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璐
(金華市浦江縣檀溪鎮(zhèn)中心小學,浙江 金華)
學習目標:
1.結(jié)合具體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
2.經(jīng)歷比較圖形大小的過程,探索比較圖形的方法(割補法、擺方塊等),積累比較圖形面積的直接經(jīng)驗。
3.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養(yǎng)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
【初次實踐】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同學們,請你比較數(shù)學書封面與課堂作業(yè)本封面的大小。
(生:一樣大)
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什么是面積(板書:什么是面積)
師:請你找一找比書本封面大的面。(生:黑板面、門面、桌面)
還有比書本封面小的面嗎?看來我們每個物體的面都是有大有小的,這些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些圖形都有面積嗎?(生:只有封閉的圖形才有面積)
通過上述學習,請學生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學生說不清楚的情況下,老師引導學生看板書,一邊引導一邊說。老師把板書補充完整。
(二)小組合作,活動探究
探究比較封閉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出示兩個圖形,比較面積大小。學生利用學具,4人小組活動(PPT展示活動要求),小組展示活動過程。
小結(jié):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重疊法,數(shù)方格法,割補法。為了簡便,數(shù)格法是數(shù)學中最常用的比較面積方法。
【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練習單。
【擴展活動】
創(chuàng)意大比拼:請你設計一個面積等于15個小方格面積的圖形。
【磨課后內(nèi)容修改片段】
【導入】學生觀察長方體紙盒,問:這個紙盒都有哪些面?并說一說每個面的大小,并利用擊掌活動讓學生感受手掌面的大小,引出面積。在摸一摸、說一說中感受什么是面積。導入環(huán)節(jié)改成拍手,從拍手引出手掌面與手掌面的接觸,學生感知自己的手掌面與數(shù)學書封面大小的比較,引出面有大有小。為了讓學生對物體表面進一步的認識,拿出一個長方體紙盒,提問學生這個物體有沒有面。從而讓學生知道一個物體的表面有很多,正如這個長方體紙盒由正面、側(cè)面、背面,我們比較的手掌面與數(shù)學封面只是這兩個物體表面的一部分,所以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要先確定比較的是哪個面。
【小組活動】在活動之前加入兩個小練習環(huán)節(jié):(1)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板書:看。(2)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板書:重疊法。
【最終定稿】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這個紙盒有面嗎?有哪些面?
師:這些面有大小嗎?如果有,請你用手勢比出它們的大小。再次感受面積,讓學生多說多摸。看來物體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與學生共同得出結(jié)論)
(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拿出水杯,觀察水杯的底面,問:這是什么圖形?
師:圓也有大有小。(PPT展示一系列圖形)這些圖形都有大小嗎?我們知道面積有大有小,你會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嗎?
(二)小組合作,活動探究比較下面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師:到底哪個圖形面積大呢?請你驗證你的想法,4人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究,最后小組展示。
環(huán)節(jié)三: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1)直接觀察,看。(2)無法直接觀察的可以數(shù)小方格法。
(三)實踐應用
創(chuàng)意大比拼:在方格紙上設計面積是15個小方格面積的圖形。
空間圖形的學習是小學階段的難點之一,甚至于初高中以后的學習都是較難的部分。為了后續(xù)更進一步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想象能力極其重要。從抽象的概念到具體實物的過渡,讓學生能從點到線到面的思維發(fā)展,老師要做好這條路的引路人。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如何能將知識更好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能有更好的認識,對于教師來說是最重要的。“臺上40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教學的備課以及學情分析對于新教師的教學成長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