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璜
【摘 要】非遺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擁有地域性強、投資成本低、成效明顯等特點。將非遺開發(fā)和精準扶貧相聯系,用非遺扶貧實現湖南侗族地區(qū)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精準扶貧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手段。本文基于非遺扶貧的背景,探討湖南侗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對策,旨在用非遺扶貧促進侗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雙發(fā)展。
【關鍵詞】非遺扶貧;侗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5-0242-01
2013年習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湖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全省人口的十分之一,湘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這里有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其中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族風情濃郁,非遺文化資源豐厚,將非遺開發(fā)和精準扶貧相聯系,用非遺扶貧實現湖南侗族地區(qū)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目前精準扶貧開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手段,也有利于做好少數民族地區(qū)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
一、湖南侗族非遺文化傳承現狀
(一)傳承人發(fā)展現狀。非遺文化和民族語言、民族生活方式、民族思想息息相關,湖南侗族非遺文化傳承人主要以侗族人為主,侗歌、儺戲、侗錦、侗族蘆笙、侗族拼布、侗族印染、侗族雕刻等非遺都歷史悠久。然而受現代文化影響,這些傳統(tǒng)藝術形式由于形式陳舊、審美落后,遭受一定發(fā)展阻礙,掌握這些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
(二)政府支持力度現狀。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全國各地都高度重視非遺傳承與保護問題。湖南從省、市、區(qū)(縣)級都積極開展各類非遺保護工作,頒布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各項工作成效顯著。例如,通道侗族自治縣不定期舉辦“多彩非遺精彩生活”宣傳展示活動,把一批富有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編創(chuàng)為文化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吸引游客觀看購買。
(三)社會百姓了解現狀。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地處湖南、廣西、貴州三?。▍^(qū))交界處,相比東南沿海地區(qū)城市,這里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宣傳工作不到位,通道縣在全國的旅游知名度并不高,社會百姓對通道縣的了解相對較少。
二、非遺扶貧背景下的湖南侗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對策探索
(一)將現代設計元素與侗族傳統(tǒng)非遺技藝有機結合,開發(fā)美觀時尚的新產品。現代人的藝術審美能力越來越高,他們偏愛集實用性、美觀性和獨特性于一體的富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湖南侗族非遺產品不缺文化性、技藝性,但在美觀性、實用性、獨特性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以侗族織錦為例,湖南通道侗族織錦編織技術復雜、圖案紋樣精美、色彩搭配豐富,但放入現代生活中,單純的一塊織錦略顯土氣、陳舊以及華而不實,實用功能不明顯。要想侗族織錦賣得好,必須將現代設計元素有機融入進侗族織錦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中,與現代生活、現代審美、現代時尚相結合,按照美學原理在色彩、材料、造型、圖案、包裝上下功夫。并且嘗試將織錦的用途擴大化,加工生產出侗錦靠枕、侗錦包包、侗錦文具袋、侗錦香囊、侗錦扇子、侗錦裝飾畫等產品,這些商品單價不高,卻集藝術性、實用性、方便性、禮物性、特色性于一體,極易吸引人們目光。
(二)開展侗族傳統(tǒng)工藝傳承人研培計劃,吸引當地百姓加入并增收。政府及湖南省內相關高校要聯合制定侗族傳統(tǒng)工藝傳承人研培計劃,從社會群體中招募熱愛侗族非遺文化的年輕人,由侗族非遺大師親自授課教學,有系統(tǒng)地進行專業(yè)訓練,為侗族非遺文化培養(yǎng)高素質的傳承人才。此外,政府還要聯合非遺生產性企業(yè),深入侗族貧困村落中,優(yōu)先將貧困家庭中有一定非遺制作技能的人納入非遺培訓中,指導他們進行非遺產品制作,由企業(yè)進行統(tǒng)一收購。如此,貧困家庭每個月能增加千元以上的收入,既實現了精準扶貧,又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三)加強宣傳,打造富有知名度的侗族非遺旅游品牌。非遺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不僅需要保護與傳承,更需要開發(fā)和利用。從非遺旅游角度而言,當地政府要積極調動各項資源,加強宣傳與推廣,致力于打造富有知名度的侗族非遺旅游品牌,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通道縣侗族自治區(qū)旅游、消費,以非遺促進旅游,以旅游實現經濟發(fā)展,最終施惠于民。
正所謂“扶貧先扶智”,針對湖南侗族地區(qū)的非遺文化面臨的失傳和斷代危機,湖南各地尤其是侗族地區(qū)的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非遺教育,提升年輕一代對侗族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開設侗族非遺體驗課程,提升未成年人對侗族非遺文化的認識,進而有效加強非遺傳承的生長力。
一方面,政府要以舉辦侗族旅游文化藝術節(jié)的形式吸引游客,擴大非遺保護影響力,并精心設立侗族文化展覽館,宣傳侗族文物或特色習俗,發(fā)展當地侗族特色農家樂,將傳統(tǒng)的織錦、儺戲等活動融入其中,帶給游客不一樣的民族體驗。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調動當地侗族百姓的非遺保護熱情,采取舉辦民族風情活動的形式促進文化發(fā)展,如定期舉辦山歌大賽選拔侗歌能手、表演原生態(tài)侗歌培養(yǎng)群眾熱情等,使當地百姓都自覺成為非遺文化傳承保護、宣傳推廣的落實人,共同促進侗族非遺文化的新生。
參考文獻:
[1]胡艷麗,曾夢宇.侗族“非遺”保護與傳承模式的缺陷與重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2(1).
[2]劉永飛.西部民族省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開發(fā)研究——以國家級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中州學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