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識記相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內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文章的思想邏輯和情感邏輯,領會“散而不亂,氣脈中貫”藝術特征。
2.理解文與可的繪畫理論及其個性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疏通文意。
2.提要鉤玄法,梳理文章的層次和線索。
3.點撥引導法,把握本文“形散神聚”的藝術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晁補之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經營似春雨,滋長地中綠。”贊嘆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意在筆先。晁補之非常喜愛文與可的墨竹圖,收藏三幅,被蘇軾見到大加贊賞,便欣然賦詩:“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ta)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辟澷p他畫竹之時,與竹相融合,合而為一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悼念文與可的文章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1.請一位同學來朗讀課文標題,提醒注意停頓,并說說標題的含義。
補充:記,這種體裁出現(xiàn)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本文),可以記山川名勝(《小石潭記》),可以記器物建筑(《岳陽樓記》),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是一篇文藝隨筆,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記人散文,是蘇軾為好友兼表兄文與可《筼筜谷偃竹》畫卷所寫的一篇題畫記。
2.作者緣何寫了這樣一篇悼念文與可的文章?哪句話交待作者的創(chuàng)作契機?
明確:“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薄皬U卷”“哭失聲”兩個細節(jié),它們表現(xiàn)了作者對友人的思念、痛悼之情。
(一)第三自然段:學生集體朗讀文段,然后個別回答下述問題。
1.文中哪句話交待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目的?
明確:“而余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币詰蛐χ苑从沉俗髡吲c文與可之間的默契和親密無間。
2.該段引《祭橋公文》中“車過腹痛”之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確:先要理解“車過腹痛”的含義,引導學生看注解,教師適當翻譯補充。作用:“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與“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其情類似,作者以曹操和橋公的忘年之交親密無間、性情相映的關系來類比自己與表兄文與可的深厚情誼,一言一笑皆性情,無拘無束見友誼。
3.作者記錄了哪些“戲笑之言”?
第二自然段集中描繪作者和與可的交往趣事,由此過渡到第二自然文本的研讀。
(二)第二自然段:教師示范讀此段,請同學們思考。
1.請圍繞“趣”事劃分層次,概括層意,說說每件事“趣”在何處。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至“襪材當萃于子矣”,寫與可視絹為襪,拒絕作畫的故事,表現(xiàn)他淡泊名利,狂放不羈的性格特點。第二層從“書尾復寫一詩”至“而有萬尺之勢”,寫蘇軾與文與可書往信來,圍繞“二百五十匹絹”和“萬尺竹”的話題展開辯論的趣事,闡明兩人共同的美學觀點。第三層從“筼筜谷在洋州”至“失笑噴飯滿案”,寫詩中所寫與現(xiàn)實活動的巧合,表現(xiàn)朋友之間的默契和理解,機智和風趣。
2.第二層中蘇軾與文與可詩書唱和,有關竹的描繪多次引用了“萬尺竹”之語,試找出來說說它們的含義有什么不同?由此又看出二人怎樣的情趣?
A“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這是文與可寫給蘇軾的詩句,表明他想用名絹給蘇軾畫一幅墨竹圖,詩中“萬尺長”乃是藝術想象,意味尺幅千里,尺水興波,以方寸竹枝表現(xiàn)萬尺氣勢,凸現(xiàn)畫竹的生機氣韻。
B“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筆硯,愿得此絹而已。”此蘇軾答語,表面是說,竹長萬尺,依此作畫,耗絹不少,累死人也,是戲笑之言,蘇公故意以虛為實,笑話朋友,并非真的不理解文與可詩句含義。
C“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矣?!贝藶榕c可之言,在蘇軾的狡辯之下,與可表面上承認說錯了話,世間根本沒有萬尺長竹,實際上是將計就計,將錯就錯,和蘇軾開了一個玩笑,他心里明白蘇軾在狡辯,他也明白自己的詩句沒有寫錯,答語貌似直率誠實,其實機智聰明。
D“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這是蘇軾又一次偷換概念,故意狡辯,上文是與可承認世間沒有萬尺竹,這里蘇軾偏說有萬尺竹,與朋友作對,并作詩證明,詩中所言乃藝術想象,夸張?zhí)摌嫞乾F(xiàn)實之竹,最后與可會心一笑,說了一句話“蘇子辯矣”。
E“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這是文與可贈畫給蘇子時所說的一句話,表明“數(shù)尺之竹”顯“萬尺之勢”的構思藝術。
小結:兩人圍繞“萬尺竹”展開辯論,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饒有風趣,蘇子偷換概念,故意曲解,調笑與可;與可從容不迫,將錯就錯,回敬蘇子,蘇子顯得活潑機敏,幽默風趣,與可則顯得含蓄內斂,老成穩(wěn)重,二人心有靈犀卻又藏而不露,共同演繹了一曲高雅脫俗,性情相映的友誼之歌。他們的玩笑背后還隱藏著一個共同的創(chuàng)作見解,那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神似高于形似的美學觀點。
3.全段追憶二人交往的三件趣事,大多詼諧幽默之語,讀來給人以生動、好笑之感,是否會沖淡全文悲哀、痛悼友人的氣氛?這種寫法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有何不同?
明確:盡情地寫往昔兩個人從真摯的友情中得到的快樂,正是為了極寫現(xiàn)在失去摯友的悲痛。本段的“樂”與下文的“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強化了那“樂”得醉人,“悲”得痛心。所以,不會沖淡悲痛、哀傷的氣氛,這是以樂襯悲,以樂寫悲的手法。此手法運用有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我們痛悼親人或朋友的時候,總是想起與他們交往、相處的許多事情,悲傷的,歡樂的,不幸的,應有盡有,無所不有,越是歡樂有趣的生活情景,就越讓人傷心,因為那種快樂歡愉現(xiàn)在不在了,斯人已去,哀痛長留。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也是緬懷,痛悼親人兼朋友吧,主要是以悲寫悲,不見歡樂,也歡樂不得,兩篇文章,手法各異,情感效果實質上是一致的。
小結:第二自然段通過追憶二人交往過程中的三件趣事,表現(xiàn)了文與可為官清廉,漠視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情,亦可看出二人感情的深厚,關系的親密和見解的一致。
4.此段可否與第一自然段調換順序?為什么?(由此過渡到對第一自然段的學習)
(三)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段,大家思考劃分層次,歸納層意。
明確:全段分為三層,開頭至“少縱則逝矣”為第一層,介紹文與可“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與可之教予如此”至“豈獨竹乎”為第二層,寫作者對與可理論的實踐體會;“子由為《墨竹賦》”至結尾為第三層,寫子由的藝術實踐體會。
2.找出本段運用了哪些反問句式,并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明確:
A豈復有竹乎?(用反問句批評、否定那種脫離生活,違背規(guī)律的畫竹方法。)
B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用反問句延伸拓展,表明畫竹如此,做其他事情莫不如此,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萬萬不行。富有哲理。)
C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用反問句強調文與可畫竹理論是有道之識,與庖丁養(yǎng)生思想和輪扁斫輪的道理,是一樣的重要。)
D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用反問句強調我學習與可理論,得其意,又得其法,比蘇轍收獲更大,從而突出了對與可的遠見的佩服。)
小結:中華民族的竹文化源遠流長。竹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與梅、蘭、菊成為“花中四君子”。古人依竹而居(“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杖竹而行(“竹杖芒鞋輕勝馬”),種竹(“故園今何有,猶有百竿竹”)、詠竹(“今日南風來,吹亂庭前竹。低昂中音會,甲刃紛相觸。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畫竹(欣賞古人墨竹畫)。
墨竹畫,是獨特的中國藝術,是寶貴的中國文人的審美志趣。筆下之竹,意在象外,無論它是挺拔而直聳云天,還是柔軟而隨風偃伏;無論它是豐姿而枝繁葉茂,還是枯瘦而疏葉蕭索,它都依然故我,堅守著內心的高潔。無論在風中、在月下、在那些樹影婆娑的紙上,始終充盈著君子的氣息,回蕩著大丈夫的吟唱,它是藝術化的中國哲學,承載著中國的文脈以及永不凋零的士之理想。
墨竹是文人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或可說是文人畫的肇始。墨竹畫法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不管是誰始創(chuàng)墨竹畫法,藝術史上都以文與可為墨竹畫宗祖。
3.文章開篇即介紹文與可畫竹的理論,有何作用?這段順序與第二自然段可以調換嗎?
明確:第一段開頭不是直接就抒寫悼念之情或兩人的交往,而是從文與可的畫竹理論寫起,突出了與可的巨大理論貢獻,突兀不凡,別開生面,給人一種新鮮感。表現(xiàn)出作者對文與可的敬佩、贊許之情。此段不可與第二自然段調換順序,因為先寫理論,再談在此理論指導下的創(chuàng)作實踐,這是自然之理。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側重于說理,后半部分側重于敘事,全文是以畫竹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的。寫法上縱橫恣肆,卻文理自然。“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蘇軾)作者的敘述并不拘泥于時間的順序,全文所涉及的內容都像是信筆寫出,實則形散而神不散,文章分三部分,從評價繪畫主張,到追憶兩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說明寫作的緣由,全文以畫竹及二人情誼為中心點,緊緊圍繞中心展開,所以脈絡清楚,真正達到了“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境界。
1.誦讀課文。
2.蘇軾與文與可之間親厚無間令人贊賞,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人,或是親人,或為朋友,但隨著歲月流逝有的已為陳跡,或生離,或死別。請以《一次別離》為題,寫一位心中思念的親人朋友,文章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