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市永修縣九合小學 江西九江 330300)
新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重視提高學生的高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些要求的提出具有現(xiàn)實性和使命感,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精心策劃,積極探索。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二十六年的鄉(xiāng)村語文教學實踐,讓我體會到閱讀教學應重點在“讀”,做到“以生為本,讀寫結合?!惫P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究。
粗讀環(huán)節(jié)。一篇新的課文,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的事物在他們眼前的展現(xiàn),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豐滿而富有個性的人物,內蘊哲理,耐人尋味的事物,優(yōu)美動人的詞句,強烈地誘惑著學生,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都想躍躍欲試時,教師應抓住契機,捕捉這一渴求心理,精心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怎樣設計?可以從談話、制造懸念,也可以從課題入手,結合課文,抓住關鍵詞句引入等。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關鍵詞是第一段中的“愛戴”,抓住它,就可以把“懷念伯父”,“談論《水滸》”等幾件事從內容到形式看來毫無聯(lián)系的事情統(tǒng)一起來,產生聯(lián)系,使文章成為一個整體。伯父是一個普通的人,他的去逝為什么會牽動這么多人的心?他做了什么事?為什么會得到各種各樣人的愛戴?學生因有了上述明確的學習導向,就會圍繞這個導向,邊讀邊想,找出文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借助各種資料(如字詞典)讀通全文。所謂“提領而頓,百毛皆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讀后學生大致了解本文寫了魯迅先生的四件事,初步認識到魯迅先生是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內容,為下文的細讀進一步理解課文作了鋪墊。
通過細讀,梳理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做到有所感悟,這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葉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離開了語感,一切說寫都無法進行。“悟”包括兩層意思,既要悟語言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也要悟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細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初讀,感知了課文主要內容;細讀就是針對課文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情境體驗,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寫作意圖。通過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如《麻雀》一課,講的是一只老麻雀為拯救自己的幼兒,奮不顧身同獵狗搏斗。表現(xiàn)了保護弱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精神。讓學生抓住“小麻雀怎樣從樹上掉下來后,面對兇相畢露的獵狗無可奈何,老麻雀像石頭似的落在獵狗的面前,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獵狗這一龐然大物”這些表現(xiàn)老、小麻雀神情、動作的重點句子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細讀。閉目沉思,想象當時的情形,體驗當時的情境。有了這些情感體驗,學生受到了當時情境的熏陶和感染,懂得了小麻雀命在旦夕,自救無力,老麻雀以死相拼,英勇果敢,領悟了文章的感情,也喚起了學生抑強扶弱的正義感和純真的父母之愛。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應重視閱讀體驗和感覺”的教學策略。
品讀環(huán)節(jié)?!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從理論上闡述了“細讀、收集”的重要性,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文章的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后,再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詞、句、段進行背誦、揣摩、摘錄,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又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使學生養(yǎng)成篩選,積累信息的好習慣。達到了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的目標。如《月光曲》一課,學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現(xiàn)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chuàng)作。在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讀寫環(huán)節(jié)。學生的作品源于生活,學法取自閱讀,教材每單元都安排了側重于單元寫作重點的細讀文章。從細讀文章入手,重讀課文,引導學生對該文反復揣摩,深刻領會,準確科學地接受他人的寫作方法。依照寫作的要求,指導觀察,搜集資料,尋找寫作的突破口和落筆點,進行學寫,但切忌生搬硬套,做到“取其神而不搬其形,學其質而不仿其表”。如《落花生》一課,寫作特點是“主次分明,詳略得當”,運用對比,突出花生的特點。結合本單元寫作重點,讓學生介紹一種常見的事物。學生了解了《落花生》的寫作特點,學到了一些寫作方法,寫作起來,文筆洋洋灑灑,創(chuàng)作的情感猶如開閘的洪水,作文的內容自然會豐富,特點也會鮮明,主次也分明,收到了讀寫結合的效果,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借鑒中得到了提高。“粗讀—細讀—品讀—學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特點,“由粗到細,由品到寫”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本,以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為準則”。只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運用,將讀寫有機結合,學生定能在“讀”中感悟,在“寫”中提高。
總之,在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做到讓學生讀懂文本,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