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惠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6)
在新課標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背景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小學語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更需要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由于對成績的過分追求,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大多著眼于知識的獲得,較少關注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在當今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無法掌握全部的知識,因此,獲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并解決響應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思維能力是指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國內外都相當重視的研究內容。高階思維能力的定義國內外尚且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以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來看,知識、領會、運用這三類被稱為“低級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評價這三類被稱為“高級思維能力”。有學者提出指向分析、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即屬于高階思維能力。本研究將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的可能途徑。具體來講,高階思維能力的培育要落實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來。
在小學階段,學生思維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正是開發(fā)學生思維和智力潛能的好時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育貫穿于問題提出和問題解決的教學情境之中。在真實的課堂教育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有效地問題設計這一場域來整合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拓寬思考的空間,培養(yǎng)小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問題”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好、準、對的問題教學設計能實現(xiàn)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思維鍛煉的多贏,是教師對學生引發(fā)、開導的開始,是學生內源性學習的驅動器。但是,審視、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會發(fā)現(xiàn),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的含金量過低上,問題大多流于形式,學生思維上的主動參與感較弱。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呢?楊慶余認為,所謂有效,主要面向兒童的興趣、經(jīng)驗和探索。但有效的問題情境不僅取決于學生主動地參與,更依賴于教師立足于對教材的深度解讀,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層次性和整合性的深度學習。高質量問題應當具有妙、當、活、合這四個特征。所謂“妙”是問題要關注學生心靈、興趣、情感、思維的觸發(fā),主要涉及導入和新知的問題設計;所謂“當”是問題設計要符合社會和學科的標準;所謂“活”是問題的來源要回歸生活實際,并且問題有自由創(chuàng)生的空間,留有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的空間;所謂“合”是指問題的內容要具有整合性,通過問題串、問題鏈、問題樹整合所學內容,指向知識的深度挖掘。四個特征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個都難以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情境??偠灾?高質量的問題情境設計有助于培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有助于教學活動高效開展。高質量的問題情境設計是實現(xiàn)培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途徑和工具。
高階思維的練習和培養(yǎng)是教師有意識的過程,需要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中貫徹落實。在很多情況下,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是互相轉換的[1]。如果教師把本該學生探究的結論由教師直接告訴,這是把“高階思維”降低成了“低階思維”,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因此,教師有意識的作為尤其重要,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做到訓練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養(yǎng)成高階思維的能力和習慣,不論是在簡單的聽說讀寫活動還是復雜的探究活動中,都要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充分調動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問帶動學生對課文進行解讀是教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但思考提什么問題的視角是決定學生學到什么內容的關鍵。是淺顯的梳理文意解讀課文還是利用課文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獲取知識,這與教師是否用高階思維的視角挖掘課文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小學語文北師大版四年級《釣魚的啟示》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大多都能很快抓住文章中有關釣魚的啟示的語句“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找到這一句啟示對于學生來講很容易,但我們的教學絕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找到啟示的語句,還要根據(jù)課文描述的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思考,真正理解到這句話的含義,對其生活實踐產(chǎn)生指導意義。這時,我們的教學可以繼續(xù),抓住“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大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中加引號的“魚”,思考文中的魚和加引號的“魚”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你的生活中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如果遇到了,你該怎么辦?提示學生可以從作者心情、神態(tài)、動作變化的詞語入手。這樣的學習,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抓住關鍵詞、關鍵句的語言敏銳感,還使學生在探索作者啟示由來的過程中,代入自己的生活情境,對當下的生活產(chǎn)生思考。而這些都是通過教師轉換和深度挖掘課文的視角實現(xiàn)的。
最適合思維的教學,是以思維為基礎的問答策略[2],也就是說,教師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的最有效的手段。這些問題往往是開放性的、挑戰(zhàn)性的、生成性的、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的、合作性的。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關于是非、好壞的問題大量存在,有的探究類的教學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參與度極高,實際上學習者不知為何而忙碌,不知道需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學生只學到的知識的表面內容,并不能觸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而引發(fā)學生高階思維的課堂,課堂氣氛的調動和學生思維的觸發(fā),是需要通過教師精彩的問題情境設計來引發(fā)的。教師需要在讀懂教材,把握教材學科本質的初上,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引起學生高階思維培育的出發(fā)點,回歸生活,尋找生活中的原型,用真實的問題情境承載學科本質的教學內容,觸發(fā)學生的心靈、情感和思維。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金色的草地》一課在教學問題設計時自然離不開對課文題目的探索,教師可以開門見山地提問:“讀一讀課文的題目,你有什么問題或者想說的嗎?”隨著對課文題目的好奇、質疑,學生便會圍繞“金色的草地”產(chǎn)生一系列的問題:草地不是綠色的嗎?為什么有金色的草地?是因為太陽正好照在草地上,于是草地便成了金色的嗎?如果草地不一定是綠色的,那為什么不是紅草地,白草地呢?金色的草地一聽就覺得會有什么美好的事情發(fā)生,會是什么呢?等。隨著一連串對課文題目的思考,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預設了課文童真、歡樂的基調。接下來,引導學生去文章中找到草地之所是金色的原因,待學生找到因為蒲公英正在開放所以草地變成金色的原因之后,繼續(xù)提出問題:
主人公是怎樣發(fā)現(xiàn)草地變成金色的?該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并體會主人公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主動觀察解決問題的的過程;草地的顏色從清晨到中午到傍晚經(jīng)歷了顏色的變化,但為什么主人公卻單單強調草地是金色的呢?該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草地變成金色的原因,并能夠體會到作者發(fā)現(xiàn)草地是金色原因的喜悅,以及金色的草地帶給主人公的歡樂時光;是因為金色的草地很獨特嗎?請展開辯論,講出你的觀點,該問題,進一步升華了文章的主題,使學生能夠各抒己見,體會到金色的草地帶給主人公的歡樂,發(fā)現(xiàn)并觀察到了金色的草地主人公不僅使主人公快樂,也讓主人公收獲了成長,學會觀察,學會享受大自然。通過這幾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學生在饒有興趣的好奇心中就能愉快的課文,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會到主人公的歡樂與成長,對大自然產(chǎn)生好奇和親近之感。
支架式策略最早是由建筑工地引入教育中來,這種策略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支架式是一類臨時性的結構,用來幫助學習者超越他們現(xiàn)有的水平,更順利的達到更高水平的目標。支架式策略可以是資源的提供,讓學生根據(jù)學習資源,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提升認知。也可以是對學生知識轉化過程中元認知知識的提醒,幫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技巧策略中提升思維能力,獲取新的知識。也可以是指示的想到,幫助學生指引解決問題的方向,使學生明確思維層次逐步提升的方向。
小學語文北師大版五年級《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是一篇說明文,該篇文章旨在在介紹地球有關的知識的基礎上,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吁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紤]到這篇文章雖然視野上升到了地球的廣度,但卻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休戚相關。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以及對地球有關知識的了解入手,從身邊的“地球”擴展到整個人類共同生存的地球,使學生能夠從高層次思維思考對地球的愛護。這就需要教師分解任務,搭建支架。因此,可以設計如下這些小任務,小組合作探討學習。(1)作者發(fā)出了地球可愛又易碎的感嘆,你也有同感嗎?結合你的生活經(jīng)驗和所學知識講一講你的想法,地球可愛在哪?又為什么易碎?(2)作者在文章中又是如何說明地球的可愛與易碎的,分別在文章中的哪些段落?用了什么語句?這些語句為什么可以體現(xiàn)地球的可愛與易碎?用了什么說明的方法和寫作手法?(3)面對地球的可愛和易碎,我們應該怎么做?文章中的人做了什么?這樣對嗎?討論一下,給出自己的觀點。第一個任務的目的是緊扣文章主題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調動學生的情感和共鳴,為學習文章做好知識和情感思維上的準備;第二個任務,是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段落與語句,尋找與作者對地球想法的共鳴,在共鳴的基礎上,學習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魅力,自主進入知識的探索、歸納學習。第三個任務將學生的思維從課文中抽離出來,指向對生存的思考、對地球的思考、對環(huán)境的思考、對人的思考,促進了學生真正體會地球的可愛與易碎,重視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這一切的思維過程都是依據(jù)教師的支架式問題設計達到的,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提升和思維的鍛煉。
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和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是貫穿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的,離不開具體學科的結合。其中高質量的問題情境設計和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是高階思維教學的關鍵。教師要不斷審視、反思自己的教學視角是低階還是高階思維層次?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自己的教學問題情境設計是否是妙、當、活、合的高質量問題設計?這樣的思考可以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讓我們的教育教學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趙福樓.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10):27
[3]布魯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4]鐘志賢.如何發(fā)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J].遠程教育雜志,2005(4).
[5]楊慶余.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02).
[6]沈之菲.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高階思維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1(09)
[7](美)R.J.斯騰伯格 著.趙海燕譯.思維教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7.
[8]王帥.國外高階思維及其教學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011(09).
[9]邵建軍,等.課堂有效提問的循環(huán)改進研究——以《百分比的應用》教學設計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7(02).
[10]王鳳娥.基于問題教學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進策略研究[J].中國培訓,2015(20).
[11]蔣偉英.培養(yǎng)高階思維能力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初探[J]課程教學研究,2014(04).
[12]簡婕.支持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構建及其實證研究——基于小學五年級寫作教學[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13]辛巧莉.支架式教學理論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研究——以錦州市S小學為例[D].錦州:渤海大學,2014.
[14]周世榮.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傷問題情境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6(01).
注 釋
[1]沈之菲.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高階思維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1(09)[2](美)R.J.斯騰伯格 著.趙海燕譯.思維教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