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應立足于挖掘歷史學科思想,從而實現(xiàn)讀史明智的思想境界?!端蚊骼韺W》內容較為深刻,其中的概念抽象難懂,在閱讀時常會出現(xiàn)理解膚淺、游離于內容之外的感覺,不得文中要領;或者只就概念進入文章閱讀,并未深入內化理解,可能就會出現(xiàn)云山霧罩而不知教師所云的狀態(tài)。[1]運用多元史觀探究《宋明理學》,能從多個角度進行理解并把握文中主題,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和理解新概念的出現(xiàn),全面地理解《宋明理學》的主旨內容,進而提升歷史素養(yǎng)。
史觀,又可稱為史學范式,其作為觀察和解讀歷史的視角,主要指導人們以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意識和有差別性的價值取向對歷史內容進行認知,對歷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2]近年來,運用多元史觀解讀歷史課程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文明史觀、近(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傳統(tǒng)的革命史觀都對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有著明顯的影響,深刻理解多元史觀理論,靈活運用不同的史觀進行歷史知識的整合、解讀,將能有效提高學科素養(yǎng),增強知識儲備。
從儒學的發(fā)展過程來看,理學是宋明時期的一次哲學思潮或儒學復興活動,展現(xiàn)出摒棄漢唐訓詁學、而轉變?yōu)橹泵娼浀?、恢復圣人之道。?]《宋明理學》所涉及內容與漢朝時期董仲舒所提的儒學內容相比較,側重于有效分析倫理道德;而與先秦時期經典儒學相比較,在研究倫理道德時多注重哲學領域的表達,宋明理學集大成者在研究儒家倫理道德學說時,將其發(fā)展成具有邏輯性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并有效分析倫理道德?,F(xiàn)今多元文化趨勢日益凸顯,采用多元史觀審視《宋明理學》,應從多角度去分析理學的應用價值,理學的發(fā)展中部分內容表現(xiàn)出對人性的壓抑,但其中大多展現(xiàn)出追求氣節(jié)的高尚情操。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其影響的不斷深入,以及多樣化、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歷史研究中多元史觀的運用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并對歷史研究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和較高的應用價值。[4]運用多元史觀進行《宋明理學》的探究,在理解《宋明理學》時能夠克服原有的困難,對以多種歷史角度明確其所蘊含的的內容具有重要影響。
新課程改革在歷史學科中的表現(xiàn)在于教材的更新,引進多元史觀看待歷史問題和增刪部分教學內容。高中歷史新教材在編寫體例上采用政治、經濟、文化等模塊,展現(xiàn)出文明史觀的影響;其中還加入了全球史觀和現(xiàn)代化史觀,滲透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對世界的發(fā)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影響,充實歷史內容。運用多元史觀進行《宋明理學》的探究可從新課改實施后的教學內容與形式上予以理解,通過傳統(tǒng)史觀和多元史觀解讀《宋明理學》,將多元史觀引入歷史教學拓寬了中國人對歷史的視野,引導新一代的人才對歷史認知趨向于多元化和理性化,在辯證的多元史觀下,凸顯歷史的本真狀態(tài),促使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傾向于真實和理性。
《宋明理學》作為新課改下新增加的課程,其解讀難度值較高,若未以大量相關著作作為依據(jù),對其主旨的講解很難理清思路,其中對于“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等相關知識,教師予以解讀和學生進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困難。[5]運用多元史觀對《宋明理學》的解讀需立足于多元化的史觀觀點,結合《宋明理學》中的部分內容予以解讀,將會體現(xiàn)出多元史觀的優(yōu)點,增強對《宋明理學》的認知。
在新課改之前,《中國古代史》中有關宋明理學的描述較為簡短,例如“南宋的朱熹是理學發(fā)展的集大成者?!薄八选炖怼汀擞瘜α⑵饋?,認為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钡群喚氄Z言描述《宋明理學》的最終狀態(tài)以及得出的相關結論,并未涉及“程朱理學”方面的陳述,同時亦一筆帶過宋明理學在當時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和對社會的影響,學生在進行課程理解時多忽視該課程內容。在對王陽明的心學描述中,原教材多傾向于階級斗爭史觀的描寫,例如“明中葉后,由于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危機加深……”“……用以維護明王朝的反動統(tǒng)治。王守仁主觀唯心論的心學便應運而生。”等簡短語句,將“陸王心學”思想皆看做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需的思想,并認為其是從思想上壓制人們,將其劃分為唯心主義范疇。二程所認為的“理”與其言論息息相關,在《二程遺書》中相關言論則有“萬物皆只有一個天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數(shù)”“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性即是理。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边@些言論表明二程所謂的“理”體現(xiàn)的是宇宙的普遍法則,事物的規(guī)律。[6]朱熹的理學概念則在《文集卷七讀大紀》中有所體現(xiàn),“宇宙之間,一理而已?!鋸堉疄槿V,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一句中將“理”看作是事物的規(guī)律,客觀存在在現(xiàn)實社會中,在思想本質分析上,二者所思所想具有一致性,因而常合稱“程朱理學”。在《朱子語類》一書中,“昨謂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如何?……理與氣本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后相似。”朱熹認為既然萬事萬物皆有規(guī)律,統(tǒng)治者在治理國家時也應遵循一定的治國之理,古圣賢言論則可看作為治國之理,需按照相關言論而組織行事。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之間有著本源區(qū)別,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也”,理在人們的心里,人應增加自身反省次數(shù),能夠自我控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為圣人教人第一義”反映出其主張人人皆有良知,而可以成為圣人。王守仁則對其著重強調,并提出知行皆從“理”中來。
在新課程岳麓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有關《宋明理學》對理學產生原因上所采用的標題為“儒學的危機”,并以兩方面加以陳述,一方面是漢代入學粗糙的天命思想并不能良好地收服人心;另一方面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佛道等有關人心理的思想表現(xiàn)形式上的傳播,對儒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挑戰(zhàn),從而導致儒學發(fā)展面臨著危機局面。儒學須完善其思辨哲學體系,才能在嚴峻的形勢下迎接挑戰(zhàn),進而促成了宋明理學的產生。在教材中對于王陽明心學的產生背景敘述則具有一定的社會史觀,例如“王守仁(1472—1529)等很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從而引起社會動蕩,主張以心學來更新儒學?!睂λ蚊骼韺W的評價則具有整體史觀意義,例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了人性的莊嚴?!边@樣的課程內容逐漸淡化了傳統(tǒng)史觀的影響,并不再著重注意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tài)和主客觀唯心主義,而是采用文明史觀對理學的形成進行邏輯性的分析。在對于理學的評價認識上,則不再片面式地將其看做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而是體現(xiàn)出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社會中思想發(fā)展的探究,彰顯出一定的人性尊嚴。
與程朱理學不同的陸王心學,對于存在事物的考察總聯(lián)系主體的意識,并依據(jù)其理解,人所面對的世界與人自身存在具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人的主觀意識構建而成的意義世界[7],在其意識世界中,人的意識賦予這個世界意義,以致這個世界逐漸清晰。王陽明心學中所提到的“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边@主要展現(xiàn)出“草木瓦石”等物的意義相對于人而言,作為本然的存在,“草木瓦石”并不進入意義世界,因此,沒有人的心或良知,“草木瓦石”則并沒有意義關系,而心或良知作為本體的存在,將是構成意義世界可能的依托。
對于良知與天地萬物的關系,王陽明則認為天地生成并不是宇宙論生成的關系,是心的主體和對象之間存在的意義關系。在心體之外,天地作為本然、未分化的存在,若沒良知的靈明知覺,“天”、“地”的意義則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意義。對于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物一說,質疑聲較多。質疑者與王陽明所想的問題并不屬于同一問題域,質疑者疑問作為本然存在的自然之物,花的自開自落與人的感知并沒什么關系。這兩種之間彼此為客觀存在,并沒有關系,但是在人看到花時,花的顏色、樣式等理念早已蘊含于心中,外界的花觸發(fā)心理的概念,才感知到花開花落。這也說明花不在心外,當看見花時才知那物體是花,內心里已存在花的概念。王陽明不論是在“物”還是在“理”中,主要講解的是心,作為本體而賦予這個世界的意義,這將是對陽明心學的理解關鍵。而陽明心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人們需具有良知,通過良知而達到“至圣”,在現(xiàn)實社會中,則是指通過正人心而管理社會秩序,并在王陽明曾治理的地方取得顯著性的效果。王陽明的心體認識源于遭受政治迫害后的頓悟,其集成的思想理論則將不會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相關學者評價理學與心學從全面、客觀的角度出發(fā),評論其為“朱熹的理學……強調的是虛心以致敬……陸九淵則相反……他強調的是明心見性、收拾精神,……兩種學問,兩種風儀,恰好構成了中國儒學的兩極?!边@種評價基于學術言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能夠打破貼標簽式和獨斷論式的說教。將多元史觀納入《宋明理學》課程的研究,將會為教師引領學生解讀歷史教材和歷史理論知識提供多種角度看待歷史學科。
以文明史觀探究《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史,注重其在不同文明時期所具有的特點和主要成就;在近(現(xiàn))代化史觀中,注意分析《宋明理學》的現(xiàn)代化趨勢;從整體史觀分析《宋明理學》理論由分散發(fā)展到整體發(fā)展的趨勢;立足于社會史觀對《宋明理學》影響百姓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進行研究。運用多元史觀探究《宋明理學》,在史觀的選擇上不可一味追求角度的差異和“新穎”,應根據(jù)該課程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xiàn)狀予以大環(huán)境下的分析,而究其內涵則需縱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所涉及人物的人生歷程,以求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課程理解;再結合多元史觀中可用的歷史觀點予以解讀,這樣的有機結合能促進學生對《宋明理學》相關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以便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運用多元史觀解讀具體的《宋明理學》課程內容時,不能生搬硬套所有的史觀,應依據(jù)課程的內容進行合理性解讀,進而保障史觀運用合理、科學,同時在解讀該課程時,還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程度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程度,以便能夠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課程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而且因為革命史觀和階級斗爭史觀對學生學習《宋明理學》的影響較大,促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隨著多元史觀的發(fā)展,在學習《宋明理學》課程上,將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其能夠深入了解《宋明理學》的發(fā)展趨勢和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綜上所述,運用多元史觀進行《宋明理學》的探究,要深刻理解、把握不同史觀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不能完全對立不同的史觀,又不可將其完全混同,應在保留合理部分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不同的史觀予以內容的解讀。運用多元史觀需注意歷史的全面性和理論的客觀性,以正確的情感價值和合理的解讀有機結合,共同認識《宋明理學》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
[1]周卓.多元史觀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運用與反思[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郭井生.多元史觀視野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以高中歷史必修3《宋明理學》一課為例[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2):111-116.
[3]尚曉花.淺談多元史觀在高一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2(09):90-91.
[4]趙敏.運用多元史觀引領中國近代史的復習[J].湖北招生考試,2013(07):59-61.
[5]胡長海.宋明理學“異端”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6]陳建云.運用多元史觀進行單元復習教學初探——以《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變遷》為例[J].歷史教學問題,2013(01):116-118.
[7]楊華祥,宋顯.宋明理學與明清實學知行觀比較[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