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寧
(山東省臨清市第一中學高三 二十班 山東 臨清 252600)
郁達夫是我國現(xiàn)代史上有名的作家,其作品的文學價值較高,在文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對郁達夫的一生做回顧,其經(jīng)歷了滿清的覆滅,也曾留學日本,更是看遍了日本鐵騎下祖國大好河山的淪亡,所以他的作品,整體悲壯氛圍濃烈,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背后卻是郁達夫?qū)ψ鎳钌畹膼邸!豆识嫉那铩愤@篇散文是郁達夫1934年所作,這篇抒情性散文將其濃郁的懷鄉(xiāng)情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所以對《故都的秋》做情感理解,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
任何作品的寫就都有特定的背景,因為背景會給文章賦予特別的感情和深意?!豆识嫉那铩纷鳛橛暨_夫先生的抒情性散文,了解其寫作的背景對于分析和體悟文章中的情感有重要的幫助。從資料的分析來看,《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的8月17日,這是他第二次到北京。
郁達夫是浙江富陽人,其第一次到北京是1913年去日本留學之前,在留學歸國之后,其將更多的經(jīng)歷投入到了左翼文藝活動中,所以在此后的21年中,郁達夫并未有機會回到北京。從記錄的資料可知,郁達夫歸國后的生活并不平靜,
因為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就其自己的描述來看,在杭州居住的近三年,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在這二、三年間,郁達夫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感慨于歲月的滄桑和生命的承重,郁達夫?qū)懴铝恕豆识嫉那铩贰?/p>
要對《故都的秋》進行情感理解,對其的內(nèi)容和思想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就文章的具體解讀來看,其是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nèi)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作品體現(xiàn)了郁達夫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
縱觀中國文學史,文人們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表現(xiàn)除了完全不同的風姿和色彩,就連聲響、意境和韻味也與前人有著極大的不同。從具體的描述可以發(fā)現(xiàn),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是這樣的:他“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和底色。
從全文的分析來看,作者是在頌秋,但是卻在一開始便將一層悲涼的色彩在讀者的感情上進行涂抹,這種表現(xiàn)是否違反了生活的邏輯?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也是作者著力要表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tài)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
《故都的秋》作為一篇抒情性散文,其濃郁的情感令讀者震撼,那么這樣的一篇文章,究竟有怎樣的情感,這是需要重點理解的。從具體的文章解讀來看,作者的情感蘊含包括兩方面:其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作者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北平是在1913年,距離再次觸摸北平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21年,這21年中,北平城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作者在經(jīng)歷了較多的事情后心境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白駒過隙,滄海桑田,21年的時光荏苒,北平還是北平,但是當初的人,當時的物已經(jīng)面目全非。這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與“秋”的凋零、落寞正好相稱,所以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了秋的“悲涼”,其是這種“悲涼”更有對人生時光的感慨。
其二是對生命的謳歌。從文中的表述來看,雖然整體的基調(diào)是悲涼的,情感色彩偏冷,但是文中又不乏生命的氣息。雖然秋蟲發(fā)出的是哀鳴,但是這是生命的律動,是對生活的一種渴望。簡單來講,秋意漸濃,生命凋敝,但是脆弱的秋蟲并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這一聲聲的哀鳴便是抗爭。這與作者此時的情況也是十分相近的,所以這種求生的渴望,對生活的向往成為了文中脆弱但是卻不可忽視的希望。
綜上所述,文章從《故都的秋》的寫作背景和文章內(nèi)容與中心思想入手進行分析,對文章的情感做了具體的分析,目的是讓學生在文章解讀的時候能夠有自己的思考和把握,從而更好的體悟和感受文中的情感,獲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