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豐子愷:“子愷”是名、號,還是字

      2018-02-14 16:56:56葛云波徐莉
      博覽群書 2018年12期
      關鍵詞:豐子愷

      葛云波 徐莉

      豐子愷(1898—1975),現(xiàn)當代教育家、漫畫家、散文家,尤其因漫畫而婦孺皆知。但是,“子愷”或以為是名,或以為是號,或以為是字,莫衷一是。

      /壹/

      目前對于“子愷”的認識有三種:一種認為是名,第二種認為是號,第三種認為是字。

      持第一種認識者,典型的是豐子愷的子女。豐陳寶、豐一吟主編《豐子愷漫畫全集》書前《年表》“1915—1917年”條提道:“(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國文老師單不廠為豐仁取名子,后改為子愷?!?/p>

      卷前《傳略》也說:“國文老師為他取名豐子,后來‘被寫成‘愷字,從此就一直沿用了‘子愷這個名字。”豐子愷外孫宋雪君沿襲了這種認識:“單不庵覺得在‘豐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應另取一個名字。因此單不庵就給他取了‘子。后改為‘子愷(‘愷與‘同,均為安樂意)?!边@一認識,把“子(愷)”看作名,當是主要受到日常生活中一般人都是“姓+名”這一“常識”的影響。子女得了父母的養(yǎng)育,所感受的都是樸素真情,父親是子女日常生活有機的一部分。子女認識“豐子愷”與認識日常所見的他人姓名一般。這表現(xiàn)出的是生活之境的認識。

      持第二種認識者,是研究學者。陳星《豐子愷年譜》1915年條云:

      是年,單師為取號子(音倚,安靜、和樂之意,后將“”改為“愷”,意同)。此后“豐仁”“豐子愷”同時使用,有時亦稱“豐仍”,畢業(yè)后一直稱“豐子愷”。

      這一認識近來影響最大,不少人便認為“子愷”就是號。陳星所依據(jù)的,是豐子愷的文章《談自己的畫》:

      我的先生(從前浙江第一師范的國文教師單不廠先生,現(xiàn)在已經逝世了)根據(jù)了我的單名“仁”而給我取號為“子愷”,我就一直遵用到今。

      豐子愷自己講的話應該是沒有錯誤的。但是嚴格地講,他是混言字號(古來混言名、字、號的情形見下)。若按傳統(tǒng)的中嚴格的“名、字、號”來講,“子(愷)”不是號,而應該是字。第二種認識表現(xiàn)出的是文獻之境的認識。

      持第三種認識者,如俞劍華(1895-1979)編著《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云:“名仁,以字行?!鄙w俞劍華原名俞琨,字劍華,以字行,又與豐子愷同齡,故自然而然地了解“子愷”的身份。惜這種認識無詳實的說明,所以影響也小。

      不局限于生活,不受限于文獻,以更深廣的視野來認識,可能更得其實際。

      要談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先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名、字、號的異同加以說明。

      因為周代即有“幼名,冠字”(《禮記·檀弓》)的制度(一般名由父母取,字由師長取),又有謚號(皇帝之外,具有一定加謚資格的,由朝廷加;亦有弟子為先師加的)、自號(包括齋號、堂號等)、綽號等。于是形式了“姓名+字+號”方式的身份認定,綿延兩三千年,成為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一道人文景觀。

      龔鼎孳《官孝宣先生謚議》云:“先生諱某,字某,號某?!边@樣空出名、字、號以“某”代替的固定格式,正說明人皆可如此,顯示了它的普通性,同時也表明名、字、號具有各自不同的屬性,在正式的場合,對它們要有明晰的認識。這應該是傳統(tǒng)中的共識,沒有大的分歧。

      漢字的運用自古以來就非常靈活,因為名、字、號都是稱謂,故這三個詞又引申來作稱謂講,相當于“叫”,諸如“名稱”“號稱”即與人物的名、號無大關系了,便在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混用名、字、號的情形。

      舉例來說。僧人取名,區(qū)別于俗世,稱“法名”。如南朝梁王筠(482—550)《與東陽盛法師書》云:“菩薩戒弟子王筠法名慧炬稽首和南,問訊東陽盛法師?!薄胺敝吝t自盛唐起,又混言稱“法號”。如王維之弟王縉(700—781)所撰《玉真公主墓志》云:“公主法號無上真,字玄玄。天寶中,更賜號曰持盈?!庇秩纾禾拼鷳阉貫樯?,李白《草書歌行》詩云:“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宋代元勛,字不伐,黃庭堅《元勛字說》云:“河南元氏……生子嗜學……散齋七日,致齋三日,而號之曰勛,則問字于太史氏。”也是把名稱作號。今農村仍有“小名”(稱乳名)、“大號”(稱學名)之分別,即是名號相混在當代的遺留。這也是誤認為豐子愷所謂“給我取號為‘子愷”中的號是名的原因之一。

      因為成人后,名用的較少,而多用字、號,時用字,時用號,故會導致字、號相混的情形,例子很多。

      誤號為字,茲舉“號止庵”的三例:

      蘭茂(1397—1476),字廷秀,號止庵,云南省嵩明縣楊林人,明代音韻學家、理學家。著有《韻略易通》。《四庫全書總目》云“廷秀字止庵”,今人王大厚云“蘭茂,字廷秀,字止庵”,皆誤號為字。

      張國維(1595—1646),字玉笥,號止庵,金華東陽人。明末官至兵部尚書。而清初計六奇(1622—?)記載“公字止庵,號玉笥”。時代不久,即字號顛倒。

      賈壯(1607—1663),字泰華,號止庵。李來章(1654—1721)《榆林道僉事賈公壯傳》不誤,而劉宗泗《榆林道僉事賈公壯傳》云“僉事名壯,字止庵”。同時人同時為同一人作傳,即有識號為字的了。

      誤字為號,如:明姚旅(?—1622),字園客,莆田人,著有《露書》,《四庫全書總目》云“號園客”。黃輔辰(1798-1866),字琴隖?!肚迦耸颐麆e稱字號索引》誤以“琴隖”為其子黃彭年別號?!稑吠たh志稿譯編》“進士”條目下記載“王金镕,號鑄言”“孫國楨,號輔臣”“李錫庚,號慕白”“徐元瑞,號麟徵”,將字均理解作號,正是民間觀念的生動具體的反映。

      這些混淆字、號的情況,一方面是記錄者記憶不清、資料不明所導致,另一方面還主要因為他們頭腦中字、號相混,不加清晰的分辨的緣故,而這樣“懶惰”的敘述字、號而混言的思維習慣,在不少人那里是常見的。

      總之,古來在使用“名”“字”“號”上,不少時候較為隨便,常有混言的情況。既然存在混言的情形,如何分辨“子(愷)”究竟是名、號,還是字呢?

      只有回到“子(愷)”誕生的歷史“現(xiàn)場”,刮垢磨光,才能清晰判斷它的真實“名分”。

      (一)關于“子(愷)”誕生的具體時間。

      《豐子愷漫畫全集》之《年表》列于“1915—1917年”沒有錯誤,只是欠精準。陳星《豐子愷年譜》列在1915年,但沒有更具體地講。按:豐子愷《讀書經驗譚》發(fā)表于1915年8月25日《中華學生界》第一卷第八期,署名“浙江第一師范學校預科生豐子”。因此,考慮到寫作與發(fā)表刊物的時間有個時間差,“子(愷)”當取于1915年8月之前。

      “子”改作“子愷”的時間,《豐子愷漫畫全集》與陳星《豐子愷年譜》沒有明確地講,都含混地講后來改。按:1921年底豐子自日本回國,復任上海??茙煼秾W校;1922年2月16日,該校開學,豐子任圖畫主任;4月《美育》第7期發(fā)表他的《藝術教育的原理》,目錄署作“豐子”,正文署作“豐子愷”;同期發(fā)表人體素描《習作》,署名“豐子”。此前發(fā)表的作品,如1921年7月《美育》第6期發(fā)表《文藝復興期之三大畫杰(續(xù))》等,均署“豐子”。此后發(fā)表的作品,如1922年12月1日《春暉》第三號發(fā)表《青年與自然》,署“子愷”。由這些前后比較,“子”“子愷”這兩種寫法在同一期自己參與編輯的雜志出現(xiàn),可以推知1922年4月“子愷”剛誕生不久,大家都還不適應,包括自己也未熟悉它,導致了“舊勢力”仍在起作用。所以,可以講,1922年3月前后,“豐子”的“”開始改作“愷”。陳星《年譜》謂1919年7月“畢業(yè)后一直稱‘豐子愷”,容易誤導讀者以為他畢業(yè)后不再寫作“”。

      (二)關于“”的讀音。

      “”“愷”,一般認為二字同,對于“”如何讀未加說明。陳星《年譜》認為“音倚”,即讀yǐ。

      按:二字在古代用于人名,也不鮮見?!啊比鐣x朝有荀、周,隋朝有于、智?!啊钡拇_可以讀yǐ,而且不少古人也這樣主張。但是,同時需要注意,宋代修的《集韻》說:“五亥切,音‘愷,義同?!币簿褪钦f,從宋代開始,“”“愷”二字在一些場合,就作為一個字看待了。又考慮到即便今天,從“豈(豈)”旁字如凱、鎧、剴、塏、闿、颽、暟、嵦、等,皆讀kǎi,則“”讀kǎi并不奇怪。因此,“子”的“”,讀kǎi即可。

      既然“”又讀yǐ,所以作“子”容易讓人不知該讀哪個音。這大概是豐仁改用“愷”字的原因。古人取“愷”字的,如西晉與石崇爭豪的王愷,東晉著名畫家的顧愷之。

      (三)論“子”不是名。

      若是單不廠老師為豐仁改名作“子”,則是有了新名,舊名會被淘汰不用。但是實際情況是,1915年取“子”之后,“仁”名仍用,而且有二者同署的情況。茲列舉如下:

      1.早期的漫畫作品《清泰門外》于“(民國)七年五月”(1918年5月)下有手寫陰文印“仁”(印作“正”左有一短豎線,右有一長豎線);同年《無題》漫畫亦署“仁”。

      2.1918年秋,《校友雜志》第16期發(fā)表詩詞8首,署“豐仁”。(《年譜》P7)。

      3.1918年,為同學馬啟臣刻“姚江舜五”,印款“舜五學長,子豐仁”。

      4.1922年5月10日,翻譯《泉上的幻影》,發(fā)表在《東方雜志》第19卷第9號,署“豐仁”。

      可見作為“名”的“仁”,仍在取“子”之后,至少存在了七年。陳星《年譜》謂1919年7月“畢業(yè)后一直稱‘豐子愷”,是不準確的。“子豐仁”,正是古來“字+姓+名”常見的落款方式,這一方面證明“子”若是新名,不可能與舊名聯(lián)署,另一方面證明“子”是字。

      (四)論“子”是字不是號。

      周代已有的取名加字的禮制,融入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精神傳統(tǒng),猶如菜蔬、空氣,不可或缺。而豐仁生活的年代,正是這個傳統(tǒng)自然發(fā)展的時期。

      《禮記·曲禮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钡趯嶋H生活中,人們會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舉行冠禮。一般父母期望孩子盡快長大成人,或在孩子求學初期,寄寓厚望,冠字多會在時間上較二十歲有所提前,具體時間不一。南宋真德秀的弟子熊慶胄作《劉子冶字說》云:“劉氏子煉生十有五年而不改童心,厥明年,乃以父命而加冠焉?!诒匾宰?,字必以序?!彼母改赣懈杏谒牟桓?,即俗語“長不大”,而借此成人禮,促其成長??梢妱⒆右笔鶜q取字。

      《陳恭尹集》文集卷十五《梁澤字恒白字說》云:“禮,成人而命之字。弟子員,成人之始也,不可以幼而勿字也?!钡茏訂T,明清對縣學生員的稱謂。民國十三年(1914)9月,豐仁由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考入杭州的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可謂學業(yè)上的一次飛躍。他生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11月9日,按傳統(tǒng)算法,此年17歲,1915年18歲。1915年8月之前取了“豐子”,正是預科生時的事。這個時間,與傳統(tǒng)中取字的時間段基本吻合。進入浙江第一師范學校,頗似成了“縣學生員”,命字“子”以示成人,是順理成章的。

      《儀禮注疏》卷三《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贬屧唬骸懊鞘苡诟改福瑸橘|;字者,受于賓,為文?!彼^“賓”,在古代一般包括父執(zhí)、老師等。由學校國文老師單不廠為豐仁加字,也符合禮制。

      取字以表名。宋祁《王杲卿字說》:“字之言滋也,名之外滋其一稱,古君子因用表德焉?!笔钦f由名而滋字。歐陽修《胡寅字序》:“古人之命字者,則似若有義,蓋將釋其名,曰其字若此而已?!笔钦f字在釋名。也就是說,字與名有非常明確的直接關系,在意義上是相通的。取號則不必如此。

      “仁”與“(愷)”的關系如何呢?《說文解字》說:“愷,樂也?!笨鬃又鲝埲?,《論語·里仁》云:“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币簿褪钦f仁者長處樂??鬃舆€說:“仁者樂山?!薄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曾子說:“仁者樂道?!保ā洞蟠鞫Y記·曾子立事》)在儒家的理想里,“仁”與“樂”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而“愷”是“樂”的同義詞,因此,古人會有“慈仁愷悌”“寬仁愷悌”等并舉“仁”“愷”的詞語。也正因此,或取以命名、字,如北周至隋朝人盧愷,字長仁。清初楊龍友(1596-1646)(被孔尚任刻畫進《桃花扇》)長子楊元愷,字仁溢?;蚋纱嗝邪ǘ郑缣迫肃嵢蕫穑?99—674)。今人楊仁愷(1915—2008)為文博專家。

      “仁”與“愷”既然相通,則從文字訓詁與文化傳統(tǒng)上看,豐仁,字子(愷),取得可謂“天衣無縫”?!叭省迸c“子(愷)”,是名與字的關系,名、字并行不悖,不是替代關系。至于畢業(yè)之后,多用“子(愷)”,乃是以字行于世,這也是古來常見的。如東晉、南朝宋謝靈運((385—433),名公義;唐房玄齡(579—648),名喬;清任伯年(1840—1896),名頤;清末民初廖仲愷,名恩煦;俞平伯,名銘衡,皆以字行于世。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豐仁,字子(愷)符合取字傳統(tǒng),可以無疑了?!白樱◥穑辈皇翘枺茈y想象,豐仁18歲時未曾有字,先取號的。人必有字,若子(愷)為號,則豐仁之字是什么呢?

      綜上所述,豐仁,字子愷(),以字行,最為符合歷史的真實,表達最為準確。試擬豐子愷小傳的開頭如下:

      豐子愷,光緒二十四年(1898)生于浙江崇德縣石門鎮(zhèn)(今屬桐鄉(xiāng))。1903年6月,入父親設立的私塾(1910年改為溪西兩等小學堂,復改為崇德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校),名潤,1911-1912年改名仁;1914年9月,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5年8月前,國文教師單不廠為取字子,1922年3月前后,改“”作“愷”。后以字行。1927年,弘一法師為宅名取緣緣堂,為取法名嬰行。

      如果略寫,則可作: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縣石門鎮(zhèn)(今屬桐鄉(xiāng))人。初名潤,后改名仁,字子(后改作“愷”),以字行。法名嬰行,宅號緣緣堂。

      (作者簡介:葛云波,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徐莉,自由撰稿人。)

      猜你喜歡
      豐子愷
      爆炒米花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漫畫里的童年
      豐子愷的“人”和“文”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4
      有 “畫 ” 說豐子愷爺爺
      漫畫欣賞
      老年世界(2019年2期)2019-06-01 08:13:30
      豐子愷:“吸貓”會上癮
      豐子愷漫畫精選
      視野(2015年6期)2015-10-13 01:47:55
      建昌县| 乐都县| 谷城县| 东山县| 镇巴县| 高碑店市| 崇左市| 新巴尔虎左旗| 怀化市| 乌拉特中旗| 桃江县| 阜平县| 邵武市| 翼城县| 阿拉善右旗| 崇仁县| 阳信县| 南华县| 普宁市| 昌宁县| 淮南市| 金沙县| 宿松县| 甘孜县| 海宁市| 新营市| 扬州市| 台前县| 赣州市| 额敏县| 伊川县| 孟津县| 寿宁县| 前郭尔| 霍林郭勒市| 张家界市| 军事| 玉树县| 格尔木市| 吴旗县| 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