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學(xué) 四川 成都 610000)
古話說,人窮志短。事實上,貧窮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我們的想象。記得那頭驢嗎?它困居于磨盤之間的方寸天地,卻從未想過遠(yuǎn)方的世界。它拉著磨,日復(fù)一日,終其一生也未能離開那里。記得那只蛙嗎?它獨坐井底,守著井口的一方天空,便是一輩子的孤陋寡聞和世人的無盡嘲諷。黔驢和井蛙都是貧窮的,是處境困厄和思想貧瘠造就了它們潦倒的一生。
事實上,貧窮使人志短的根本在于它限制了我們的眼界,而眼界決定了我們的世界。誠如安德烈.紀(jì)德所言:“關(guān)鍵是你的所見”。你見山是山,生命就只剩下萬山阻隔;你見水是水,思想便越不過海浪滔天;若生于貧窮而只見家徒四壁,那一生便只能困頓于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之中。牛頓說:“我之所以看得高遠(yuǎn),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天生家境貧寒,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同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同樣的姿態(tài)傲視萬物。
何謂“巨人”?何謂“更高的姿態(tài)”?那便是我們的志向,是我們“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希冀與渴望。于困厄之中,惟有立鴻鵠之志,方能使我們突破限制,成就自我,猶記“苦心人,天不負(fù),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猶記太史公身陷囹圄,不改初心,終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是起于貧困,終于輝煌呢?
人窮更應(yīng)當(dāng)志遠(yuǎn)。向遠(yuǎn)方,向明天,正是這樣的志向讓一代代寒門學(xué)子十年寒窗,魚躍龍門。貧窮不可怕,因為我們尚有一雙能創(chuàng)造一切的手,但可怕的是讓貧窮限制了你的眼光,扼殺了你的志向。這是迷惘的一代人,有人選擇生于貧窮并死于寒冬,有人以貧窮之名憤世嫉俗,還有人碌碌無為虛度光陰。這是炎黃的子孫嗎?這些人敢枉稱龍的傳人嗎?是目光短淺,毫無志向才使他們淪落至此。
人窮不短志,是立足之本。引導(dǎo)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思想,發(fā)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fā)干勁和決心,就像苦旅中的晨鐘暮鼓,時時縈鎖于每個人心間,從未變得聲疏影。缺少了志,如死水一般,清風(fēng)吹不起半點漣漪。撲下身子拾起那沉睡的頑石,扔進(jìn)那死水,讓玻璃炸出花,讓水波涌成泉,讓陽光透過去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這是杜甫不窮志的慷慨激昂;“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崛起于阡陌之中”,這是陳涉不窮志的英雄氣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這是我們書生不窮志的理想抱負(fù)。擁有一顆有志之心,就有了一顆可看清窮的心。
人窮不缺智,是立人之心。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diào):要堅持精準(zhǔn)扶貧,精準(zhǔn)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黨的號召和鼓舞下,扶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貧困人口驟減,貧困學(xué)子上大學(xué)人數(shù)大幅增加。但是,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冒充窮人而騙取扶貧資金而理直氣壯地大肆揮霍,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yán)重,把國家扶貧政策和社會幫扶視為“免費午餐”,心里還存在一些“我脫不了貧、掛幫人脫不了勾”,“我不想脫貧,你要我脫貧”消極思想。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應(yīng)當(dāng)積極投身于社會,不搶占社會資源,不掠奪公共財產(chǎn),是我們應(yīng)當(dāng)盡的一份綿薄之力,人窮不窮智,作為一名貧困地區(qū)的公民,要變“要我脫貧”變?yōu)椤拔乙撠殹?運用智,看清窮,鼓足干勁和決心,去創(chuàng)造財富,而不是在苦難中躊蹴。
人窮不失心,是立國之基。縱使“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人們難得始終;縱使紀(jì)伯倫評述:“我們走的太遠(yuǎn),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但我們卻并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做到了《華嚴(yán)經(jīng)》所說的那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誠然,窮困仍舊存在,但努力仍舊閃光。十九大給了我們引導(dǎo),是國家對百姓的不忘初心;教育改革使我們不失心。涓涓細(xì)流匯成波濤洶涌,滾滾波濤擁簇成一片完整的大海,不失本心,方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有智可看清窮,有志可遠(yuǎn)離窮。人是能思想的葦草,一根,不窮志,不失志;國是能思想的葦草,一簇,不窮智,不失智;將葦草擰成繩,用行為編織一張完美錦繡,用心繪彩,共構(gòu)美好藍(lán)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