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幸福路小學(222300) 張林波
學導式教學法是近幾年來新興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自練的一種形式。它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獲取知識、發(fā)展?jié)撃?,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在當今教育背景下,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學、自發(fā)學、自覺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學導式教學顯得尤為必要。它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真正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那怎么展開學導式教學呢?
在學導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同時,根據(jù)學生學習的情況巧妙設(shè)導,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投入到深層次的閱讀學習之中,讓學習真真正正地發(fā)生。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七冊的《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在板書課題之后,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題目‘徐悲鴻勵志學畫’,我覺得‘勵志’應該改為‘立志’。這樣可以體現(xiàn)出徐悲鴻很有志向、有志氣。”聽了學生的發(fā)言后,我靈機一動,決定改變自己原有的教學設(shè)計,把教師的“教”順利轉(zhuǎn)化成為學生的“學”。于是,我對學生說:“我覺得你說的話很有道理。那作者在擬題的時候為什么要用‘勵志’而不用‘立志’呢?請大家細讀課文。讀完后,請你告訴老師,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痹诮處煹墓膭钕拢瑢W生細讀課文,并深入思考。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徐悲鴻已經(jīng)是一個畫家了,他就不需要立志了。”有的學生說:“徐悲鴻學畫本來已經(jīng)很刻苦用功了。用‘勵志’,說明他受到外國人的侮辱后,學畫更加刻苦了。因此,我覺得用‘勵志’更為恰當些。”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不能把‘勵志’改為‘立志’。因為讀了課文后,我發(fā)現(xiàn)‘勵志’含有下定決心的意思,比‘立志’的意思更深一層?!本瓦@樣,學生通過閱讀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這樣,讓學生真真正正地參與了課堂學習。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由于“勵志”一詞比較抽象,學生自然感到難以理解。鑒于“勵志”一詞在全文中起到的關(guān)鍵作用,教師改變了傳統(tǒng)逐段講讀的教學方式,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去學習課文。如此教學,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理解了“勵志”一詞的意義與作用。這樣,教師的“教”有機地在學生的“學”中滲透,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實現(xiàn)因?qū)W設(shè)教,就必須讓學生先學。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疑難之處,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唯有如此,在教師的引領(lǐng)與點撥之下,學生才能真正克服學習上的障礙,突破學習的重難點,提升教學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的《詹天佑》一課,在自學完“人”字形鐵路那段話后,有一個學生問:“這個地方地方不修成‘人’字形可以嗎?這樣既可以節(jié)約修路的時間,又可以減少修路的成本。”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我的預設(shè)之外。但是,我覺得很有必要就這個地方細細品讀。于是,我對學生說:“這個問題提得好!是否需要修成‘人’字形鐵路,與這個地段的地形地勢有關(guān)。請大家再讀課文,說說這段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出了“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的特點。然后,我追問道:“在遇到坡度特別大的陡坡時會,火車行駛會出現(xiàn)哪些困難?詹天佑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在學生品讀的基礎(chǔ)上,我以火柴盒為火車,在自制的“人”字形路線上演示。在演示中,火柴盒充當火車頭,一個推,一個拉,然后轉(zhuǎn)換過來一個拉,一個推。這樣,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這樣設(shè)計的科學性。經(jīng)過這樣的點撥引導,修建“人”字形鐵路的優(yōu)勢就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采取了讓學生先學的教學策略。當學生出現(xiàn)學習困難的時候,教師通過恰當?shù)狞c撥引導以及形象直觀教具的演示,使學生真正明白了詹天佑“人”字形路線設(shè)計的好處,深刻地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與偉大。
在學導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相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點撥與引導,但這并不意味著不要教師的教學預設(shè)。只有教師的預設(shè)越充分,才能對學生的引導越到位,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因此,教師要精心預設(shè),考慮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狀況,以促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一冊的《船長》一課時,有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的:“同學們,當諾曼底號輪船碰上礁石以后,哈爾威船長慌了沒有?”“沒有”“當用救生艇救人的時候,哈爾威船長為什么說必須把60人全救出去,船上總共有多少人?”“61人?!薄八麨槭裁礇]有上救生艇?”“他想與輪船共存亡?!薄八怨柾L是一位怎樣的船長?”“好船長。”這樣的課堂,師生之間的互動看似十分熱鬧,其實,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教師在這兒是主角,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一個又一個毫無意義與價值的問題,這與教師的預設(shè)不當是分不開的。如果能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畫出哈爾威船長語言、動作的詞句進行品味,教師再根據(jù)學生學習的狀況進行恰當?shù)囊龑?,那么就能促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的不當預設(shè)給閱讀教學的帶來了不良后果。因此,教師應當重視有效、科學的預設(shè),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演繹課堂教學的精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導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果教師直接回避或者仍是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那么就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消解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應和學生共同商討,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以真正實現(xiàn)學導相長的目標。
如,蘇教版第十冊的《水》這一課,在描寫母親用勺子勻水給我們沖澡的時候,一連用了幾個“滑過”,寫出了當時作者的快樂感受。但是,學生很難體會、感受到作者的那種心情,他們理解不了水明明是很快地流下來,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仿佛流了很長的時間似的。在教學這段話的時候,我讓學生反復品讀課文,并結(jié)合上下文思考:“一場雨給我們的感覺是痛快。那一勺水呢?一勺水從頭流到腳,一會兒就沒有了,但是作者卻把一勺水給自己帶來的那種舒服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水滑過了我們的臉……緩緩地滑過了……然后又滑過了……”這段話的三個“滑過”中品味到了文本語言的精妙、細膩,體會了作者以苦寫樂的表達藝術(shù)。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的狀態(tài),設(shè)置了恰當?shù)膶ёx問題,并巧引妙導,幫助學生有效突破學習上的障礙,使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領(lǐng)悟得更加深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原則,真正地變講堂為學堂,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