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作為哲學問題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審美*

      2018-02-20 06:21:03宋音希
      學術研究 2018年8期
      關鍵詞:常人胡塞爾海德格爾

      宋音希

      多年來,圍繞“日常生活審美化”“生活美學”“藝術與社會生活”“藝術與大眾文化”“藝術的終結”等議題,當代美學、文藝學以及文化研究領域展開了持續(xù)而廣泛的討論。關注和探討這一題域的意義在于,它不僅以其鮮明的當代性立場有力地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美學,同時還擴展到大眾文化、傳媒文化、時尚文化以及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經(jīng)多年的持續(xù)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等相關探討取得了不斷拓展,其研究的邊界也在不斷延伸,但應該指出的是,正是在這一不斷拓展與延伸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種“去理論化”傾向,逐漸顯露出此題域探討中理論反思與批判力度不足的弱點,致使其進一步深入研究徘徊不前。人們在深入探討的過程中認識到,雖然“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相關問題的提出意在擺脫傳統(tǒng)美學理論范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此一題域中“去理論”——放棄理論的反思與批判,而是仍需要相關思想資源的理論支撐。因此,“面向生活世界”的現(xiàn)象學哲學反思,就成為破解“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當代美學、文藝學及文化研究等問題的重要理論資源。

      一、“日常生活審美化”論域中的“去理論化”傾向

      從理論層面看,中國學者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生活美學”等當代議題,與當代西方美學“日常生活轉向”的影響不無關系。2002年,德國當代美學家韋爾施的《重構美學》翻譯出版,對中國學者探討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相關問題產(chǎn)生很大影響。韋爾施在闡明其著作的主旨時說:“《重構美學》探討美學的新問題、新建構和新使命。美學必須超越藝術問題,涵蓋日常生活、感知態(tài)度、傳媒文化,以及審美和反審美體驗的矛盾。對于傳統(tǒng)美學提出的許多問題,以及當代美學的新態(tài)勢而言,這些都是今天亟待應對的領域?!盿[德]韋爾施:《重構美學》,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2頁。正如韋爾施在《重構美學》中所闡述的那樣,面對當今時代紛紜變化的審美文化現(xiàn)象,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成果以及隨之而帶來的大眾文化的崛起,必須改變傳統(tǒng)形而上學美學的范式,超越傳統(tǒng)藝術哲學的理論框架,重構一種新的美學,這無疑成為當代美學的新問題、新建構和新使命。韋爾施看到,當代審美文化的急劇發(fā)展變化勢必帶來傳統(tǒng)美學理論范式的瓦解,這是因為,傳統(tǒng)美學的理論議題和問題框架已經(jīng)無法囊括當代審美文化的新變。也正是出于這種考慮,韋爾施在重點考察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的過程中,認識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與生活關系,已逐漸脫域于精英主義美學或藝術自律美學的意涵,這意味著自康德以來所確立的啟蒙現(xiàn)代性美學傳統(tǒng)已然失去了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效力。從此意義上也可以說,急劇發(fā)展變化的當代審美文化,宣告了傳統(tǒng)美學理論的終結——美學進入其終結階段。

      長期以來,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傳統(tǒng)美學主要是一種意識美學、知識美學或理論美學,因而被人們稱之為“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學美學。黑格爾之后,人們對“自上而下”的美學表示出越來越多的質(zhì)疑和不滿,并不斷標舉“自下而上”的美學以抵制傳統(tǒng)美學的形而上學弊端。其中,“生活美學”的提出和倡導就是一條抵制傳統(tǒng)形而上學美學的有效路徑。從此意義上說,“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的提出或倡導本來就有拒斥“自上而下”形而上學美學的明確訴求,至少在許多人看來,既然已將傳統(tǒng)美學從“坐而論道”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地面”,就應該拋卻以往那種玄而又玄的理論說辭,從現(xiàn)象描述和經(jīng)驗總結入手以重構一種新的美學。簡言之,在一些關注和探討“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的人們看來,無論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探討,還是“生活美學”重建,其路徑都應該是一種“去理論化”的趨勢。因此,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議題,似乎并不尋求理論化的表達,至少要盡力擺脫以往那種深奧的理論闡釋,由此形成“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問題探討的“去理論化”的傾向。這種“去理論化”的傾向常常以“接地氣”的說法表述出來,成為一種被學界廣為接受的理念??陀^地說,“接地氣”之說對于改變傳統(tǒng)形而上學美學越來越遠離現(xiàn)實生活地面而淪于自閉性的“理論行話”確實具有切實有效的話語功能。然而,應該指出的是,由于這種“去理論化”的傾向,雖然多年來關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的討論一直是當代中國美學界持續(xù)關注的熱點問題,但此一題域的討論大多流于表層現(xiàn)象的描述,而難以取得較有理論深度和批判力度的闡釋分析。也就是說,如果過分沉溺于對“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進行表層現(xiàn)象的描述,將導致對問題的探討始終缺失理論的自覺和方法的自覺,這不能不說是導致“日常生活審美化”和“生活美學”等相關問題的探討始終浮于表象而難以深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顯而易見,“日常生活審美化”或“生活美學”問題乃是當今時代急劇變化所帶來的嶄新問題,此問題的產(chǎn)生和提出乃是基于現(xiàn)代性社會文化變遷的大歷史背景之中,僅就日常生活領域來說,這種社會文化歷史變遷與復雜多變的當今時代一樣,充滿著難以辨識的多重矛盾面相?!叭粘0阉陨硖岢蕿橐粋€難題,一個矛盾,一個悖論;它既是普普通通的,又是超凡脫俗的;既是自我顯明的,又是云山霧罩的;既是眾所周知的,又是無人知曉的;既是昭然若揭的,又是迷霧重重的?!沁@種對于日?,F(xiàn)代性及其機制矛盾而又復雜的感覺(既是百無聊賴,又是神神秘秘)使得表象的傳統(tǒng)形式看起來不適合用來處理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b[英]海默爾:《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王志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30頁。這意味著,僅僅從表象描述入手來解讀這些復雜的變相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以“去理論化”的姿態(tài)而停留在日常生活表象上,將無力解答復雜多變的當今現(xiàn)實,這無疑還需要進行比較深入的理論反思。這種“去理論化”的傾向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他們逐漸意識到,要更好地解答“日常生活審美化”“生活美學”等相關問題,需要將其置于“藝術哲學”或“生活哲學”的題域中,將其納入“理論化”的研究路徑之中。英國文化理論家海默爾在《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中針對“日常生活”題域的“去理論化”傾向提出批評,并嘗試對其進行“理論化”表述的可能性。他認為:“如果‘日常生活理論’想要提倡和實踐蒙太奇,那么,除非它只是想簡單地記錄日常中的聒噪之音,否則,它就不得不去發(fā)現(xiàn)某種為日常安排秩序并對之進行整理的方式。在這里,理論的問題正是為日常中的無窮無盡的經(jīng)驗安排秩序,對其進行整理并使其有意義的問題?!盿[英]海默爾:《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第42頁。在海默爾看來,在“日常生活”題域中“去理論化”乃是一種將“日常生活”蒙太奇化——即表象化、現(xiàn)象化、碎片化、斷裂化的過程。問題的關鍵也許并不在于是否要對“日常生活”進行理論化的反思與批判,而是在于尋找什么樣的理論才更適用于我們對其闡釋分析,以彰顯其反思批判的能力。對此,海默爾指出:“對于把日常生活理論化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是生產(chǎn)出一種合適的揭示日常現(xiàn)代性的形式的問題。換句話說,這里所要探討的所有規(guī)劃都可以被認為對于創(chuàng)造一種關于日常現(xiàn)代性以及為了日?,F(xiàn)代性的美學有所貢獻?!眀[英]海默爾:《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第40頁。如何尋求一種適合于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理論,創(chuàng)造一種關于日?,F(xiàn)代性的美學,顯然是當代美學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理論層面上看,“日常生活審美化”“生活美學”等相關問題的探討,可以納入胡塞爾所開啟的“面向生活世界”的現(xiàn)象學哲學以及以列斐伏爾為代表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哲學視域中進行“理論化”的反思與批判。其中,“面向生活世界”的現(xiàn)象學哲學更具其基礎理論意義和價值。

      二、“面向生活世界”中的現(xiàn)象學哲學轉向

      在胡塞爾之前,日常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一直被理論家所忽視。在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影響下,哲學家認為只有擺脫日常生活的平庸和瑣碎才能更好地思考和探索世界存在的本體和價值。這是因為,日常生活雖然是與每個人生存息息相關的生活領域,是每一個個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生存活動領域,但日常生活看上去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給定性存在,因而是一個無需進行理性反思的自明性領域。

      胡塞爾運用現(xiàn)象學哲學方法,肯定了生活世界的預先存在性,其目的在于確立生活世界的哲學反思地位。在胡塞爾看來,歐洲科學的危機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種人的危機,科學越來越向著實證性方向發(fā)展,人們賴以存在的基礎性生活世界在實證主義的規(guī)劃中被忽視、被遺忘、被抹平。實證主義一直以來的錯誤在于遺忘了人類生存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因此必須面向并回歸生活世界,以解決實證主義對世界的割裂,人與自然才能從兩元對立中重新統(tǒng)一起來。胡塞爾指出:“科學的世界和包含在它之中具有科學的真理性的東西,正如一切以某種目標為劃分范圍的世界一樣,本身也屬于生活世界?!眂倪梁康主編:《胡塞爾選集》下卷,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第1085-1086頁。如果說生活世界是一個依然保留著人類存在原初意義、目的與價值的世界,那么,科學世界則是一個失去了人的本真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形式化、實證化、片面化的世界。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直接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觀念,感性精神逐漸被理性觀念所取代。當工具理性逐漸成為具有支配整個社會作用的座架后,作為主體的人已經(jīng)反過來被科學技術所控制,工具理性成為了統(tǒng)治者,原本感性而豐富的生活世界被科學世界取而代之,人們已然開始喪失真正意義上的“家園”。

      主客二分的傳統(tǒng)哲學強調(diào)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對立疏離,這有如日常性事物以其平庸凡俗的特性被文學藝術所摒棄。然而,科學世界不可能給人帶來有如生活世界一般的價值意義。人們總是熟悉自己在生活世界中所經(jīng)驗到的一切,這其中有延續(xù)多年的生活習性,以及人們最基本的感性生存欲求。從現(xiàn)象學還原的立場上看,沒有先在性的生活世界,科學也就無從發(fā)生。因此應該首先打破科學世界比生活世界更為先進的傳統(tǒng)觀念,進而意識到生活世界作為原初性存在的重要意義。在胡塞爾生活世界的概念中,科學世界總是從生活世界中發(fā)源而來,科學世界是從生活世界中分化出來的,生活世界則始終保持著原初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科學反過來統(tǒng)治了人,造成了人的存在危機,從而也使科學背離了初衷,乃至成為文明與人性的危機所在。胡塞爾認為,想要解決這種危機的途徑便是回到生活世界中,人作為生活的主體要意識到生活世界的重要意義;哲學思考應當自覺地將視角投入到生活世界,以挽救科學所帶來了社會危機;而科學本身,不能夠背離其發(fā)展母體,應重視其對人存在的影響。由此,重新建立人與世界的統(tǒng)一性,重新審視生活世界,重新彌合理性的科學世界與感性的生活世界之間的裂痕鴻溝,就必須面向和回歸到日常生活的地平線。

      胡塞爾認為,在“生活世界”中,自我意識以先天的意向性構造出它周圍的世界與自身,在這樣共生的關系中,人與周圍世界獲得尤其緊密的聯(lián)系,人參與其中,并保有行為的目的、意義和價值。這是最可經(jīng)驗到的現(xiàn)實,也是最應重視的現(xiàn)實。因此,必須回到生活世界,回到屬人的世界。也正是由此,日常生活進入哲學家們的研究視野之中,其意義和價值也逐漸得到重視和充分的探討。“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日常生活被納入到哲學思考的場域,同時也標志著先驗性哲學向現(xiàn)實性生存哲學的轉變。按胡塞爾的理解,在生活世界中,人的特性還沒有被科學世界所完全同化,人在生活世界中還有可能保留著原初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在生活世界中,人們還能夠保持著獨立思考與反思的可能,而不是被科學世界所規(guī)劃為充斥著自然科學思維的片面的人。

      如果說胡塞爾使日常生活進入到哲學反思的場域,那么,海德格爾則開啟了此在存在論的“日常生活”分析路徑。海德格爾基于對人之存在境遇的此在分析,對此在生存的日常生活結構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闡釋。“常人”“此在”“沉淪”是海德格爾分析日常生活的重要概念?!俺H恕笔侵行缘?,這種中性體現(xiàn)在常人在世間是一種庸碌無為的狀態(tài),常人也不具備真正的主體性。具體而言,對中性這一性質(zhì)的理解,在海德格爾的觀點中,也可理解為平均狀態(tài),“庸庸碌碌,平均狀態(tài),平整作用,都是常人的存在方式”。a[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148頁。平均狀態(tài)所意指的是人一種失去了個性的生存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由人不同的個性與處事方式所決定,人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也由此而來,個性對于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常人,恰是一種失去了個性的存在體。在他看來,常人其實是在社會生活中被異化、壓抑,而淪為一種平均狀態(tài)的人。海德格爾認為,常人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甚至人們自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墜入了常人的平均狀態(tài)之中。海德格爾在分析常人形成的原因時指出,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分離,導致存在的遺忘,現(xiàn)代人因此進入無家可歸狀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人逐漸由具有個性的人,演變成為平均狀態(tài)的常人,作為主體的人已經(jīng)走向了“沉淪”。

      “此在”被海德格爾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意味,想要真正理解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理論中的意義,將“此在”與常人、沉淪互為對照,或許能夠得到更為明晰的解答。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此在”是一種存在者,這種存在者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是可以對存在發(fā)問的,“此在是一種存在者,但并不僅僅是置于眾存在者之中的一種存在者。從存在者層次上來看,其與眾不同之處在于:這個存在者在它的存在中與這個存在本身發(fā)生交涉”。b[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第14頁。如果將“存在”理解為一種人的生存狀態(tài),那么“此在”的原初地面或基礎結構就是“日常生活”,“日常此在”乃是一種未被主客二元對立思維所分化的原初性存在。

      基于對“此在”的闡釋,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此在的沉淪”,他認為人在日常存在中被異化的途徑即是不斷地沉淪,“(常人)共處是靠閑言,好奇與兩可來引導的, 而沉淪于‘世界’就意指消散在這種共處之中”。c[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修訂譯本),第204頁。這又聯(lián)系到了前文曾述的常人這一概念。海德格爾認為,人在日常狀態(tài)中之所以會沉淪,是因為人作為個體的存在逐漸演變成常人的存在,即人被常人所取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退避責任、回避壓力,他們依靠著閑談與好奇來消磨自身的生活,并在庸庸碌碌的狀態(tài)中堅持捍衛(wèi)著自身生活的穩(wěn)定性。常人的狀態(tài)不斷吸引著作為個體的人深陷其中,致使“此在的沉淪”狀態(tài)更為擴大,也更為穩(wěn)定。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的沉淪”已經(jīng)使人失去了本真的面貌,日常生活也不可挽救地走向了沉淪的深淵。這一觀點體現(xiàn)出海德格爾對“日常生活”“日常此在”的消極理解。

      從基礎存在論的角度看,“此在的沉淪”亦即“存在的遮蔽與遺忘”,那么,如何在“此在的沉淪”中祛蔽、綻出、澄明、超拔,就成為海德格爾所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此,海德格爾連結了思與詩、言與詩,探尋藝術作品的本源,寄望于“詩意的棲居”和“審美的救贖”,開創(chuàng)了此在生存論美學的向度。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作為祛蔽與澄明的原初存在,詩、藝術或美學具有脫離日常此在沉淪的意義價值,從而使人的個性得以延續(xù)發(fā)展,并使人的存在狀態(tài)得到救贖。在他看來,這條救贖的道路須由藝術審美來鋪就。海德格爾對“日常此在”的分析具有開拓性意義,但他的基本立場乃是對日常生活的否定,把日常生活看成一個完全消極的狀態(tài),試圖通過藝術來拯救人類。這一思想背后,卻隱含著對日常生活的回避或逃逸。海德格爾希望借助外部的力量來改善人之沉淪,然而這種棲息在實質(zhì)上,卻并不是根植于大地、根植于生活本身的;他選擇了對現(xiàn)實的回避,遁入詩意棲居的藝術世界之中。

      最后,值得提及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開創(chuàng)者盧卡奇汲取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對日常生活的現(xiàn)象學分析方法,并將之與馬克思“物化理論”相結合,初創(chuàng)了一種基于日常生活理論分析的美學思想,其《審美特性》可以說是第一部以日常生活理論為基礎而建構的美學著作。在《審美特性》前言中,盧卡奇開宗明義提出了日常生活第一性的美學基礎問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態(tài)度是第一性的,日常生活領域對于了解更高且更復雜的反映方式雖然極為重要,但對它尚未充分研究?!藗兊娜粘B(tài)度既是每個人活動的起點,也是每個人活動的終點。這就是說,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條長河,那么由這條長河中分流出了科學和藝術這樣兩種對現(xiàn)實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現(xiàn)形式?!盿[匈]盧卡契:《審美特性》,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頁。他認為傳統(tǒng)的認識論觀點往往只是抽象地強調(diào)日常生活與審美和科學之間的不同,卻并不能很好地解釋日常生活與科學、藝術的關系,“為了從哲學上把握這一問題,在考察中既不能脫離與日常思維的相互作用,也不能脫離這兩種分化形式所形成的獨特特性”。b[匈]盧卡契:《審美特性》,第3頁。審美反映與科學反映的分化正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并且這種分化的成果又重新融合進日常生活的表現(xiàn)之中。因此,從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看,在日常生活和藝術之間具有不斷往復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相互作用中生活問題轉化成特殊的審美形式,審美把握現(xiàn)實的成果不斷地流入日常生活,使之在客觀上和主觀上豐富起來。這意味著,藝術是從充滿矛盾的日常生活、思維和情感中緩慢地分化出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特殊領域,形成獨特的具有審美特性的反映方式。

      三、結語

      通過當代美學“日常生活轉向”的描述與分析,通過回顧現(xiàn)象學“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學建構,我們看到,雖然“日常生活審美化”“生活美學”“藝術與社會生活”“藝術與大眾文化”“藝術的終結”等相關問題的提出意在擺脫傳統(tǒng)美學形而上學的理論范式,并出現(xiàn)了“去理論化”的傾向,但正如未經(jīng)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一樣,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也絕非是一個無需理論反思的自明性現(xiàn)象。因此,“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相關問題,依然需要“理論化”的梳理和分析,現(xiàn)象學哲學“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論反思,依然具有重要的基礎論和方法論意義,成為破解“日常生活審美化”等當代美學、文藝學及文化研究等問題的重要理論資源。

      猜你喜歡
      常人胡塞爾海德格爾
      語境中的胡塞爾*
      ——專欄導語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08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時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0
      存在與時間
      意林(2019年13期)2019-07-25 17:49:16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哲學評論(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9
      淺析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意向性結構
      中國市場(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史上最強虐心考眼力
      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認識論雛形——讀《現(xiàn)象學的觀念》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8
      THE BEAST IS RED
      漢語世界(2014年2期)2014-02-24 09:09:18
      德州市| 保定市| 南澳县| 安福县| 新乡市| 陈巴尔虎旗| 海林市| 改则县| 平昌县| 商都县| 嵩明县| 宜君县| 东宁县| 喀什市| 八宿县| 建水县| 湾仔区| 清水县| 馆陶县| 金山区| 石门县| 梁河县| 竹北市| 洪雅县| 曲水县| 云林县| 平乡县| 安丘市| 平邑县| 全南县| 公主岭市| 怀宁县| 萨嘎县| 那曲县| 景东| 巴马| 庆阳市| 依兰县| 紫云| 梁河县|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