語里,像“歡迎光臨”、“舉手之勞”、“審美疲勞”等詞語就沒有完全對應的英語表達。(米拉佐,2016)
在《英漢語篇中的詞匯銜接及其語用闡釋》一文中,作者(岳夕茜,2010)對英語和漢語中詞匯銜接的語用方法和意義,以及原詞復現、同義詞或近義詞復現、語言的重現、上下義詞復現、概括詞復現進行了研究。研究得出,英語、漢語語篇中的詞項復現銜接手段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這種研究可以加強對語篇理解的能力。
在《英漢對比研究新視角:語用法的語法化》一文中,作者(黃立鶴,2012)“選取語用法的語法化研究路徑,著重探討操控兩種語言語法化的共同語用規(guī)律,通過對比,發(fā)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語用規(guī)律,為語法化提供必要條件”。作者對英語的介詞、漢語動詞向介詞演變過程、英語的情態(tài)動詞、漢語的情態(tài)動詞進行研究。
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情態(tài)被視作擴展到多個語法環(huán)境的語義域。基于詞的有階分析理論,顯式、隱式取向都可明確映射到子句、短語、詞這三個層次上。對英語和漢語情態(tài)的實現情況按等級進行檢驗,結果表明,英語、漢語這兩種語言有相似的詞匯語法。(陳樹坤,2017)
在《形態(tài)意識對漢英雙語學習者認識單詞的內在和跨語言貢獻》一文中,作者提到他們調查了一種語言的形態(tài)學意識對香港粵語-英語兒童的單詞閱讀和詞匯量的貢獻,結果顯示,第二語言對第一語言的詞匯知識和閱讀能力有顯著貢獻。
四、結語
通過構詞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語義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語用層面英漢詞語對比研究這三個方面,對英漢詞語進行對比研究后,我們不難發(fā)現,盡管英語、漢語來自的地域不同、包含的文化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但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相同點和聯系。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二者可以相互借鑒,但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通過這篇綜述,我們對英漢詞語對比研究的方式方法、進展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
目前,盡管英漢詞語對比研究發(fā)展較好,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理論的研究進行得不夠多。許多研究都注意到了在英漢詞語對比在實踐中的研究,卻忽略了理論方面的研究。
2.過于注重細節(jié)方面的研究。許多研究都具體到一個詞在兩種語言環(huán)境中承載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意義、應該如何翻譯才恰當,這些細節(jié)處理得很好,但是宏觀方面的視角有時會被忽略。
3.研究多注重于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很少分析兩種語言的相同之處。許多研究都注意了分析英語、漢語中詞語的不同之處,但二者其實是有聯系的,有時在研究時也會忽略這個問題,少有專門研究相同點的文章。
“如何利用形式語義學的理論和分析法來對文化語義進行切分,如何利用實證方法研究詞語文化語義對語用交際失誤的影響,從而制定適合第二語言課堂教學的文化語義詞匯教學分級大綱;如何進行中西方語言哲學思想對比,然后探究中西方語言哲學思想對不同的語言教學觀的影響。”(楊元剛,2005:440)
英漢詞語的對比研究取得的成績是不菲的,但其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Chen,Shu-Kun.From explicit to implicit orientation: mapping rank scale to 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J].Functional Linguistics, 2017.
[2]Johnson. Language borrowing:Why so little Chinese in English[J]. Economist,2013.
[3]Man Yang,North Cooc,Li She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linguistic transfe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 meta-analysis[J].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17.
[4]Milazzo,Joe.10 Chinese words with no English equivalent[J].Tutorming,2016.
[5]Tong,Xiuhong,McBride,Catherine,et al.Within- and cross-language contributions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ot word reading and vocabulary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learners[J].Reading and Writing, 2017.
[6]陳德彰.漢英對比語言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7]董建民.文化視閾下英漢服飾詞語的語義異同[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
[8]黃立鶴.英漢對比研究新視角:語用法的語法化[J].外語學刊物, 2012.
[9]李甲橋.近二十年英漢詞語對比研究述略[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3.
[10]馬昕穎.英漢詞語的國俗語義對比及翻譯[J].經濟研究導刊, 2009.
[11]歐陽雙龍,張建偉.英漢科技新詞語構成方式的比較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4.
[12]楊靜.英漢新詞語構詞方式比較研究[J].科技資訊,2014.
[13]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
[14]岳夕茜.英漢語篇中的詞匯銜接及其語用闡釋[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5]詹海玉.中國英漢習語研究二十年——文獻計量視角[J].宜賓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