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乃茂
摘 要:伴隨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深化落實,我國教育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v觀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思政理論課始終都是影響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渠道,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直接關系當代大學生價值觀體系,關系大學生在日后能否更好地肩負起自身的使命。基于此,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為研究視角,針對思政理論課教學語言運用現存的問題做出剖析,之后結合新時代的要求為轉變教學語言范式、打造高效思政理論課“新生態(tài)”提出建議,期待為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水平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國已經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新時代、新發(fā)展,新形勢、新要求,萬象更新的歷史階段更加凸顯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不移地鞏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的辦學道路,全面實施黨的教育理念、方針,強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推動新時代中思政理論課內容走進新一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影響當代大學生的靈魂,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對新時代高效思政教育提出了更為全面、深刻的要求。其中集中強調了課堂上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集中增強課堂的互動,調動青年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使得教師的教學語言成為關注的重點,如何錘煉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語言,打造思政理論課“新生態(tài)”城市是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集中思考的問題。
一、透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運用的矛盾
1.宏觀敘事性與生活敘事性之間的矛盾
高校思政理論課的目標始終都是雙重維度的,一方面要讓當代青年大學生認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另一方面要發(fā)揮其在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進而實現信仰目標,這也是思政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最大差異??梢?,思政理論課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唯物論等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等;更為關鍵的就是要通過相關知識的講授使得學生構建起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體系,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以社會主義理想約束、要求、引導自己的進取與努力,最終建構起適應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系統(tǒng),也就是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是由于高校思政理論課肩負著神圣的信仰目標,承載著黨交給的政治使命,大部分教師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普遍應用宣教性的語言。所謂宣教,顧名思義就是宣傳與教育,而宣教性的語言自然就是政治宣傳語教育的理論性語言,其主要的特點就是“口號性”非常明顯,帶有極大的震懾性與權威性,可以總結為一種宏觀敘事性的語言文化。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生活敘事性的語言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理解。于是,現階段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教學語言應用矛盾就出現了,那就是教學內容所固有的宏觀敘事性與當代青年大學生所需要的生活敘事性之間的矛盾。宣教性語言是思政教育中固有的特質,也是理論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比例適度,如果單純應用宣教性的語言,必然會使得學生敘事性語言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這樣就無法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最終也就無法提高教學時效性。可見,正確認知理論課內容語言上的宏觀敘事性與當代大學生所需要的生活敘事性語言之間的矛盾,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化解二者之間的矛盾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集中思考的問題。
2.內容嚴肅性與語言幽默性之間的矛盾
每一門理論課程中的語言都是理論性極強的語言,呈現出嚴肅性的特點,很多教學內容都是直接引用了中央的文件精神,語言結構是非常嚴謹的,措辭上政治性比較強,情感色彩也是比較嚴謹的,這是理論課在內容上所固有的特點。而現階段的學生都是生活在新世紀中的人,思維極其活躍,意識上呈現出極強的自主性,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新媒體時代的熏染,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更需要一些幽默的教學語言。于是,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語言應用中,另外一個極為明顯的矛盾出現了,那就是理論課教材語言所固有的嚴肅性與學生所需要的幽默性的教學語言之間的矛盾。如果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與時俱進地轉變教育教學理念,一味地運用嚴肅、嚴謹、學術性的教學語言,必然使得這一矛盾加劇,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
二、錘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思考
1.調節(jié)宏觀敘事性與生活敘事性之間的矛盾——教學語言“有滋有味”
新時代、新發(fā)展,萬象更新的歷史時期中,如何讓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轉變?yōu)榫駥用娴摹镑吟咽⒀纭?,讓學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建構起適應社會主義理想的信仰體系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集中思考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思政理論課的基本要求與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訴求,運用“有滋有味”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產生“回味無窮”的感覺。所以,思政理論課這一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食糧一定要做到“配方”科學、“工藝”精良、“包裝”現代。將視角轉向教學語言的視角上,就必須協(xié)調好理論課內容上所固有的宏觀敘事性與學生所需要的生活敘事性語言之間的矛盾,同時還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好內容豐富性與語言單調性之間的矛盾。
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化的哲學原理與方法論,如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等,呈現出了極為明顯的邏輯性。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多運用描述性的語言與解釋性的教學語言,在講解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多運用教學案例,如現階段比較熱門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與意識形態(tài)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等,盡量少地運用一些理論性強的、過于抽象的學術性語言,從而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在實踐中來看,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師普遍學歷較高,教齡較長,在學習與教學中已經積累了較強的學術底蘊,所以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會應用一些學術性比較強的語言;而學生的知識積累并不是十分厚重,對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理論、原理比較陌生,所以往往無法透徹理解教師的宏觀敘事性教學語言,這樣就無法更好地去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哲學概念,如“實然”“必然”“應然”這樣的哲學術語。所以教師可以多應用一些通俗性的語言去解釋哲學原理,在這一實踐中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實踐論》就是很好的范例,偉大領袖毛主席運用了通俗化的、便于學生深入理解的語言去闡釋了那些抽象性的哲學原理。再如,在講解《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過程中,針對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整合一些情感強烈的語言,使教學內容與教學語言的情感之間形成良好的結合關系,讓學生深刻感知革命先輩在保家衛(wèi)國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2.調節(jié)內容嚴肅性與語言幽默性之間的矛盾——教學語言“有情有義”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在同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之下,教學語言的差異會使得教學效果呈現出“二十倍”的差異??梢?,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長時間以來,絕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認為思政教育理論課始終都應該是正襟危坐的,也就是說教學過程必須是嚴謹認真的,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所應用的教學語言必須是不茍言笑的,這種思想實際上是對教學過程的錯誤理解,或者說是片面理解?,F代大學生都是生活在新形勢下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所接觸的都是新鮮事物,新媒體的滲透、流行文化的熏染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開放、事業(yè)開闊,思維上具有發(fā)散性的特點,所以思想政治課堂上所應用的語言如果不能做到與時俱進、有情有義,只是生硬地做一些概念性的陳述,同時教師將自己作為教材的“復讀機”,那么將無法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集中到課堂上,最終也就不利于教學時效性的提升。白居易詩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痹诮M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做到情感的有效融合,必然使得理論變得生硬、“冷冰冰”,學生聽課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味同嚼蠟”。習近平同志曾經針對思政宣傳工作做出要求,指出思政宣傳的關鍵就是要提高質量與宣傳的水平,在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強化思政宣傳的感染力,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可以真正愛聽、與人民群眾之間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在打造思政課堂“新生態(tài)”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在教學語言中傾注情感,強化語言藝術。例如,在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不違背教育基本要求與原理的基礎上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雖然思政理論是嚴謹的,但是在講解相關理論的時候是不排斥幽默性語言的,合理運用幽默性的、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不僅不會使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受到非議與影響,相反會因為大學生更愛聽,使得其在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更強。在應用幽默性教學語言的過程中,關鍵就在于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去合理地選擇、整合、應用幽默語言。筆者認為,在組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所選擇應用的幽默教訓語言一定不能違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立場,一定要符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特點,呈現出“馬克思主義幽默”,這樣才會使得理論課的嚴謹性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碰撞出“火花”,提高教學時效性。
綜上所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新生態(tài)是進一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綜合水平的需要,是全面提高當代青年大學生思想覺悟的需要,是鞏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作用的需要,也是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需要。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使得廣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認識到錘煉教學理念、打造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現階段高校思政理論課教材語言與教學語言之間所存在的多重矛盾,與時俱進地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同時剖析認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中的指引與要求,分析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訴求與思想意識上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樹立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并有效發(fā)揮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指導作用與引導者作用,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時效性,讓理論課中的科學理論走進當代大學生的靈魂深處,引導學生構建正確價值觀體系,構建起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新生態(tài)”。
參考文獻:
[1]韓一凡.試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的范式轉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9):38-39,45.
[2]楊 未.錘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6):103-106.
[3]王丹丹,鄭澤萍.網絡流行語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挑戰(zhàn)及思政話語新出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7):185-187.
[4]黃國慶,田擁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魅力的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0):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