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樹君
摘 要:雙音詞在歷史上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就是一個不斷詞匯化的過程。而作為一種詞匯動態(tài)發(fā)展現(xiàn)象,它在任何時期都可能存在。清末民初時期的一些動賓短語即體現(xiàn)出一定的詞匯化跡象。通過對“酬勞”“合式”“充其量”“安葬”等動賓短語詞匯化的案例考察,描敘出其詞匯化的發(fā)展軌跡,并對其詞匯化的動因和機制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清末民初 動賓短語 詞匯化 動因與機制
眾所周知,雙音詞在歷史上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就是一個不斷詞匯化的過程。[1](P1)傳統(tǒng)觀點認為,詞匯化就是造詞法?!霸谠~匯化較為寬泛的背景下,構(gòu)詞法和詞匯化二者之間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被區(qū)分。傳統(tǒng)上,詞匯化指的就是構(gòu)詞法的普遍過程,如復合、派生和轉(zhuǎn)類。但這是一種最廣泛的定義,因為它很少告訴或沒有告訴我們各種類型構(gòu)詞的結(jié)果在跨時間上經(jīng)歷了何種類型的演變”。[2](P51-52)實際上,詞匯化和造詞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蔣紹愚(2015)曾指出造詞法是一種靜態(tài)的描寫,而詞匯化是一種動態(tài)的考察,認為沒有形式和意義演變的就不是詞匯化,有一些造詞法形成的詞,只是詞匯化的起點,只有再進一步詞匯化,成為“新的帶有形式和語義特征的實義形式”,這才是詞匯化。[3](P85)所以,詞匯化是指“在歷時演變領(lǐng)域中定義的詞匯化,即指從非詞的單位變?yōu)樵~的過程,最常見的是從短語或從句法結(jié)構(gòu)演變?yōu)樵~”。[4](P1)
一、 動賓短語詞匯化的案例分析
通過對清末民初詞匯的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該時期有些動賓短語正處于詞匯化的最后階段,我們在語料中仍可發(fā)現(xiàn)詞匯化留下的少量痕跡,這些動賓短語經(jīng)過該時期的發(fā)展最終完成了詞匯化的進程。例如:
1.酬勞
“酬勞”在清末民初有兩種用法:一作動詞,指酬謝(出力的人);二作名詞,指給出力人的報酬。比如:
(1)這具雖是薄皮棺材,若是抬到你們祖塋,也有七八里地,至少須得四串大錢,酬勞我們。(《大清三杰》第三回)
(2)倒難為你了,改日還要酬勞你。(《繪芳錄》第五十三回)
(3)表面說是辦喪辛苦,作為特別酬勞,實際就是買他們一個不開口兒。(《八仙得道》第五十八回)
(4)年終結(jié)賬,盈余提二成公積,二成為辦事人酬勞,六成分派各股東,作為紅利。(《歇浦潮》第四十六回)
以上4例當中,例(1)、例(2)中的“酬勞”是動詞用法,而例(3)和例(4)是名詞的用法。雖然“酬勞”開始詞匯化的時間比較早,我們在唐代已見其用作動詞,比如“尊年尚齒,列代弘規(guī),序舊酬勞,哲王明范?!保ā吨軙の涞奂o上》)這里的“酬勞”是“用財物酬謝”之義,但我們認為“酬勞”在清末還沒有完全詞匯化,具體表現(xiàn)如下:
(5)越女屢立奇功,寡人正待厚加封賞,以酬勞績。(《熱血痕》第四十回)
(6)不特該大臣等渥膺懋賞,即文武員弁紳士壯勇,亦得共荷恩施,用酬勞勚,朕實有厚望焉。(《清實錄·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三十六)
(7)先生在后科之元也,今以閱卷功,拔補下科元缺,以酬勞瘁。(《夜雨秋燈錄》三集卷二)
以上例(5)(6)(7)中的“以酬勞績”“用酬勞勚”“以酬勞瘁”顯然還都是短語的形式,但所表達的意思已經(jīng)和成詞的“酬勞”相同了,只是結(jié)構(gòu)上還不是一個詞。另外,在清末民初時期,“酬勞”還有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例如:
(8)但贓物取到,這鴉片卻不要當場還來,我另差人來取,多賞你些銀子,酬你的勞,決不致虧負你,你須上緊追捕,不可懈怠。(《黑籍冤魂》第十回)
(9)誰料宣宗帝偏不賞他的功,酬他的勞,倒把他革職拿問,交給刑部治罪,究竟得了個斬監(jiān)候處分。(《清朝秘史》第六十五回)
例(8)、例(9)中“酬勞”的中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具有一定離合性,但現(xiàn)代漢語中的“酬勞”是不能插入任何成分的。從以上的考察可知,“酬勞”在清末民初雖然以成詞用法為主,但其少量未成詞用法以及具有離合性的特征都體現(xiàn)出了詞匯化的痕跡。在民初之后的語料中,我們卻未發(fā)現(xiàn)其以短語或離合性較大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推斷“酬勞”在民國初期就徹底完成了詞匯化過程。
2.合式
“合式”在現(xiàn)代也有兩個義項,一指符合一定的規(guī)格、程式;二指“合適”,即符合實際情況或客觀要求。[5](P524)這兩個義項的用法在清末民初也都各有用例。例如:
(10)如有板薄釘稀,造不合式者,將監(jiān)造官降二級調(diào)用。(《大清會典事例》卷一百三)
(11)一時飯畢,自有馬夫牽了馬,孫老六跨上去倒也合式。(《負曝閑談》第十回)
其中例(10)表示的是“符合一定的規(guī)格、程式”之義,例(11)指“符合實際情況或客觀要求”。但“合式”表“合適”義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不止上面一種形式,還有另外一種形式。例如:
(12)大臣合了皇帝的式,這大臣就得降恩眷顧。(《六月霜》第六回)
(13)柯氏道:“我曉得有一匹馬剛合你的式。”(《俠隱記》第三十二回)
由此可見,“合式”在清末時期同樣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離合性,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比,凝固性稍低。這也反映出“合式”還處于詞匯化過程當中。但從使用頻率上看,“合式”的成詞用法已經(jīng)占據(jù)絕對的比例。我們對《兒女英雄傳》《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廣陵潮》《留東外史》五部作品進行了統(tǒng)計,共有59個用例,其中短語用法只有1例,而成詞用法58例。由此可見,“合式”在清末已經(jīng)基本作為詞在使用了?!昂鲜健钡脑~匯化進程應該是在清末時期完成的,因為我們在民初及以后的語料中并沒有檢索到它處于詞匯化過程中的用法用例。
3.充其量
“充其量”在清末民初也有兩種不同的用法。比如:
(14)海非水無以充其量,水非海無以會其歸。(《木蘭奇女傳》第二十六回)
(15)嗟夫!太守非武臣,顧不怕死如此。使充其量,則虜之畏而呼之,與宗忠簡、岳忠武將毋同,而徒使吾民稱黎爺,其亦幸中之不幸者已?。ā杜_海恩慟錄·臺防篇》)
(16)只這鄧九公,充其量不過一個高陽酒徒,又有多大的福命?(《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17)還有什么怕頭,便是有人到這里來抓煙,充其量來無非把你我?guī)チP幾文罷咧。(《廣陵潮》第八十八回)
以上4例中,例(14)、例(15)中的“充其量”也不是作為詞使用,而是一個短語,“充”是動詞,“其量”是“充”的賓語,二者為動賓結(jié)構(gòu)。表示的是“填充或充滿某物的容量(限量)”之義。而例(16)、例(17)中的“充其量”已經(jīng)成詞,是一個副詞,表示的是做最大限度的估計;至多??梢姟俺淦淞俊痹谇迥r期還保留有詞匯化的痕跡。
通過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充其量”作為短語的最早用例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例如:
(18)若夫居敬行簡……明允方大,處變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華,不能充其量,蓋凈行之儀表,息心之軌則歟。(《全梁文》卷五十三)
這種用法從南北朝一直沿用到清末。而“充其量”開始詞匯化的時間應該是在清末,我們所見其較早的用作副詞的用例都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例如:
(19)就做錯了一點兒也不要緊,充其量拼著這件活寶抵銷,無論甚么大亂子,也沒有搪塞不過的。(《冷眼觀》第二十四回)
“充其量”詞匯化最終完成的時間應該也是在清末。因為在民國和現(xiàn)代的語料中我們并未見到其以短語身份出現(xiàn)的用例。所以推斷“充其量”在清末時期完成了詞匯化進程。
4.安葬
“安葬”在清末民初也是單義詞,僅表“埋葬”義。但其表現(xiàn)形式與現(xiàn)在相比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
(20)到了年底,方才扶著靈柩,趁了輪船回家鄉(xiāng)去,即時擇日安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回)
(21)厲藍旺將喪事辦完,眾家親友散去,將那電真夫婦,一同安了葬。(《大八義》第二回)
從以上2個例句我們可以看出“安葬”的用法是不同的,例(20)中的“安葬”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已無差異,是作為一個詞在使用。而例(21)中的“安葬”顯然還不是詞的用法,其中“安”后仍可帶動態(tài)助詞“了”,顯然這里“安”是單獨做動詞的,因此我們說(21)中的“安葬”并不是作為詞使用。
除了以上兩種表現(xiàn)形式外,“安葬”在清末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
(22)哪如今既安不得葬,在這里住著,守著棺材,不比墳更近嗎?(《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三回)
例(22)中的“安不得葬”同樣說明“安葬”的中間還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凝固性還不是很強。
根據(jù)《漢語大詞典》可知,“安葬”作為詞使用的時間是在唐代,例如:
(23)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間暫請赴京都。(《敦煌變文集·王昭君變文》)
而在清末,“安葬”所表現(xiàn)出來的既有詞的用法,又有非詞的用法,這說明其還在詞匯化進程之中?!鞍苍帷弊罱K完成詞匯化的時間應該也是在清末,因為我們在民國的語料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料中同樣并未見到其未成詞的用例。我們通過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對“安葬”在清代的使用情況的檢索數(shù)據(jù)也能起到佐證作用。檢索發(fā)現(xiàn)它在清代作為詞使用的用例共有697個,非詞用例僅有11例,且只有4例出現(xiàn)在清末時期。因此推斷其在清末完成詞匯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除了“安葬”以外,我們在考察清末民初的語料時還發(fā)現(xiàn)“合葬”也有離合性的用法用例。比如:
(24)若與春英合了葬,阿德氏什么話也不說了。(《春阿氏謀夫案》第十八回)
“合葬”的中間可插入其他成分,這同樣說明語素之間的凝固性還不是十分緊密。在現(xiàn)代的語料中再未見到這種用例,因此可判定這也是該詞在清末民初時期詞匯化的一種表現(xiàn)。
二、動賓短語詞匯化的動因與機制
導致短語詞匯化的原因可能是多樣的,基于以上的實例考察,我們認為這些動賓短語詞匯化的動因和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性順序的鄰近性
在考察的短語當中,發(fā)生詞匯化的兩個成分在線性排序上都具有相鄰性。董秀芳(2011)指出,雖然兩個分立的成分可以不在句法上發(fā)生關(guān)系,不構(gòu)成一對直接成分,但一般會在表層語音結(jié)構(gòu)中彼此相鄰。從上面“酬勞”“合式”和“充其量”看,他們在成詞前,兩個分立成分在線性上的排序都具有緊鄰關(guān)系,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才有機會詞匯化,從而形成一個詞。
2.使用頻率的提高
通過實例考察推斷,發(fā)生詞匯化的兩個成分,共現(xiàn)使用的頻率特別高,高共現(xiàn)率為短語的詞匯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我們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6]中分別對元、明、清三個時期的“酬勞”“合式”“充其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考察,考察發(fā)現(xiàn)它們在元代共現(xiàn)的次數(shù)分別是:20次、0次、2次,在明代的共現(xiàn)次數(shù)分別是:105次、51次、5次,在清代的共現(xiàn)次數(shù)分別是:274次、645次、29次,而且在清代基本都集中出現(xiàn)在清末時期。可見使用頻率的提高為3個短語的詞匯化提供了基礎(chǔ)和可能性。
3.動詞的非典型性
考察以上發(fā)生詞匯化的動賓短語可知,這些短語當中的動詞的動作性都不是很強。比如“酬”“合”“充”等,人們對其動詞的動作性感知是相對比較弱的,沒有動作動詞“摸”“踢”等的那種具體感。在時間界限上也同樣沒有明確性,即無法感知其具體的起止時間。這些動作性相對較弱的動詞在動詞范疇當中自然不屬于典型成員,“當動詞不是其范疇內(nèi)的典型成員時,其句法特征就減弱了,就更有可能與其后的賓語黏合成詞”。因此動詞的非典型性是動賓短語可以發(fā)生詞匯化的一個重要因素。[1](P169)
4.組塊認知機制的作用
處于同一線性排序上的兩個成分若發(fā)生詞匯化,就一定離不開人們組塊的心理過程。心理的組塊過程把經(jīng)常相連出現(xiàn)的兩個分立單位組織在一個組塊中,這樣二者就可能逐漸變?yōu)橐粋€不可再分的單位。[1](P3)“酬勞”“合式”等短語的詞匯化也正是在人們的這種“組塊”認知機制下完成的。
通過以上的考察可知,動賓短語的歷時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詞匯化的過程,清末民初時期也存在這樣的語言事實。我們通過語料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動賓短語成詞過程中的痕跡,能夠呈現(xiàn)出其由短語到詞匯的演變軌跡。而線性順序的鄰近性、使用頻率的提高、動賓短語動詞的非典型性和組塊認知機制在動賓短語詞匯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Brinton,L.J.&E.C.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董秀芳.漢語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6]袁林.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4.0)[DB].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Abstract: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uble syllable in history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lexicalization. This phenomenon of lexicalization is likely to exist in any period of lexical development. Some verb-object phras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how some signs of lexicalization. We describe the formation of related words through language facts, and then analyze the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ir formation.
Key wor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verb-object phrase; lexic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