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內容摘要】學生是未來國家的主人,樹立其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精神將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德與法制課程是能幫助初中生了解道德和法律相關知識,既能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又能指導學生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但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理解能力差、重視程度低和教師教學模式落后等諸多問題,本文結合筆者的多年教學經驗,從提升教學技巧、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等方面,闡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初中教育? 道德與法制? 教學模式? 主動性
中學時期是學生身體和心理逐漸發(fā)育成熟的關鍵階段,此階段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制精神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據統(tǒng)計,普通人所掌握的法律知識多數來自于中學階段的學習,即使正式參加工作前有法律培訓,卻往往流于形式,很難真正增強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道德與法律課程作為初中學生的必修課,可以幫助初中生了解道德和法律相關知識,既能建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又能指導學生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因此該課程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的雙重職責。可近年來道德與法律課程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卻日趨尷尬,由于在中招考試中所占比值較低,且考試內容多為固定知識點,不少學生及家長將該課程看作可有可無的科目。另外教師教學方法死板,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現實相結合,這也是學生不重視該課程,缺乏學習興趣的重要原因。本文試在歸納該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與弊病的同時,結合自身教學竟然,探索優(yōu)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具體方法。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弊端
1.學生理解能力低,學生重視程度差,教學效果不明顯
相比于身體發(fā)育,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育相對緩慢,智力發(fā)育還不成熟,理解能力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吸收過程,更是知識的轉化再利用的過程。由于客觀案例很難囊括所有情況,所以學生要通過學習案例之中的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而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差,很難完全領悟該課程中的教學要點,這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
2.講授式教學,制約學生的主動性
在學習道德與法制活動中,學生接受知識的形式是否主動,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而在以往的道德與法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這使得初中道德與法制課程未與生活實際相接軌,進一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喪失。因而優(yōu)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的新型課堂。
二、優(yōu)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
1.融入生動案例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引入生動案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傳統(tǒng)教學側重灌輸學生道德理論和法律知識,往往脫離現實,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較差。案例式教學法是將書本上枯燥的教學內容融入到生動的生活案例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道德與法制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案例式教學法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面對實際問題的科學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①。
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要求教師課前準備好生動、有代表性的案例,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充分的解答,在課后總結案例中的道德與法律的知識點,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選擇和設計恰當的案例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案例要貼近現實,緊扣教學內容,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戲劇性。通過在一定情節(jié)下,特定人物的不同表現及最后結局彰顯不同人物的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知識,體現人生哲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形式展示案例,包括多媒體視頻、辯論會、學生小品等,讓學生參與案例展示過程中。課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啟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案例中行為進行討論,提煉出所蘊含的理論知識。針對學生不能解決的焦點問題,教師要進行充分解答,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意識。
2.提倡自主實踐
每位學生性格各不相同,也都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天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平時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而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我們不能一味否定,首先應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進而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意識。雖然每一個老師都不自己的教學方式,但要堅持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題的觀念,不能一味灌輸知識,而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性學習。
初中道德與法制的課堂中,教師既應該充分利用課堂學習和課后實踐兩方面,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課堂中,教師應該多提出有深度的啟發(fā)性問題,給學生思考、解答問題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進入課堂氛圍。另外某些課程可以給學生安排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學習知識,深刻掌握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習課程“我和父母做朋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后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工作的不容易,分享在學校中的趣事,從而改善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②。
【注釋】
① 張蓉. 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 文理導航,2017(02).
② 金孝紅. 德育視野下初中政治教學模式優(yōu)化探究[J]. 政治·學科視點,2014 (07).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黃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