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文
(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基礎教育改革十多年以來,無論是在入學率和普及率,還是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等各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改革發(fā)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發(fā)展迅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學校改革重點還在于學校、教師和學生身上,淡化忽視了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這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家庭教育是最為特殊的一類教育,時間跨度貫穿整個人的一生,其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基礎教育改革起著關鍵的支持作用,可以說,沒有家庭的支持,基礎教育改革寸步難行。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理念角色都在慢慢地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具體的變化主要有:
1.學習的促進者:以往學生學習的主要負責人是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變得多元、發(fā)展和積極,同時,這種評價方式也對學生和家長提出了許多要求,它要求學生能夠多元發(fā)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家長能夠給孩子提供一種學習的氛圍,需要家長的督促與幫助。所以,家長的角色轉變?yōu)楹⒆訉W習的促進者。
2.學習的參與者: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尤其是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家長不再是以前學生學習監(jiān)督者的角色,更多的需要家長參與學生學習、課程的發(fā)展和教育評價的過程中,他是整個基礎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學習的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給孩子更多的課余時間,同時素質教育的減負要求也需要大量減少了孩子在校的時間,要求我們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合理利用課余時間。
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改革的對象是課程、德育和地區(qū)均衡發(fā)展,這都與兒童自身的發(fā)展有關,并且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思想變化是要把兒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教育要尊重兒童自身的發(fā)展訴求,必須關注兒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一些變化。
1.主動學習者:現(xiàn)代網(wǎng)絡發(fā)展日新月異,時代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觀念和新的學習方式,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從以往的被動學習,接受老師、父母的安排到自己主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如:一些藝術特長舞蹈、繪畫、唱歌等等,在這些興趣學習方面,父母選擇的過程中一定會考慮到孩子的想法,綜合兒童自己的訴求,同時這也是將兒童作為一個主體來考慮的要求,因此,隨著兒童年齡、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其必定會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2.尋求溝通者:在一個家庭中,兒童作為一名成員,必定會與有其他關系的交流和溝通,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大環(huán)境下,基本70后父母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那么每個孩子必定都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在溝通方面,父母更多地會以一種居高臨下的角度來審視孩子的思維,而很少會真正地以一種平等的角度來進行溝通,但現(xiàn)代兒童思維活躍,網(wǎng)絡、社會和學校等等會帶給他們許多不同的事物,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決的挫折等等,他們都會去尋求幫助,尋求溝通,他們不會像以前的孩子那樣,問一句才答一句,他們希望自己的想法有人傾聽,有人理解,所以會去主動尋求交流溝通。
3.渴望獨立者:家庭環(huán)境對一個兒童的影響是巨大的,現(xiàn)代家庭結構大多是一對父母和一個孩子,有些還有爺爺奶奶,那么就是4,5個大人對一個孩子,可想而知對孩子的溺愛程度有多大,某家知名網(wǎng)站曾做過一項調查,不論家庭的經濟情況如何,有將近53%的家庭都會幫自己的孩子安排好周末一天的日程,父母為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也只會考慮自己的孩子能否因為這個特長而拿獎,加分,能否考級等等因素,這樣的方式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對她日后的興趣發(fā)展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于傷害。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在基礎教育改革之后的十年里,家庭教育的內部因素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引起了我們對家庭教育如何改變的思考。家長要根據(jù)兒童的變化,實時調整家庭教育的策略,針對兒童的一些特征和變化,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一些要求,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策略。
1.陪伴鼓勵。家庭是一個溫暖的地方,有家人的地方就有陪伴,在孩子小的時候,有我們爸爸媽媽照顧兒童的生活起居,根據(j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孩子的1到3歲,是與父母建立起信任感和自主感的最佳時刻,這期間父母的陪伴最容易獲得兒童的信任。但之后直到小學三年級,這一時期需要的是父母的榜樣力量,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作為自己做事的準則之一,這時候更要求父母作出自己的表率,并獲得孩子的認可。
其次,幫助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興趣愛好,基礎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興趣對于兒童而言,可能只是一時的樂趣,但家長不能這么想,興趣愛好作為兒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大方面,它是孩子今后遇到煩躁,遇到問題時的陪伴,就像一個無形的伙伴一樣陪伴著他。我們家長在兒童小的時候就要花一點心思去幫助其建立一個甚至多個興趣,而鼓勵和陪伴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2.溝通合力?;A教育要求我們要把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對于家長來說,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的聲音,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形成良好的雙向互動。
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互相平等、尊重的,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那是作為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壓制,比如,若家長希望孩子在暑假每天看半個至一個小時的書,可以和孩子約定好,大家在同一時期一起看,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我愿意和你一起遵守這個約定。這時候,孩子會以一個對等的個體和父母一起溝通,這樣的溝通就變得有效多了。要學會理解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看問題,深度溝通的前提,總是建立在換位思考,互相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3.探究包容。以往的基礎教育多為強調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但該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發(fā)展 兒童個性化的需求,于是我們基礎教育改革強調課程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嗎,以發(fā)展兒童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家庭教育必須成為培養(yǎng)兒童個性的主力。
家長要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勵孩子的發(fā)現(xiàn)能力,學會陪伴孩子去發(fā)現(xiàn),這里的方式可以是閱讀、親子游戲、運動等等,讓兒童在這些活動中去學會自己掌握知識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方式。作為父母,要盡量讓孩子多去聽、看,同時也要介紹自己的一些經驗,讓孩子不至于迷失自己,但又不會走錯路,要學會包容兒童的錯誤,著名的教育學家于朝暉就曾經說過:“你認為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他會做的更加努力,做的更好?!?/p>
4.平衡獨立。根據(jù)基礎教育改革的相關理論,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是既能堅持全面發(fā)展,又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所謂平衡,即平衡自身的各項發(fā)展,不光光是智育上的,還有德育,抗壓、人際交往、團隊協(xié)作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等等;所謂獨立,即要有自己遠大的理想和立意,要有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許多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是學校教育的附庸,父母更加看中孩子的成績,而不去關注孩子的德育方面,尤其是兒童的情商教育,家庭教育的側重點應該在孩子的三觀培養(yǎng),提高兒童的情商能力,而不是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文化課成績上。由學校教育去發(fā)展兒童的智育發(fā)面,而家庭教育更多地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在父母有意識地培養(yǎng)提高自己的情商,提高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善用人際關系的能力,家庭的情商教育需要父母長時間不斷的教育和培養(yǎng),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首先要做到先處理好各自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如實際情況中孩子情緒激動時不會聽你的任何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先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再處理事情。另外,教育永遠拒絕想象,沒有一種性格是完美的,要順應孩子的個性,學會做一個欣賞者,學會鼓勵孩子。
基礎教育改革的十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尤其是升學壓力依然巨大,整個社會對教育的壓力經過層層傳遞,最終到了每個家庭,而家庭教育它永遠沒有一個定式,每個家庭都有它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每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背后,都是其對子女滿滿的愛,一個被愛浸潤長大的孩子,只要最終他形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那不就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1]靳艷艷.“減負”背景下家庭教育功能轉換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6.
[2]楊雄.為人父母-家庭教育十人談[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