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敏
(云南省會澤縣五星鄉(xiāng)干松林小學 云南曲靖 654202)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具體體現(xiàn)。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細心地發(fā)現(xiàn)并積累作文的素材呢?筆者做出以下分析:
觀察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器官,包括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摸......如果說大腦是組織作文材料的大廚師,那么眼、耳、鼻、舌、手這五個器官就是去買米、買油、買菜、買作料的采購員。因此,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的作文才會變得有滋有味。[1]
也許,有學生會問:“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常健全的五官,每天都在不停地看、不停地聽、不停地感受著周圍的生活,可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還是空洞、乏味呢?”其實學會觀察除了運用多種感官外,還要做到以下三點:[2]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懷著“登山則情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漁。”的心情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只有對生活充滿愛,在觀察時,才會有敏銳的洞察力、理解力,也才能對其產(chǎn)生感受,使其充滿生機和富有情感。
魯迅先生曾告誡我們:“要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要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只看到一點就下筆?!币簿褪钦f一個人,一種事物,一個過程是什么樣的,除了要細心觀察,還必須用心去思考,使自己的內(nèi)心有所體會,這樣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
學生在觀察時會經(jīng)常由這種事物聯(lián)想到那種事物,實際上前者是實際存在的事物,而后者是由于兩者之間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特點所想到的。在觀察時運用聯(lián)想不但可以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還能使文章的語言更生動、更優(yōu)美。[3]
日記就是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情況的記錄,記錄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比如:自己當天的言行、見聞、感受等都可以寫入日記。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堅持寫日記,因為這也是自己在寫作文時最好的材料之一。
如果每天寫一篇,到哪里去找內(nèi)容呢?這是小學生最犯愁的事。其實很簡單,只要是你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寫,換言之: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所做……都可以作為日記的內(nèi)容來記錄。
假如我們把寫作文比作蓋房子,那么寫作技巧就好比設計圖,好詞佳句和素材就成了蓋房子的鋼筋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如果沒有好的設計圖也就蓋不出漂亮的房子,即使有了好的設計圖,沒有建筑材料想蓋房子也是枉然的。[4]
我們只有在生活中廣泛閱讀、不斷積累,在習作時才能達到“胸有成竹”,下筆也才自然“如有神”,蓋房子的“建筑材料”才會迎刃而解,寫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廣泛閱讀呢?[5]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民的信》中談到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密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彼脑捀嬖V我們,看書就要和蜜蜂一樣,只有廣博群書,才能得到多方優(yōu)點。
雖然廣泛涉獵好,但是現(xiàn)在出版的各種書籍很多由于小學生年齡還小,知識也少,鑒別能力很低,所以在選擇讀物上,務必適合自己的年齡特點。一定要選擇思想內(nèi)容健康、題材多樣,能與學習相結(jié)合的書來讀。
讀書時要邊讀、邊想、邊記。宋代著名學者朱熹認為:但凡讀書必須“眼到、口到、心到”。他要求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動眼、動口、動腦、動手”。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動眼看書的同時還要動口出聲讀,這樣有利于啟迪學生思維,體會要領,尤其是對于一些名著,更要做到聲情并茂地朗讀以至背誦。
要想“開卷有益”,動腦是非常重要的,在堅持勤奮讀書的過程中,還要邊讀邊思,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有思,思中必疑,疑中方獲。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不管讀的是什么書,在哪兒讀書和讀書時間的長短,都得動手記好筆記,從小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總之,只有在生活中認真細致地觀察、堅持寫日記和博覽群書,才能把從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識及寫作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