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新店鎮(zhèn)湯園小學 顧振華
“沒有教學改革的課程改革,最終的結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書的更替”。沒有課程和教學改革就不可能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本文強調在“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試論小學數學教學素質化的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教師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革新教學策略,首先要突破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專制者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為此,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
數學課堂上,教師既不能“滿堂灌”,又不能“滿堂問”,要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思考、大膽表述、使“學答案”為主的課堂雙邊活動轉化為“學問難”為主。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由“好奇”生“好問”、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學會“問難”,積極實踐學生“質疑問難”的新的教學策略。
“質疑問難”是探索發(fā)現知識的起點,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則是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要組織學生思考自己提出的問題,經歷知識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要組織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試圖找到與別人不同的解決辦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句話我們已喊了多年,但在教師“如何主導”上近乎彷徨。教師要真正成為主導者,就必須突破自己知識主宰者的地位,還學習主動權給學生,為使學生勤于學習,敢于實踐而做好引導者。怎樣做引導者,先看一例:比如在教學《萬以內數大小比較》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預案的:第一步,投影出示了一家商場,在情境中呈現信息,引導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第二步,引導學生從家電商品價格實例中得到了若干個“萬以內的數”以后,教師要求學生用這些信息來研究數學問題“萬以內數的大小”,研究的方法是引導學生自編題,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位數相同的兩個數,你用什么方法比較大小的?位數不同的兩個數,你用什么方法比較大???”;第三步,組織學生進行綜合訓練。
這節(jié)課的新課導入和展開,都讓學生嘗試探究,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首先讓學生獨立選兩種商品價格比一比大小,分一分類,然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提供的學習材料探索發(fā)現比較大小的規(guī)律和方法,在開放的有梯度的練習實踐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勤于學習、敢于實踐的熱情,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當好數學學習的引導者,首先要根據“學情”去用好教材,調整備課重點,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經驗、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相關的,又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采用客觀形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并學以致用、解決實際數學問題,使每個學生不同程度地做到勤于學習,敢于實踐。
例《“有多重”實踐活動課》教學設計。
這節(jié)課,教師選擇了學生最感興趣和熟悉的“游樂園”作為學生實踐活動的內容,利用實況錄像把學生帶到了“游樂園”,讓學生身臨其境。在劃船區(qū)入口處,引發(fā)數學問題,引入活動主題。
活動開始,然后學生親身實踐:“猜一猜”“背一背”“稱一稱”。既大膽“猜測”“估計”,又通過實踐加以證明,幫助判斷。
最后根據導入活動時創(chuàng)設的情境:“每條船載重不超過100千克”,提出“每組該怎么租用游船呢?”“哪一種方法既安全又省錢?”在展示和評價了學生的不同方案后,又質疑:“老師應該和誰坐一條船?”最后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音樂聲中師生“劃船”離開教室。
這節(jié)課的設計,回歸了兒童的生活,發(fā)掘了“童心”“童趣”,教師通過自己的參與,突出了對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yǎng)了合作交流意識。
上例告訴我們: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中,不同的學習者可對某種問題形成不同的假設和推論,教師要讓每個學習者充分表述這些“不同”,在討論、爭辯、互動、發(fā)散和共同歸納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與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立意、創(chuàng)新。二是“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只有有了這樣的氛圍,學生才有大膽展開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認識未知世界的動機,才能養(yǎng)成和展示自己的個性。馬克思說:“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庇辛嗣總€學生個體的發(fā)展,又有了全體學生的合作交流,就能在個體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上,造就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優(yōu)秀群體。
沒有教學改革,就沒有新課程標準的成功。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主陣地,改革教學首先要突破僵化的課堂結構,以知識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改造數學學習的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自主學習活動,發(fā)展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強調信息呈現方式多樣且有選擇性。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倡導在教師指導下積極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源于生活、源于實際、合作交流的課堂結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當好數學課的改造者,需要勇敢面對和不斷探究以下問題。
新課程是在全面反思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基礎上凸顯出來的,是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到當代的“以人為本”“個性發(fā)展”“愉快教育”都是在原有的教學改革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新,無論是“發(fā)現法”還是“研究性學習”、情境教學法還是“自主學習法”“問題學習法”,只要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在運用中再創(chuàng)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活動,千方百計地讓每個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要習慣于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的方式,讓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學會聽取各種不同的認知方法,使他們的智力接受挑戰(zhàn),讓他們的思維在碰撞中點燃創(chuàng)造的火花。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要關注教師有沒有教給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學習的精神,這種精神有沒有轉變?yōu)槊總€學生的學習方式。
小組合作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改教師的“一言堂”為學生為主的“群言堂”。合作學習必須有教師的正確指導,要求教師事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規(guī)則,提高小組學習的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獨立思考加共同探索,教師的課堂設計要有科學的目標分解、明確的重點難點和恰當的教法、學法;課堂上只能很好地引導,而不能變教師參與為教師“提示”;問題要讓學生發(fā)現、提出和解決,知識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
改造數學課堂還要研究怎樣才能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這是課堂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到每堂課上,落到每個學生身上,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構建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用我們的青春、汗水和生命實現新課程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