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黃島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于殿康
葉圣陶先生曾說:“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教?!边@是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精辟地概括了教書育人的終極目的,其實質就是轉變學習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操控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就是指堅持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進行語文學習。培養(yǎng)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最終目標是全面提升學習者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不僅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方面,還表現(xiàn)為在日常生活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從而通過語文教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基。
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與習慣,終極價值在于盡可能地挖掘人的發(fā)展?jié)撃?,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體驗及對世界的思考,展現(xiàn)了世界的廣闊多樣。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也是幫助理解其他學科的墊腳石。學習語文,就是完成獨立個體與生命、與自然的交流與溝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者自身與語文的直接接觸,通過自身的感性體驗與獨立理性思考來體味語文的神奇。間接地通過教師的講授而獲得的體驗是相對比較遜色的,理想中的語文教學應該是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主動地投入情感,積極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目標。
由于應試的壓力,填鴨式教育仍然是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成了一句句被反復呼吁的口號,實踐中卻幾乎看不到它們的身影。自頒布新課程標準后,國家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明確將“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寫進了新課標,成為 21 世紀語文教學的指向。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語文教學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并且要全力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主動獲取獨特體驗。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國家大力提倡和推進的教育方式,是對過去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模式的顛覆。
長期的填鴨式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不會主動利用身邊的資源獲取知識,而是直接詢問老師,這使學生錯過了從產生疑問到主動尋求答案的學習過程。其實,得到答案是次要的,關鍵是在過程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消除其依賴心理。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差異加以不同的指導。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的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yōu)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教師應當從學生自身出發(fā),從適合每一個個體的角度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有些學生對古詩詞感興趣,就可以通過引導其學習背誦古詩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進而培養(yǎng)其語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