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文化沖突都是跨文化交際比較常見的問題。許多中國教師在對外進行漢語教育中,都會因為文化差異導致教學問題。事實上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語言需要依托于文化,文化又需要借助語言來體現(xiàn)。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的教學,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假使教師能夠妥善利用文化及語言的共同點,那么語言教學不僅會更加得體,同時也能更加順利,對語言教學起到助推作用。但如果采取方式不當則會加重沖突。我國和泰國雖然相鄰,但是在文化上卻有著較大的差異。受教育觀念、語言文化、利益?zhèn)鹘y(tǒng)、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以及宗教信仰不同所致,中國教師對泰國學生進行教學時會遇到許多的問題?,F(xiàn)筆者將以中泰文化差異為著眼點,分析對外漢語教學問題的解決方式。
關(guān)鍵詞:中國;泰國;對外漢語教學;文化沖突;適應
一、 前言
自從語言出現(xiàn)以后,就決定了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語言傳播的渠道。對外漢語教學需要輔以文化滲透的支持才能進行,語言教學本身便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在文化傳播、語言傳播的過程中,受文化差異影響,必然會出現(xiàn)一定的文化沖突。對于泰國漢語教學而言,中泰文化之間的差異已經(jīng)成了阻礙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只有充分理解教學中遇到的文化差異,才能夠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適應語言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對外漢語教學更加順利地進行。
二、 中泰文化差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體現(xiàn)
(一) 課堂秩序
課堂秩序差異所帶來的教學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泰國學生與我國學生相比較來說,泰國學生對于在課堂上吃東西、大聲喧嘩、等舉動是并不在意的。上述問題所帶來的最大影響便是許多中國教師在初次接觸到泰國學生時,往往無法順利完成教學工作,甚至一些教師會因此出現(xiàn)負面心理情緒。
以課堂好動為例,在我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以及今后學生是否可以進入重點大學都是評價學生優(yōu)劣的指標。國內(nèi)學生數(shù)量龐大,優(yōu)秀院校較少,所以激烈的競爭問題導致許多基礎(chǔ)教育機構(gòu)仍舊以應試教育為辦學重心。一些國內(nèi)的課堂仍然是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當然也正是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我國學生基本都能夠做到嚴格遵守課堂紀律,學生在課堂中幾乎不會出現(xiàn)好動的問題。
泰國因人口相對較少,競爭不激烈,尤其是泰國本身的文化決定了學生發(fā)展方向很多,學生有著更多的就業(yè)渠道,所以泰國教育相較于我國教育而言,實現(xiàn)了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素質(zhì)教育。素質(zhì)教育過程中考試并非是學生生活與學習最重要的部分。泰國的學校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藝術(shù)表演、團結(jié)合作、創(chuàng)造能力。泰國學校對于體育課、音樂課、舞蹈課、手工課非常重視。也正是因為泰國非常重視這類實踐課程,所以學生才會養(yǎng)成散漫、自由且隨意的學習習慣。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學生之所以缺少對課堂以及教師應有的尊重,正是因為學習風氣過于自由所引起的。
這種問題對于我國教師來說是非常麻煩的,尤其是一些初到泰國任課的教師,大多抱以很大的期待,希望能夠在第一節(jié)課堂中就為學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不過教師在課堂中即便使出渾身的解數(shù),最終也無法避免學生課堂大聲喧嘩、隨處走動的問題。這不僅會影響我國教師的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同時也會挫傷教師的教學自信心與自尊心,降低教師的教學熱情。
(二) 教學設(shè)置
教學設(shè)置差異中的代表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差、遲到、教學跨度大。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致使教師無法保障教學質(zhì)量。
以教學跨度大為例,我國中學教育分為初中教育與高中教育,大部分地區(qū)初中和高中都是三年。漢語作為必修課(又稱語文課),在國內(nèi)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我國語文教師僅僅負責一個年級的數(shù)個班級。因為這些班級的教學進度大致相同,因此教師在講解新知前通常只需要做一次備課,無須做重復備課,較少的教學準備以及較高的教學資源使用率都為高質(zhì)量的語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條件。
在泰國初中與高中是一體化教育,類似于我國小學教育一樣,是由六個年級共同組成的。在泰國的大部分學校中,漢語都是一門選修課,而不是像我國一樣是以必修課身份出現(xiàn)。一些學校甚至僅僅只有1至2名的漢語教師。假使每個年級段都要開設(shè)漢語課,那么一名漢語教師就需要準備多達六個年級段的教學課程。
不同的教學設(shè)置使得一些赴泰漢語教師備課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實踐與精力,準備不同的課堂活動、教學內(nèi)容。教師不僅需要在備課的過程中消耗大量精力與實踐,甚至教師精心準備的活動大多也只能用上1至2次,教學資源浪費現(xiàn)象非常嚴重。因為教師人員過少,所以漢語教學往往會讓教師無法及時調(diào)整教學狀態(tài),進而產(chǎn)生教學疲憊感、心里焦慮以及教學不適應問題。
(三) 文化沖突
文化的不同與差異是教學問題與教學沖突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上課打扮化妝、漢字學習、教學計劃等。
以教學計劃為例,我國中學校園活動一般很少,學校會將全部的精力用于為學生提供高強度的學習氛圍。除運動會以外,我國中學大多不會舉辦任何活動。即便是遇到了國家法定假日,國內(nèi)學校也會利用串休等方式保障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時間,并在寒暑假期間通過布置大量作業(yè)的方式保障學生學習質(zhì)量。而在泰國因為全民崇尚佛教文化。所以在泰國學校很多時候佛教活動要比學習還要重要。一旦有佛教活動與節(jié)日,學校就會停課用于全校師生參與佛教活動。過多的活動必然會耽誤教學的計劃與進度,尤其是泰國幾乎每周五都有佛教活動。此外教學時間跨度大會影響許多學生對漢語知識的印象,降低學生對漢語知識的理解水平。
三、 對外漢語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 課堂秩序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夠做到百戰(zhàn)百勝。教師有必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制定對應的問題解決策略。雖然中泰學生在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不過二者也有明顯的共同性特征:如成熟與幼稚并存、閉鎖與開放并存、沖動與理智并存、依賴與獨立并存。針對上述特點,筆者建議對于學生上課好動問題應采取下屬策略。首先教師應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中學生大多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因此如果教師一味地否決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問題。青春期的中學生有著較為明顯的自閉性,不愿和長輩溝通心理問題,但學生又希望有人愿意傾聽自己的內(nèi)心秘密。所以教師不妨以朋友的身份引導學生,傾聽學生內(nèi)心的需求。構(gòu)建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解決課堂秩序差這一問題。
(二) 教學設(shè)置
對于教學設(shè)置差異所帶來的問題,教師應當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式解決。如教學跨度大,那么教師就應當努力將跨度縮小。而學生遲到則是學生個人問題,所以教師應當從心理層面開導并鼓勵學生保持自覺性。而對學生缺少學習積極性的問題,教師則可以利用加強競爭等方式。
以教學跨度大為例,教師可以與校方進行協(xié)商,適當調(diào)整課表。將相似、相同課程調(diào)整在一天,縮小教師備課壓力與教學難度。此外對于接受能力不同的低年級、高年級學生則可以使用不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對低年級采用游戲性教學以及互動式教學方式。對高年級學生則要用拓展教學形式與趣味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認可度和積極性。
(三) 調(diào)和文化沖突適應對方文化
許多教師在面對文化差異對語言教學造成的影響時都會束手無策。因泰國是一個崇尚佛教的國家,因此我們不應當直接打亂佛教活動以及佛教節(jié)日,筆者建議應當利用下述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要根據(jù)佛教活動的時間來制定教學的計劃。制定教學計劃前,教師應當與學校進行溝通,獲取學校活動計劃與節(jié)日計劃。提前做好授課準備,以免浪費教學資源。
其次,建立課余學習漢語角。為了不耽誤與影響學生學習漢語知識,減少佛教活動帶給學生學習漢語過多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成立漢語角方式彌補和增加學生學習漢語的機會。大多數(shù)泰國學校都有著很長的午休時間。教師可以向?qū)W校申請利用閑著的教師舉辦漢語角。當然學習內(nèi)容不應過多,因為漢語角設(shè)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娛樂和休息的過程中,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四、 結(jié)語
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相輔相成。文化透過語言來表達,語言則為人們思考和交流提供了工具。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同時對外漢語教學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過程。面對中泰文化之間的差異,如飲食、宗教、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教師在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系列的教學問題。結(jié)合本文的敘述可以看出,文化差異是由物質(zhì)、制度以及觀念等要素導致的。因文化差異是社會發(fā)展與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因此文化差異是無法避免的。本文為了了解中泰文化差異對對外漢語教學造成的影響,從課堂秩序、教學設(shè)置、文化沖突三個角度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對應的建議。希望對外漢語教師漢語教學時,可以憑借更加無私的文化包容心,不斷提高文化適應能力與知識教學水平。在尊重他人文化的同時,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
參考文獻:
[1]姚蘇美.中泰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差異[D].廣西大學,2016.
[2]陳琳.對泰初級漢語教學中文化詞匯教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3]馬睿.對泰漢語教學中的課堂文化差異與調(diào)適[D].云南大學,2016.
[4]閻思穎.淺析對泰漢語教學中文化差異帶來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D].云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羅艷,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