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誠,祖父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外祖父為國學大師林尹?,F(xiàn)為臺灣“財團法人 立夫醫(y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執(zhí)行長,曾就讀于美國普度大學工業(yè)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于2015年受邀于隸屬臺灣“教育部”之“國立教育廣播電臺”主持儒學相關廣播單元“談笑自儒”,將儒學以深入淺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釋給聽眾。
上一篇講到格物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解釋。《大學》云:“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達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么呢?
何謂博學?博學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搜集周遍。宇宙的范圍無窮盡,知識的范圍也一樣無窮盡;事物增加無盡,知識也增加無盡,因此我們要廣習博學,多聞多見。知識范圍如此廣大,我們對知識的追求自然無停止?jié)M足的一天,故當勤學、時習、溫故、知新。
而博學方法亦有三:其一,觀察宇宙之現(xiàn)象,以了解自然界之法則,用于人事,以為人所取法。其二,研讀書籍,俾知古今知識。書籍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之寶藏,是智慧與經(jīng)驗之結晶,讀書可以免于重蹈前人覆轍,節(jié)省精力而享受其成果,也是博學里最重要的部分。其三,注意日常所接觸之事務,在行動中求新知、求實證。除了探索宇宙之理,了解自然法則,還要將古人的知識經(jīng)驗貫通求證,將新舊知識濃縮為自己之知識經(jīng)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p>
何謂審問?審問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探討完備。問有三種動機:一、不知則問。二、雖知而有所疑則問。三、知之略而欲盡其詳則問。問與學是互相為用的,學而不問,未必能得明徹之了解及正確之認識??鬃拥拈T生各有不同的問,問仁、問孝、問士……孔子按照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環(huán)境告知其應知之道,是謂因材施教。然而我們并非圣人,問者與答者均能從問答之間得到新知,改正思想及行動,受益廣大?!稌?jīng)》云:“好問則裕?!?/p>
何謂慎思?慎思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推考細密。我們需要將所學所知所記憶的事物聯(lián)想而推究其相互之關系,方能構成有系統(tǒng)的概念。如無構思成有系統(tǒng)的概念,則知識材料浮散零碎而無用。思必須用心才能謹慎,不用心謹慎思考則無用,甚至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子夏曾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審問后,繼之以近思,才可謂深會于學者矣??鬃咏虒W,甚重思維。不思之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梢娨獙W便要思,光思而未證實也是無用的。
何謂明辨?明辨者,力求知識材料之類別明晰。宇宙間事物種類繁多,性質(zhì)復雜,有同異、反正、真?zhèn)?、善惡、是非,必須深切解析,明其真相。當今科技重實驗實證,皆求真之表現(xiàn)。事物之性質(zhì)情態(tài)如有明顯分別則尚易辨識,最難辨識者乃性質(zhì)相近,情態(tài)相似,或內(nèi)外不符者,這種則須特別用心,比別其是非,辨其真?zhèn)?。尤其人心人性,蓋似是而非,則真?zhèn)紊茞海ハ嗷煜?,最易陷人于惡,敗德亂行也。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xiāng)原,恐其亂德也?!?/p>
何謂篤行?篤行者,力求知識材料之實際應用切實。經(jīng)過學、問、思、辨四個階段,知的功夫大致完成,下一步則是行其所知,以證其然。行中求知,以益其信,知行須并進,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為一事之兩段。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從學和行中相互證實及應用,方能精益求精,愈行愈知。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