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玲娜
【摘 要】 縱觀我們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忽略了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是優(yōu)秀孩子的“一言堂”,其他孩子在課堂上得不到發(fā)展,這使得課堂學習的效率低下。為了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我巧設任務單,用學習任務單來促進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本人以語文課的教學為例,從三個“場”來談談如何以任務單為驅動,促成學習共同體,讓語文課堂更高效。
【關鍵詞】 學習任務單;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高效課堂
博耶爾在1995年發(fā)表的題為“基礎教育:學習共同體”的報告中提出了“學習的共同體”的概念,他指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為此,我國曾提出過“三三五問題導學模式”,其中“學習共同體”的基本形式是小組學習,但又絕對不是“小組”這么簡單。將“學習共同體”放在當今小學教育來看,學習任務單的使用,能夠有效促進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從而讓語文課堂更加高效。
一、以生為本的“高效場”
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與課標精神背道而馳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牽著學生走;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未能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需求;忽略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單一,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現實的存在導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高耗低效。在探尋關注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過程中,學習任務單的提出和使用無疑解決了這一難題,它能夠有效地兼顧全體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何為學習任務單?它是教師依據教材和學情設計并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達成學習目的的一種支架。主要從“做什么”、“怎么做”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是教師指導學習的工具,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階梯。
例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第一課時時,我出示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任務單,任務單上的學習要求是:(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圈出課后田字格中的生字。(3)不理解的詞語打上小問號。(4)標好小節(jié)數。導入課題后,我出示這張任務單,學生圍繞任務單開展對課文的初讀,并且對要完成的任務非常清楚。交流反饋環(huán)節(jié)中,基本解決了學生不理解的詞語。
任務單的使用使得課堂教學更有節(jié)奏感,也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上課伊始的任務單為合作交互式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二、合作交互的“對話場”
課堂是一種生態(tài)。相比于那種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教室,“潤澤的教室”更能讓學生安心地、無拘無束地學習,也更能建立一種師生之間基本的信賴關系。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曾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提到:要建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千方百計地促進交往。學習既不是學生一個人孤立的活動,也不是沒有教師介入而進行的活動,它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校中“學習”的本質。
例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課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單:(1)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一讀2~3小節(jié)。(2)合作學習5個生字:替、您、領、童、難。學習方法:認一認、記一記、用一用。(3)分工匯報:①讀書匯報。②最難認的字。③最妙的記字方法。④最精彩的運用。
這樣的學習任務單既說明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問題,也教給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使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有抓手,你一言,我一語,不時地進行相互補充。最后四人小組匯報時,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并且每個小組匯報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一個小組在讀書匯報時,男生讀第2小節(jié),女生讀第3小節(jié);在匯報學習生字成果時,一人說:我們小組認為最難認的字是“領”,它是后鼻音,請大家和我一起讀。第二位學生說最妙的記字方法:我會記“您”,把“你”放在“心”上,就是“您”。第三位學生說最精彩的運用:我會用“童”說一句話,兒童節(jié)到了,媽媽給我買了好多的禮物。匯報完畢后,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有的學生說:我來補充,“領”字我會記,我會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這個字,左邊一個“令”字,右邊一個“頁”字,加起來就是“領”。另一個小組的學生說:“我會組詞:領帶,領結,衣領?!边€有學生提醒大家在寫“領”字的時候,左邊“令”字的捺變成點。這時,老師相機出示“領”字的古文字,幫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字的意思。通過這個學習片段可以看出,交流的過程中,生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互動都基于“任務單”提供的“對話場”。
任務單打破了學生的對話壁壘,為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互動、合作提供了“場”,促進了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它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點對點、一對一”的交流模式,而是采用合作互動式的模式,讓學生在與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
三、平等對話的“師生場”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充分考慮“人本意識”,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讓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大膽猜想,大膽懷疑,去探求科學的真知。
例如,《一百條裙子》全班整本書共讀,貫穿其中的一個任務單就是通過讀小說來了解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這是一個很大的任務單,在整本書共讀的時候,教師和學生都是本著學習的心態(tài),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師生在一個自由、舒適的學習氛圍中閱讀、學習,大家圍繞任務單,你一言我一語。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師生之間會有觀點的碰撞,但這都不影響對整本書的學習,也就是在這種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和學生一樣,作為一個“對話人”的身份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的師生關系和諧共生,形成學習共同體,使得每個孩子都非常感興趣,非常投入地去加入這樣一個活動,孩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思維被打開,課堂的學習效率將會得到提高。
在課堂轉型的過程中,學習任務單作為學習支架的主要形態(tài),為學習共同體的形成構建了以生為本的“生本場”;作為學習活動的一種載體,形成了合作交互的“對話場”;作為提升學習能力的一種媒介,創(chuàng)造了平等對話的“師生場”。這些“場”的形成促進了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語文課堂學習的效率。人人參與,師生、生生互動,無形中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