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芳
2011年啟用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十分明確地提及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現行內地西藏班的英語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標》。該教材重視文化內容的滲透,開闊學生文化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擴大視野,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對世界文化形成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并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教材力圖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介紹我國文化的能力。
張紅玲(2007)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際知識,能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跨文化環(huán)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懼怕,主動、積極、愉快地接受挑戰(zhàn),對不同文化表現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國內外學者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甚多,但都承認“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的能力”。[1]
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三個要素,即認知、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這三個層面的能力。認知層面需要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包括中國的,本民族的,對方文化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國家層面的文化知識,了解文化差異;感情(態(tài)度)方面要具備跨文化意識,懂得文化無好壞之分,能以開放,寬容,尊重的態(tài)度看待異文化和文化之間的差異;行為層面需要有用英語得體交流的交際實踐和交際技能。
西藏班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在于教育對象的特殊。藏文化的獨特性造就了西藏學生鮮明的民族個性。他們個性質樸卻時而執(zhí)拗,重情重義卻時而偏激,團結互助卻時而互相袒護,生活獨立卻也渴望關懷,民族群體意識強,自尊心強且敏感。來自西藏不同地區(qū)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熱情影響突出;部分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不濃;缺乏內在學習動機和主動性;課堂表現被動;敏感自尊,對當眾批評抵觸心理強;喜歡齊答問題,齊答聲音洪亮,個別回答羞怯,聲如蚊蠅,尤其是英語底子偏差的男生回答問題時表現得非常不自信,搔頭掩面等。
由于中考壓力和近年來半年一次的全國內地西藏班(校)聯考活動,使各校競爭日趨激烈,一定程度上導致英語教學基本以應試為主,課堂教學目的更多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技巧。傳統教學下的英語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具體體現為:重語言,輕文化,重知識,輕實踐。原本動力不足的西藏學生因興趣不濃放棄學習的比比皆是。然而,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英語必須學習文化,英語教學一定要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內地西藏班英語課實際上是漢、藏、英三元文化的跨文化課程,三語轉換加大了英語學習的難度。為了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應對西藏班的教學進行革新,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文化內容的導入與滲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內地西藏初中班的學生,正值三觀形成期,可塑性極強,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初次離開父母到內地獨立生活和學習,來到并不熟悉的內地漢語環(huán)境。漢藏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弱不同的學生對內地的學習和生活會有長短不一的適應期,每一屆都有因不能適應內地學習生活而不得不轉學回西藏的例子。
內地西藏班,除了藏文學科,其他學科都是由漢族教師擔任。漢族教師與西藏的學生之間,西藏不同地區(qū)的學生之間都存在著跨文化交際問題。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在漢、英、藏三元文化進行思維交替轉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低直接會影響英語學習效果。因此,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獲得成功交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漢藏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無論對于英語學科學習,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及在內地繼續(xù)學習生活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有效避免了學生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對于異己文化擁有更包容的態(tài)度。
教育部新課標中建議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如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名言所說:Tell me,I will forget;show me,I may remember;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2]Seelye指出,在課堂上采用體驗型學習方式學習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3]
據研究,藏族學生的學習風格屬于視覺型和直觀型?!白鲋袑W”的體驗型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言動態(tài)輸入的敏感和喜愛。通過演示,模仿,游戲,角色扮演動態(tài)輸入方式,綜合聽覺,視覺的輸入方式創(chuàng)造趣味性的意境,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使跨文化教育環(huán)境下的語言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內地西藏班的教學更需愛心育人。體驗式教學法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交流互動中,藏族學生更能敏銳地感知和珍惜教師對他們的愛,并可能為此做出很多感人之舉,在學習上表現更主動。
藏族學生普遍能歌善舞,體驗式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的表演環(huán)節(jié)恰恰可以發(fā)揮藏族學生的這一優(yōu)點,將學生的長處加以利用,參與體驗的積極性高漲。藏族學生非常團結,且獨立性強,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情境體驗需要團隊合作探索完成。
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文化知識水平,英語課堂中講究互動性、交際性和情景性,Hammer,Wiseman和Gudykunst指出,這些方式可以幫助有效豐富跨文化知識,訓練跨文化交際技能,從而提高跨文化意識和自我意識等。[4]
差異性的學習掌握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知識結構中的重要基礎部分。[5]教師需要挖掘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進行文化差異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文化中差異性,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積累基礎知識。
以七下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為例。本單元是以food為話題,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習句型“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I like…for breakfast.”時,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介紹西方早餐,進而追加問題“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in Shanghai?”讓學生結合在校實際,談論上海的飲食,教師也借機介紹下中國各地小吃,讓學生了解到中國不同地域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自然過渡到問題“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in Tibet?”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積極性都比較高,能踴躍分享自己家鄉(xiāng)的飲食文化等。教師借此強化學生對漢族飲食文化的認知,總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同時,弘揚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驕傲感和自豪感,同時增加了對漢、藏、英不同飲食文化知識的認知。
據不完全統計,教材中涉及姓名稱謂、飲食文化、餐桌禮儀、節(jié)日、顏色、服飾、時間觀念等英語文化,西藏班英語教師應該對此有一定的敏銳度,最好以多種直觀體驗方式進行感知對比,幫助學生對中華文化及英語文化持有積極理解的態(tài)度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八下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 B描述了有關火雞制作的過程。教師將火雞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感恩節(jié)引出加以介紹??梢酝ㄟ^播放視頻介紹感恩節(jié)的風俗習慣,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想到藏族文化中相似藏族傳統節(jié)日——望果節(jié)??勺寣W生講述節(jié)日中的風俗傳統,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過文化間共性和相似性的對比,拉近了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心理距離,在感情上對英語文化產生共鳴,增強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求知欲。
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學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對話、情景模擬、融入歌舞元素的情景劇等方式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的情景,便于學生理解語言應用與語境之間的關系,提高言語行為的得體性,提高學生在真實環(huán)境中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知識、文化場景與應用實踐相結合,一般能較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做中學,更能深刻理解語言的文化交際意義。
以八上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為例,課前充分準備好教具,制作香蕉奶昔和三明治的原料和器械,三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一個同學用英文旁白制作步驟,另外兩個同學動手操作,在真實的情境中,操練了句型的同時,體驗了香蕉奶昔和三明治的制作過程,體驗了說英語和操作的快樂和成就感,同時也為該課后面火雞制作的文章學習做了熱身。
初中英語的常見句型如問候、感謝、道歉、邀請、稱贊、請求、拒絕等交際用語,教師有必要解釋為什么英語文化會這樣說,并預設情景,進行角色扮演,體驗不同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性,增加學生交際用語的理解和準確性。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不僅需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還需要課外體驗的配合,抓住每一個實踐的機會,如學校組織的涉外社會實踐活動,與國外學校交流項目活動,都有機會對目標語進行切身體驗。
21世紀的外語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地西藏班學生的跨文化教育環(huán)境更突顯了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體驗式教學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行為三個層面的嘗試,的確可以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調動主動性,可增加對漢藏英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隨著文化知識的不斷學習,學生對異文化能更加寬容和有興趣,能更有意識地恰當使用語言。因此,體驗式教學法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能起到作用,產生效果。但是體驗式教學也有其弊端,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仍然是語言教學,學生的成績仍然被作為教學質量優(yōu)劣的重要指標,加上中考的壓力,有時候過于重體驗,活動耗時,導致課堂上無法保證足夠的時間落實語言知識點,因此教師需要加強教學理論學習,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和反思,將體驗式教學與其他教學法相結合,尋求更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