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梓菲
(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00)
在我們?nèi)祟惿鐣?正常的社會秩序需要懲罰制度來維護,同時,懲罰制度在教育體系中的應用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在東方的教育系統(tǒng)還是在西方的教育體制中,懲罰都曾作為一種常見的手段在教育領(lǐng)域中被廣泛運用。例如,中國的《學記》中曾記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而西方的古埃及文獻中記載:“不要把時間浪費,否則你就要挨揍,因為男孩子的耳朵是長在背上的。”懲罰的理論和實踐,成為教育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合針對性的懲罰要滿足以下條件:一,遵守法律法規(guī)。適度的教育懲罰必須要遵法守法,不能違反法律規(guī)定,要在法律的范圍內(nèi)給與適當?shù)膽土P;二,合乎理性道德。對其實施的懲罰措施要在正常人的道德底線之上,懲罰行為不能超過道德限度;三,適度的教育懲罰應具有教育性,即懲罰的意義是要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突出教育最終意義。適度合理的懲罰手段、方式和內(nèi)容需要注意地點、場合、學生的年齡、個性特點等,即合規(guī)律性則是需要教育懲罰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階段規(guī)律和自身個性。
說起教育懲罰,有一部分人持反對態(tài)度,其中原因不外乎是把懲罰等同于體罰,認為懲罰就是體罰,區(qū)分懲罰與體罰之間的差別顯得尤為重要。所謂體罰,是指以侮辱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身體為手段的處罰方法,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而體罰是教育懲罰的一種,屬于過度的教育懲罰,與適度的教育懲罰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第一點:性質(zhì)不同。適度的教育懲罰是本著尊重學生的態(tài)度,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成長,是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是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而體罰則是一種違反法律與道德的錯誤行為,極大可能會傷害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應當禁止的落后教育方式。
第二點:內(nèi)容不同。適度的教育懲罰是指教師能夠考慮到學生身心承受范圍,并掌握懲罰技巧的富有教育藝術(shù)的行為。通過懲罰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并改正錯誤。而體罰往往包含暴力行為,比如教師用侮辱性的語言傷害學生的自尊和人格,甚至用手腳或其他物品打擊學生的身體。
(一)約束作用。約束學生不良行為,是教育懲罰的基本作用。教育懲罰的約束作用是指建立規(guī)范準則對受教育者不良的行為或思想加以否定,如超出規(guī)范許可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從而避免此類行為的再次發(fā)生。約束作用無論對于教育者或是受罰者都能體現(xiàn)出積極意義。
(二)矯正作用。站在教育懲罰的角度上講,矯正比約束具有更好的效果。約束只是被動的使受教育者遵守行為規(guī)范準則,治標不治本。而矯正則是讓受罰者通過懲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要彌補和改正。適度的教育懲罰應不單單要起到約束作用,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道理并自愿改正。
(三)震懾作用。震懾作用是指當其他人受到懲罰時,自身會起到替代懲罰的作用,抑制自己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通過看到受罰者受到的懲罰,從而意識到此類行為的后果,當自己遇到相似問題時就會多加考慮,避免自己受到同樣的懲罰。這時懲罰或多或少的起到了警告和震懾的作用,但這種功能只是教育懲罰的衍生次要作用,而非主要作用。
對中小學生的教育要講究德育,那么在德育中適當?shù)倪\用懲罰手段是有效率的,它可以促進中小學生的綜合、全面健康發(fā)展,但教育機構(gòu)和學者們?nèi)绻麤]有很好的運用,那么勢必會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要達到這個標準,并且依據(jù)剛才上文對青少年德育懲罰所作的合理限定要求,我們實踐時就要遵循以下原則。
1.德育目的原則。實施在中小學生身上的懲罰措施,其目的首先是為了育人,而德育懲罰可以很貼切的符合這一要求。德育懲罰是指為了避免中小學生不良行為后果再次發(fā)生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同時可以起到警醒和威懾其他中小學生的作用,具有明確的德育目的。以德育為目的就是要求教育者所做出的懲罰措施不是出于自己的厭惡情緒,不是自己不良情緒的發(fā)泄,而是對中小學生的一種理性教育。
2、公平公正原則。德育手段的正常實施就需要教育者做到對中小學生公平公正,不可以摻雜私人情緒在里面,要做到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具體的做法如下:首先,教育者所做出的德育懲罰要具有特定性,是針對中小學生的不道德行為,而不是中小學生某些與教育者自身看法和利益相左的行為。其次,德育懲罰要做到不袒護學生,不把個人喜好帶到德育懲罰中。最后,教育者要依據(jù)相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對中小學生不道德的行為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并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制定出合理具體的德育懲罰措施。
3、因人而異原則。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德育懲罰在講求公平公正的同時,也要因人而異、避免“一刀切”主義,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切忌簡單的依照規(guī)章制度進行德育懲罰。對中小學生實施德育懲罰。因中小學生在年齡、心理、性格特點、家庭背景、道德認知能力都存在差異,而這些不同因素決定了他們對德育懲罰所做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我們實施懲罰時也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使懲罰更加的合理化、科學化、人性化。
[1]愛彌兒·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金光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陳惠英.班主任對學生的獎勵與處罰[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3]辭源·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曹保印.直擊中國教育底線「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陳桂生.師道實話「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