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福德 朱衛(wèi)國
(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 江西贛州 341000)
漢語方言與古代漢語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古代漢語教學與方言教學的結合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方法,能將方言教學有機地結合到古代漢語教學中去,使口語形式的方言與書面語形式的古代漢語互為補充,互為參證,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
方言是漢語的活化石,是一份異常珍貴的文化遺產。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錢乃榮教授說:“方言最自然、本質地表達了中國多元文化的根基。直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shù)的漢族人的母語即生下來最初學會的語言(或者說不需學的語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說,他們最自如地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都是方言?!庇捎诜N種原因,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年輕人每天生活在普通話甚至英文的語言環(huán)境里,對方言的感情淡了,有的因為長期離開家鄉(xiāng),外出讀書,已經講不好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后,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當今處于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lián)網(wǎng)等的沖擊,正處于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一個師范學校的古代漢語老師,有必要擔當起方言教育與文化傳承的責任。地方院校在積極宣傳與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校內涵建設的形勢下,也有必要支持方言教學,有意識地將方言這一重要的語言文化資源融合到教學中去,通過方言教學,既能讓年輕一代大學生了解方言、傳承方言、保護方言,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漢語專業(yè)課的教學質量。
客家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贛南客家方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淵源,在漢語研究中有著獨特的價值。它既古敦又豐富。說它古敦,因為是因為這里唐宋以來的世居客家姓氏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韻成分就較多。說它豐富,是指它呈同一的多樣性,因為明末清初粵東、閩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遷贛南,使贛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粵東、閩西那樣統(tǒng)一,而是同中有異,縣與縣之間不一樣,甚至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也顯出差異。從整體上來說,贛南客家話可以分為中心片和環(huán)形片兩大層次。中心片包括贛縣、南康、大余、于都、興國南部、信豐北部、上猶和崇義兩縣東南部,其余屬環(huán)形片。贛南客家方言語音方面的主要特點是:贛南客家方言沒有舌尖后音;全濁聲母變成清聲母后,無論平仄都讀為送氣音;保持古代漢語全部鼻音韻尾;有6個聲調,入聲都按聲母清、濁分為陰陽兩類。詞匯方面,單音詞比普通話多;多有詞頭詞尾,使人聽起來既親切,又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匯等等。與普通話相比,贛南客家話在句法上亦有一些顯著特點。例如:“緊”、“穩(wěn)”等表時態(tài)的詞放在動詞的后面,否定副詞“嘸”相當于普通話的“不”;“嘸曾”相當于“未曾”;“嘸要”用于中心片,相當于普通話的“不要”,環(huán)形片則說“嘸愛[nau]”。常用的程度副詞有“蠻”“全”“幾”等;表示處所的介詞比較豐富。
筆者在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任教古代漢語課程多年,贛南全境屬客家方言區(qū)(除章貢城區(qū)、信豐嘉定鎮(zhèn)等少數(shù)地方外),本校學生也大多數(shù)來自贛南各縣市,他們基本上都能講客家方言。我們開展方言教學在資源與生源特點上都很有優(yōu)勢。根據(j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實施與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模式指導全書》“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的要求,遵循EEPPO(有效教育)理念,我們嘗試將古代漢語與贛南客家方言等結合在一起,多形式、多渠道地激發(fā)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參與意識,并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并總結出了“融入式”、“組合式”等教學方式。[2]
所謂融入式,就是在古代漢語課堂教學中,將方言知識或方言例證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在講授古代漢語理論知識時,難免會有枯燥難懂的情形,這時如果能巧妙地融入方言,以十分鮮活的方言材料作為例證,使學生能對抽象的語言理論獲得感性的認識與理解。這種融入式教學可以較多地運用于通論部分,比如漢字、語音、詞匯、語法教學。
(1)融入漢字教學。方言與漢字的關系貌似并不密切,但在講假借字時,方言知識就能發(fā)揮作用。比如有不少同學就很難明白“本無其字”的假借,我覺得“本無其字”的假借與方言中許多有音無字的情況很類似,于是,我就結合贛南客家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ai24]”和第三人稱代詞“[t?i53]”來解釋說明。因為方言中的這兩個詞,本地學生天天說,十分熟悉,但大家寫不出相應的漢字來,因為并沒有專門為這兩個音造字,在方言研究或其他一些場合要記音時,就只能用同音字代替。這樣一解釋,同學們都豁然開朗了。贛南人還有一個常用口頭詞語“好北”,這里的“北”是個貶義詞,表示“差勁”的意思。我在教學假借字時,故意將“好北”寫在黑板上,然后問:贛南人常說的“好北”的“北”怎么理解呀?同學們在開心一笑之時,瞬間明白,這個“北”字其實就是假借了。
(2)融入語法教學。古代漢語語法教學本身的趣味性不強,而適當?shù)夭迦胍恍┓窖哉Z法,就會生動、有趣得很多。比如說介詞,古代漢語的常用介詞有“于(於)、以、乎、自、從”等等,我在講析完這些常用介詞的用法后,提出一個問題:“贛南客家方言里,有哪些介詞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學們紛紛發(fā)言,舉出了不少例子,如:“在[???i]”、“起[??i]”、“到[tau]”、“的[t?]”、“來[lei]”、“過[ko]”、“啊[a]”、“去[he]/ [hei]”。我隨即用課件展示相應的例句,讓學生看一看,這是哪里的方言現(xiàn)象。
A.渠在壁頭上打了一只眼。(他在墻上打了個洞)
B.起該當食飯。(我在這兒吃飯)
C.你屋里住到哪當?(你家住在哪兒)
D.麻煩你的上高簽個名。(麻煩你在上邊簽個名)
E.落雨天嘸要起來樹下。(下雨天不要站在樹下)
F.我想過城里做過幢屋。(我想在城里重做一所房子)
H.卡啊喉令上介魚子。(卡在喉嚨上的魚刺)
I.紅介放去左邊,白介放去右邊。(紅的放在左邊,白的放在右邊)
通過觀察客家方言中介詞的用例,啟發(fā)學生領會介詞的語法功能。有時還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討論,加深對介詞的理解。
贛南客家方言在語法上還有更多的例子可以融入漢語教學當中,比如程度副詞的“蠻”、“全”,時間副詞的“穩(wěn)”等等。
(3)融入語音教學。古代漢語的語音教學,歷來是一個難點。理解古代漢語的聲母、韻母、聲調,涉及艱深的音韻學知識,所以老師講淺了學生不懂,講深了更不懂,但如果適當引進方言現(xiàn)象,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講聲母的演變,只告訴學生“古無輕唇音”這一語音演變規(guī)律,學生們都是一臉困惑,于是我讓學生讀一下“扶”“飯”等詞語,并注意它們的聲母與普通話的差別(在客家方言里,“扶”、“飯”都讀重唇音[p‘],而普通話則是讀輕唇音[f]),深奧的問題就變得很淺顯了。我們在講古漢語聲調時,必然要說到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大家對入聲這個概念感覺很陌生,老師只強調“入聲短促急收藏”的特點,還是很抽象的,正好贛南客家話里保留了入聲,教學中我們如果選一些常用的入聲字,如:“一、七、八、食、德、格、客、白”等,讓同學們讀一讀,不會的同學也可以體驗一下,這樣大家就能有切身感受,知道入聲是怎么回事,也明白自己的方言在聲調方面與普通話有怎樣的差別。
詞匯教學中也很多鮮活的例子可以融入方言,比如客家方言里將“吃飯”、“吃酒”說成“食飯”、“食酒”,結合這個“食”字來理解 “食之無味”、“余姑翦滅此而朝食?!钡任难跃渥?,就很有效果。其余就不再一一列舉??偠灾?,融入式的好處是可信手拈來,用時不多而且生動有趣,學生往往一點就通,茅塞頓開。[3]
所謂組合式,這里指的是在內容方面將方言作為古代漢語教學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章節(jié),一個板塊,也可以以課外教學活動形式存在,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
(1)課內教學。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漢語的發(fā)展演變,也為了讓學生們在宏觀上認識漢語方言,我在教學計劃中特別設計了兩個課時的方言教學,題目為“漢語方言概說”,作為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主要介紹的內容有:漢語方言的形成,漢語方言的分區(qū),贛南客家方言的分布與主要特點,贛南客家方言的語音與普通話的差別。這一部分的教學,理論知識的講述力求簡明扼要,語音特點的講述注重聯(lián)系實際。我們的做法是:第一,錄制贛南各縣市的方言情景會話,在課堂上播放一些片段,大家聽一聽,然后提出問題討論:能不能聽懂?有什么特點?與普通話區(qū)別在哪里?第二,事先請贛南各縣市的同學朗讀方言調查字表中一些例字(客家方言中讀音有獨特之處的例字),做成錄音,上課時播放,同學們對照文字,比較各地方言的特點,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同是贛南客家方言,各地之音有共同之處,也有較多差別,從而領悟到語言的歷時變遷與共時的豐富性。
(2)課外調查。方言調查是認識方言和研究方言的必要手段,是課內方言教學的補充形式,也是方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動的第二課堂。在古代漢語課堂教學之外,開展方言調查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學生為發(fā)音人,調查學生所在地或學生所講的方言;二是以指導、帶領學生參與方言調查。我們一般分兩步走:第一步,選擇一些能說地道家鄉(xiāng)方言的農村學生,讓她們作為發(fā)音人,老師一邊調查,一邊解釋她們方言語音的特點,學生在被調查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自己家鄉(xiāng)方言的認識,并將這些方言知識與古代漢語、地方歷史文化結合起來,達到融會貫通之效果。教師通過調查,也積累了更豐富更具體的方言素材,充實、補充到以后的教學當中去。第二步,利用假期,讓學生自己回家去調查方言。有了第一步的直接經驗,有些同學對方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基本懂得了方言調查的方法,她們雖然不太會用國際音標記音,但是可以利用手機、發(fā)音筆等設備進行記錄,然后回到學校匯報交流,甚至還可以指導學生撰寫簡單的方言調查報告。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融入方言教學雖然有其優(yōu)點,但也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方言教學的時間要適量。我們的尺度是:融入式的方言教學只應點到為止,時間一般不超過5分鐘;組合式的方言教學,每學期只安排一個專題教學,不超過2課時,課外的就可以靈活一點,總的原則是不能喧賓奪主以至于沖淡古代漢語教學這個主題。其次,方言教學的難易要適度。舉例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專章教學要淺近易懂,以常識教學為主。方言調查的過程中,教師要將調查與指導相結合,讓學生在方言調查的過程中,學習方言,領會古代漢語與方言的關系。第三,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方言教學,要關注全班學生。我們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方言各不相同,所以,方言教學的內容在突出贛南客家方言的時候,也要兼顧其他方言,不要讓其他同學坐冷板凳,成為被忽略的對象。
師范??茖W校一般不會開設方言課,但為了讓同學們了解自己的方言,培養(yǎng)保護方言的意識和對地方文化的感情,我們把方言教學與古代漢語教學結合起來,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應該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