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3.177
[摘要] 目的 探究胃腸道間質(zhì)瘤(GIST)的CT影像學征象和病變危險度分級。方法 方便選擇2011年4月—2017年4月該院GIST患者80例,均采取多層螺旋CT橫斷位掃描,對其影像學征象、病變危險度分級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 46例低度危險,23例中度危險,11例高度危險;不同危險程度的患者其腫瘤生長方式、平掃密度、最大徑等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影像學應用在GIST診斷中能通過分析其征象判定病變危險度,進而提高治愈率。
[關鍵詞] 危險度分級;臨床診斷;胃腸道間質(zhì)瘤;影像學征象;CT診斷;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35;R730.4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1(c)-0177-03
GIST屬于消化道間葉腫瘤[1],在胃腸道腫瘤中,其占比為2%左右[2],常見于年齡>40歲的中老年群體中[3],在食管、胃、直腸與小腸中較為多見[4],腹膜及系膜后區(qū)較少見。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不斷提升,GIST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多數(shù)學者指出, GIST屬于潛在惡性病變,危險程度與預后關系密切[5],因而合理科學治療方案的制定離不開正確的危險度分級?,F(xiàn)通過分析該院2011年4月—2017年4月80例GIST患者的CT影像學征象,判定其病變危險度分級,以期為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導?,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80例GIST患者參與研究。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均值(53.95±10.72)歲。所選患者均接受過完整的切除手術,證實患有腸道間質(zhì)瘤。術前均行CT掃描(多數(shù)平掃+增強掃描),存在上腹部不良反應者43例,嘔血黑便31例,5例腹部腫塊,1例其他不良反應。
1.2? 方法
1.2.1? 儀器、試劑及掃描參數(shù)? 應用德國西門子SOMATOM? Emotion-16螺旋CT,囑患者掃描前12 h常規(guī)禁食,掃描前0.5 h飲用1 000 mL的溫水或20 mL60% 泛影葡胺+1 000 mL水對比劑分次口服。先行常規(guī)平掃再實施增強掃描,增強掃描經(jīng)患者肘部正中采用高壓注射器靜脈團注80~100 mL對比劑碘海醇,控制注射速率在2.5~3.0 mL/s,待完成注射行動脈期與靜脈期掃描,必要時延遲掃描CT掃描過程中的相關參數(shù)設置為:層距:5 mm,層厚:5 mm,螺距1.0,150~300 mAs,110或130 kV,采用0.75 mm薄層重建圖像,多平面重建,仿真內(nèi)窺鏡等。
1.2.2? 方法? 對腫瘤發(fā)生位置、生長方式和數(shù)量詳細記錄,對腫瘤的大小及密度仔細觀察,了解腫瘤形狀、內(nèi)部情況以及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分析腫瘤強化程度,判定是否相連于腸胃道。
1.3? 分級標準
參照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制定的標準[6],與患者影像學資料結合判定腫瘤危險度,共分為4級,具體如下:腫塊最小徑<2 cm且核分裂像<5/50 hpf為極低危險;最小徑在2~5 cm,核分裂成像<5/50 hpf為低度危險;腫塊最小徑5~10 cm,核分裂像<5/50 hpf為中度危險;腫塊大小任意,核分裂像>5/50 hpf為重度危險。
1.4?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GIST主要CT影像學征象分析
胃腸道間質(zhì)瘤CT檢查能對腫瘤邊界、內(nèi)部結構、密度、形態(tài)、大小、生長方式以及對鄰近臟器的侵犯情況清楚顯示出來。大致CT影像特點可以歸納如以下幾點:①胃、腸道壁實性腫塊;②<5 cm的腫塊,一般邊界趨向清楚,密度也趨向均勻,可呈類圓形或淺分葉狀,較小病灶如<2 cm的病灶可在胃腸道壁上呈膨脹性改變,增強掃描中度或明顯強化;③>5 cm腫塊,??梢妷乃?、囊性變和出血,強化不均勻,邊界不清,特別當腫瘤壞死穿破表面和腸道相通時,腫塊內(nèi)可見液氣平面;④轉移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臨近結構組織的浸潤轉移;相應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遠處臟器轉移,特別是肝臟轉移多見,其次為肺轉移;腹腔種植轉移,腹水形成。
2? 結果
研究結果提示小腸或者胃間質(zhì)瘤占比高,部分患者能見鈣化灶,四周組織明顯受壓,因而邊界不清晰,見表1。
3? 討論
胃腸道間質(zhì)瘤(GIST)是胃腸道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瘤和(或)神經(jīng)鞘瘤的不完全分化,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其不包括完全由平滑肌細胞起源的平滑肌累腫瘤和由神經(jīng)細胞或神經(jīng)鞘細胞起源的神經(jīng)源性腫瘤。
該研究中所有患者病理檢查同時進行了免疫組化檢測,組織學上主要以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呈束狀交叉或彌漫性排列,遺傳學上存在頻發(fā)性c-kit基因突變,CD34、KIT蛋白(CD117) 多數(shù)表達陽性是胃腸道間質(zhì)腫瘤的免疫組織化學診斷特征,在胃腸道間質(zhì)腫瘤細胞漿內(nèi)與細胞表面CD117進行廣泛表達,但是在非胃腸道間質(zhì)腫瘤腫瘤細胞中不會有表達存在,因為CD117的特異性與靈敏度較高,所以臨床上通常會將其作為確診胃腸道間質(zhì)腫瘤的重要指標。同時核分裂象指標和腫瘤的危險度有直接關系。
以往認為GIST屬于神經(jīng)源性腫瘤[7]或平滑肌源性腫瘤,當下國內(nèi)外學者一致認為GIST為獨立的非定向分化腫瘤,來源自胃腸道原始間葉細胞[8],能夠合并神經(jīng)鞘細胞或平滑肌不完全分化。GIST病灶一般為胃黏膜下,可分布于胃腸道任意范圍[9],有惡化風險,可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臨床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療,防止腫瘤惡化。
盡管GIST的危險級別不同,但不管是何種危險級別均存在惡性隱患,并且不同的危險級別帶來的預后也各不相同,疾病復發(fā)率[10]、死亡率與危險級別均呈正相關。采取CT掃描不僅能獲取良好的空間密度分辨力,還可將腫瘤的部位、大小[11]及與周圍器官之間的聯(lián)系顯示出,而腫瘤生長方式則能夠?qū)⒛[瘤惡性程度良好地表現(xiàn)出。盡管該次研究結果提示不同危險度之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高度危險患者腔外生長的占比較高。低危險度CT顯示軟組織腫塊腔外生長,邊界清晰,且直徑<5 cm,部分密度均勻,少部分血管豐富,不與胃腸道相通;中高度危險者CT提示腔外生長無規(guī)則腫塊,體積均>5 cm,無均勻密度,有豐富的血管;部分腫塊相連于胃腸道,瘤轉移灶可將高度危險病變顯示出。
所有GIST均潛在惡性病變。實施CT影像學檢查能對腫瘤的病變惡性分級程度予以判定。邊界清晰且腫瘤小,未出現(xiàn)組織浸潤,通常采取手術即可治療;腫瘤大,外加浸潤生長者,可先行藥物干預,再實施手術治療[12]。
綜上所述,對GIST患者采用CT影像學檢查可行性高,能詳細了解疾病征象與病變危險程度,同時還能對腫瘤組織器官轉移侵犯、血管之間相關性的重要征象進行觀察,從而有效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并能為患者預后的判斷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jù),可將其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蔡伶伶,杜光燁,王博成,等.不同危險度胃腸道間質(zhì)瘤CT、MRI影像學特征及分析[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6,33(5):491-495.
[2]? 譚森良,何國梁.胃腸道間質(zhì)瘤的病理特點及CT表現(xiàn)對照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0):1932-1935.
[3]? 陳立忠,徐敬峰.胃腸道間質(zhì)瘤肝臟轉移灶的CT和MRI特點[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2):292-295.
[4]? 何進,胡漢金,陳偉.多層螺旋CT與氣鋇雙重造影對胃腸道間質(zhì)瘤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yī)學,2016,37(6):714-717.
[5]? 姜海波,何曉明,曹俊,等.鋇餐造影與CT在診斷外生型胃腸道間質(zhì)瘤中的應用及優(yōu)缺點對比[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25):64-65.
[6]? 鄭晨,齊雪梅,梁長虎,等.CT增強掃描在腹內(nèi)型侵襲性纖維瘤病和胃腸道間質(zhì)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7,27(6):1104-1108.
[7]? 劉育峰,王莉,邱發(fā)凱,等.鋇餐造影及CT在診斷外生型胃腸道間質(zhì)瘤的優(yōu)缺點對比研究[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4):574-576.
[8]? 李玉舟,金紅瑞,李春榮,等.34例胃腸間質(zhì)瘤患者128層螺旋CT影像表現(xiàn)特點及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11):102-105.
[9]? 劉琦,徐凱,韓翠萍,等.胃腸道間質(zhì)瘤少見CT表現(xiàn)[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6,36(3):184-187.
[10]? 金紅花,楊鵬平.116例胃腸道間質(zhì)瘤的臨床特點、MRI影像表現(xiàn)及病理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2):90-92.
[11]? 李峰.多層螺旋CT對老年胃腸道間質(zhì)瘤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7,16(7):512-515.
[12]? 王燦,李雯,孫冰冰,等.腸系膜胃腸道外間質(zhì)瘤的增強CT特征[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7,26(4):277-281.
(收稿日期:201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