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國星 桂珣 魏戌 黃軍 郭承軍 陳軍 吳師驥 劉衛(wèi)兵(.宜春市中醫(yī)院骨一科 江西 宜春 336000;.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 北京 000)
在中醫(yī)骨傷科學發(fā)展歷史中,《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中醫(yī)骨傷科專著,其作者藺道人,為唐代著名的骨傷科醫(yī)家, 史書沒有傳記,真實姓名不得知, 生卒年不詳。被認為中國創(chuàng)傷骨科的奠基人,這樣重要的一位醫(yī)家我們知之甚少,以至于中醫(yī)界有些學者認為藺道人當屬子虛烏有[1]。如果說中醫(yī)骨傷科學是中醫(yī)藥組成部分中的一幅神秘畫卷,那么《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就是解開中醫(yī)骨傷科這幅神秘畫卷的鑰匙。
《理傷續(xù)斷方》未見唐官方醫(yī)書目錄,《理傷續(xù)斷方》無名氏序言為我們透露了藺氏軼事。但沒有明確記載寫序人姓名及成書年代,序言中人物沒有一個出現(xiàn)完整姓名,因此該書的作者備受質疑,序言是藺道人其人其事的唯一的文字資料??甲C序言的真?zhèn)沃苯雨P系到該書作者及該書成書的年代。序言說“此方,乃唐會昌間,有一頭陀,結草庵于宜春之鐘村”。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宜春縣,屬豫章郡。隋開皇十一年(519年),為袁州治,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宜春郡為袁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袁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4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宜春郡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宜春郡復為袁州。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序言“后江西觀察使行部至袁州,聞彭所歌,異之,詰其詞,得道人姓氏”。 觀察使,全稱“ 觀察處置使”,簡稱“觀察使”?!缎绿茣ぐ俟僦尽份d:“開元二十年曰采訪處置使,分十五道,天寶末,又兼默險使,乾元元年,改曰觀察處置使”。觀察使是唐代中晚期出現(xiàn)的地方行政長官。安史之亂后, 天下動蕩,戰(zhàn)爭不斷,內地增置節(jié)度使以適應戰(zhàn)爭需要,在戰(zhàn)事地區(qū), 觀察使和節(jié)度使多由一人兼任。這種一人獨攬軍事職權與行政監(jiān)察職權的行為,成為藩鎮(zhèn)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之一。唐后期全國分為四十余道,重者稱節(jié)度,次者稱觀察,同為道級軍政長官。唐會昌時袁州當為今天江西宜春市,當時的袁州屬江南西道管轄。序言中所稱的鐘村,在今袁州區(qū)有多個,而名為鞏村的只有一個,即是今日宜春溫湯鎮(zhèn)境內,當?shù)乩先酥v方言也稱之“種”村,有上鞏村,下鞏村,今官方統(tǒng)稱仙鞏村,離鞏村不遠有一山名為紫云觀,又名鄧尖峰,小仰山。《宜春縣志》記載“鄧峰寺在城南二十五里鄧尖峰,息鄧表修煉道場?!鼻逋巍对莞尽肪硎s類“仙釋”引《名勝志》載:“鄧表嘗修煉于小仰山,又號鄧表峰,有星壇、石臼、藥灶。”今仍有遺跡?,F(xiàn)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南廟鄉(xiāng)鐘村前布頭有大量鄧氏后代,宜春廖國生考察認為該鄧先生是東晉宜春白馬道人鄧表的后裔。與序中所言“鄧先生”“易其村名曰鞏”內容相符。序言“問其姓名,曰藺道者,問其氏,曰長安人也”,據(jù)藺氏家譜記載:藺相如共有8個兒子,依次為儀、范、嘉、景、從信、岱、封和冕。其中景定居萬邑(今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江西萬載藺氏族譜記載:始祖相如,字仲仁,戰(zhàn)國趙人。自河南澠池徙居江西萬載。譜以其五十八世孫北宋人昭宣為一世祖。昭宣十一世孫梓生三子,長子青澄生孫熙,熙生仁明、智明,仁明七世孫國風明晚期自萬載徙居瀏陽南鄉(xiāng)泉江里,為瀏陽支祖,智明明初居萬載龍?zhí)锢铮瑸槿f載支祖;梓三子青云于元至順時移居宜春北鄉(xiāng)三陽橋,為宜春支祖?!苯耜兾麝兾魇∥寄鲜腥A縣華州鎮(zhèn)藺家村,全村人皆姓藺。今宜春袁州區(qū)三陽鎮(zhèn)藺家坊村有藺姓居民。藺氏家族發(fā)源于陜西,遷移各地,藺道人從長安遷徙至宜春是可信的。序言“村氓有彭叟者,常常往來其廬,顏情甚捻”,彭氏族譜記載,唐玄宗時,為避安史之亂,彭景直之子彭構云遷居住袁州宜春,彭構云為宜春彭姓始祖,其彭氏宗族聯(lián)寫到“源自高陽,望出宜春”,彭姓人源自彭城,望出宜春,多文人騷客,廣智勇之將。彭姓原住在謝家坪,今仍有彭姓善于治療跌打損傷,聞名鄉(xiāng)里。與“由是言治損者宗彭氏”相符。由此可證,藺道人確有其人,并非子虛烏有,亦非北宋中期文人筆下所假托的人物,序言所述人物值得相信。
藺道人又是為什么從長安到當時偏遠寂寥的宜春的呢?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藩鎮(zhèn)割據(jù),國力日衰,之后唐朝歷代君主無不希望重振大唐昔日的光輝與榮耀,唐朝后期,唐朝的佛道十分活躍,僧道日益增多,修建寺院耗傷民力財力,國家經濟日趨破產,唐武宗李炎繼位后,為鞏固中央,再興大唐,拜李德裕為相,采用他的主張“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在宰相的支持下,唐武宗頒布“毀佛廢寺”敕令,決定裁減冗員,鼓勵生產,廢除寺院,遣散僧尼,釋放奴婢,使數(shù)十萬“不務農桑,空談彼岸”的僧尼還俗農耕。這次對佛教的沉重的打擊,史稱“會昌法難”。因此,寺院興辦的悲田院、養(yǎng)病坊一類醫(yī)院性質的組織,也相繼關閉停辦。在中國,醫(yī)院的起源是與佛教有著密切關聯(lián)的。在一些佛家寺院內,設立了專科診堂、藥室,為患者治病施藥,自唐代始,寺院開始設置半官半民的慈善機構“悲田養(yǎng)病坊”?!氨镳B(yǎng)病坊”初創(chuàng)于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唐玄宗開元五年宋曝奏稱:“悲田養(yǎng)病,從長安以來,置使專知。國家矜孤恤窮,敬老養(yǎng)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北镳B(yǎng)病坊包括悲田院、療病院、施藥院三院,相當于現(xiàn)代敬老院、孤兒院,是對貧困者、孤獨老弱者、患病者免費診視、收容、救助的慈善機構。養(yǎng)病坊最初設于帝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后來各道諸州都相繼開設。貧困的病者、孤獨的老人、窮苦的流浪者、失去親人的孤兒,都是佛家慈悲的救濟對象,當時僧醫(yī)很受歡迎。唐代在醫(yī)藥科技方面做出杰出貢獻的中國佛教徒首推赴日弘法傳戒的高僧鑒真和尚,他14歲出家后,20歲以后曾先后到長安、洛陽游學,在名師熏陶下,在赴日前,就已是著名的博學高僧并在中醫(yī)藥學方面造詣頗深,在精通佛法的同時,對醫(yī)道造詣精深,曾主持大云寺的悲田院,“躬調藥物,以治病患”[2]。在“毀佛廢寺”的政策下,那些掌握醫(yī)藥知識和技術的僧尼,也多還俗農耕,或以乞食為主。藺道人就是其中一位僧醫(yī),像鑒真和尚一樣,經過多年學習積累,掌握著豐富的知識,有著比較淵博的醫(yī)藥知識,尤其是對骨傷科的理論知識和治療技術更為精湛,在唐武宗下詔僧尼還俗農耕的政策下,長安的寺院僧人首當其沖,藺道人自感懷才不滿,悲觀厭世,不得不開始背井離鄉(xiāng),由長安開始向遠方的他鄉(xiāng)流浪行乞。
從長安到江南,藺道人一路上經過許多郡縣驛站,唯獨最后選擇隱于宜春。何也?宜春山水秀美,民風淳樸,文化璀璨,禪宗佳地,這些或許就是藺道人鐘情于宜春主要原因。宜春地處偏僻,四顧多山,且山形秀美。山是人與外界隔絕的屏障,居于山中,可遠離塵世的喧囂,有利僧道修行。元和十五年(元820年)一代文宗韓愈袁州任職,禁奴隸,辦教育,李德裕于太和八年(834年)被貶為袁州任長史,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盧肇狀元及第,黃頗進士第三,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易重折桂,此時的宜春文人輩出,在當時都要一定影響?!耙舜荷剿沱悾娪谠~人,自唐有舉場,登科者實繁,江南諸郡俱不及之”[3]。藺道人來到宜春“買數(shù)畝墾畬種粟以自給。村氓有彭叟者,常常往來其廬……或助之耕?!薄班囅壬?,每春晴秋爽,攜稚過之,必載酒淆從焉”。在宜春藺人自給自足,怡然自樂,民風淳樸,對比其以前漂泊的生活,這里可以說是世外桃源。唐武宗時期,由于當時地方上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存在,唐中央“毀佛廢寺” 的敕書命令,因而很難完全貫徹,各地毀佛程度不一。會昌四年(844年)三月,敕下不許供奉藏有佛指節(jié)的寺廟,禁止置供巡禮,進而打擊佛教的宗教圣地,造成四處靈境無人往來,無人供奉的局面[4]。因此佛教尤其是禪宗紛紛流向江南,以致“崇山廣野,通都大城,院稱禪者,往往而是”。 因此地處當時偏遠的宜春,并未受到很大沖擊,相反,對當時宜春禪宗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起源于唐禪宗六代祖師慧能以佛法化嶺南,于江西傳佛法于弟子馬祖道一,道一傳百丈懷海,懷海傳溈山靈祐,靈祐傳弟子仰山慧寂,師徒共同創(chuàng)立了溈仰宗。會昌五年(845年),武宗滅佛,靈祐禪師被迫下山還俗?;奂艅t從湖南彬州王莽山避隱至袁州仰山修行。與藺道人“同是天涯淪落人”,吸引藺人來參禪也是可能的,會昌之后唐宣宗繼位,對前朝毀佛政策撥亂反正,并派遣觀察使韋宙將慧寂開辟的仰山道場,敕名“棲隱寺”[5]。之后禪宗不斷發(fā)展,宜春成了禪宗“五家七宗”中溈仰、曹洞、臨濟三宗的大本,故有“一花開五葉,三葉落宜春”之說。
藺道人來到宜春當時的鐘村后,在鐘村耕種幾畝田地,用茅草蓋了間小廟,在村民彭老翁的幫助下,過著自給自足的半隱居生活?!敖Y草庵于宜春之鐘村……買數(shù)畝墾畬種粟以自給”。粟為五谷(粟,麥,稻,黍,菽)之一, 作為唐朝主要作物,見于諸多詩人作品中,李白《書懷贈南陵常贊府》“雖有數(shù)斗玉,不如一盤粟”,張籍《雀飛多》“粟積倉,禾在田。巢之雛,望其母來還”,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期間藺道人往在與知己鄧先生對酌歌唱,以發(fā)泄悲觀厭世的情懷。歌云:“經世學,經世學成無用著;山中樂,山中樂土堪耕鑿;癭瓢有酒同君酌,醉臥草廬誰喚覺;松陰忽聽雙鳴鶴,起來日出穿林薄”可以隱約看出藺氏有經世之學,卻沒有得到重用,他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十分不滿, 悲觀厭世。因此,除幫他耕種的彭叟之外,素不與人來往,長期隱沒醫(yī)術而不露。筆者走訪仙鞏周圍,多山地丘陵,田地肥沃,環(huán)境清幽,山上至今仍有佛像基座,寺廟柱敦及殘磚碎瓦,藺道人在此生活或如陶淵明《歸園田居》那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一次,彭叟的兒子上山砍柴不慎墜地摔傷了頸部及肱骨,得不到治療而十分痛苦,藺道人親自診治,親自配藥,沒多久就解除了彭老翁兒子的疾苦,并很快獲得痊愈。他精湛醫(yī)術被鄉(xiāng)里百姓中迅速傳開了,求治者越來越多, 藺道人厭倦紛擾,喜歡清靜,于是就把方書授予彭叟。等到彭已完全掌握了自己的正骨理論和技術后,他便不辭而別。彭氏得藺道人《理傷續(xù)斷方》之傳,成為遠近知名的正骨醫(yī)家。有不知其然者,還以為治跌打損傷的技術起自彭家。元代李仲南《永類鈐方》并記述了“彭氏口教”和“邵氏口教”。邵氏不知何許人,而彭氏確系指《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一書序言中的彭氏后人。如今宜春袁州區(qū)周邊有一群接骨療傷,推拿按摩,自采自配藥材的“打師”其技多或祖?zhèn)饔谏陷?,不授予他人,誠如序言“乃取方授彭,使自制者,且誓之以無茍取,毋輕售,毋傳非人”。
江西觀察使聽到彭老翁所唱,非常驚訝好奇,仔細詢問彭氏后,得知藺道人有廣博的學識及精湛的技能在身,便想親自去拜訪,不料早已離去,為了紀念藺道人,在觀察使的倡導下將鐘村改為鞏村,并要求彭氏在當?shù)貜V泛傳授藺道人總結的正骨知識和技術。據(jù)甘也達考察認為觀察使是韋宙,韋丹之子,他兼通醫(yī)術,并撰有《集驗獨行方》[6]。筆者表示認同,《新唐書·韋丹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帝從之。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唐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唐憲宗元和間(806年―820年),韋丹為江南西道觀察,在會昌之前。又《新唐書·周墀傳》:“武宗即為……出為華州刺史,徙江西觀察使,劾舉部刺史,剪捕劇賊,出兵戍彭蠡湖,禁止剽劫.”《舊唐書·文宗紀》:“開成四年(839年)九月……以蘇州刺史李穎為江西觀察使.”唐文宗開成至武宗會昌江西觀察使為李穎?!杜f唐書·宣宗紀):“會昌六年(846年)十一月,以江西觀察使周墀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序言“此方,乃唐會昌間,有一頭陀”,“后江西觀察使行部至袁州”,應是會昌年后觀察使來到宜春的,周墀應系唐會昌間赴江西使任,亦可以排除?!短普Z林卷二·政事下》載:“大中十二年(858年)后,藩鎮(zhèn)繼有叛亂,宣州都將康全泰逐觀察使鄭薰,湖南都將石再順逐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將王令寰逐節(jié)度使楊發(fā),江西都將毛鶴逐觀察使鄭憲……以光祿卿韋宙為江西觀察使,以鄰道兵送赴任,諸州皆平?!碧菩诖笾行抡?, 撥亂反正,效唐初之法度,懲會昌之決政,江西觀察使韋宙禮道訪書, 要求彭氏把藺道人所傳的正骨知識和技術,當?shù)剡M行傳授,此序或是彭老翁傳授時,追述此書來歷,由承接此書的后人敘寫。此書得以流傳,韋宙功不可沒。
從會昌年間到大中十二年,藺道人至少在宜春生活了12年,甘也達從鞏村的“鞏”分析,“鞏”繁體為“鞏”, 《說文·革部》 :“鞏,以韋束也”?!兑住じ铩罚骸啊栍命S牛之革’,從革,鞏聲?!北玖x為用皮革束物,引申為結實,使牢固、鞏固。《理傷續(xù)斷方》中的“夾縛”與這個相關,如書中“絹片縛之”“止用苧麻夾縛”“取開捺正,然后傅貼、填涂,夾縛”“須用杉木皮夾縛之”“腿上用苧麻繩夾縛”“用杉皮,浸約如指大片,疏排令周匝用小繩三度緊縛”“夾縛要平正方是”“有損不可夾縛”“凡夾縛用杉木皮數(shù)片,周回緊夾縛,留開皆一縫,夾縛必三度,縛必要緊”等等,這種“夾縛”方法能有效的固定骨折,是藺氏正骨療傷的重要方法,“鞏”字就是能突顯這個意義。后來出于對藺道人的崇拜和敬仰,《理科續(xù)斷方》也被改為《仙授理仿續(xù)斷秘方》。鄉(xiāng)人將其奉若神明,認為他是神仙下凡,所以后來就把鞏村改為仙鞏村了,這或許就是今宜春溫湯仙鞏村村名的來歷。
藺道人,史書沒有其傳記,真實姓名不得知,生卒年不詳。關于藺道人生卒年份的幾種說法,韋以宗最早做了相關考察,于1986年10月專程來宜春實地調查,韋以宗《理傷續(xù)斷方點校》中認為藺道人約生活于公元700年至846年之間,序曰“乃唐會昌間,有一頭陀,結草庵于宜春之鐘村,貌甚古,年百四五十歲”。 會昌,唐武宗李炎的年號,使用時長6年(公元841年正月—公元846年十二月)。 韋以宗據(jù)此說藺道人約生于公元700年,約卒于公元846年。序曰“彭叟之初識道人三十許”“今老矣,然風采無異前時”,據(jù)此說該書序言書寫于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間(875―879),即會昌年間后四十年左右,彭叟約七十余歲的唐朝末年[7]。甘也達考察研究,認為藺道人約生于唐德宗李適貞元六年(約公元790年),約卒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約公元859年),此序言應寫于唐僖宗李儇光啟元年(885年)。唐會昌間當局推行廢止寺院以促使武宗頒布“敕令天下僧尼凡40歲以下盡令還俗,回歸本貫……十五日方訖?!鄙廊藛T還俗從事生產的政策, 而對年老有戒行的僧尼,許配大寺,并非針對佛教義理,更不是為了滅絕作為宗教的佛教。在這樣一個政策背景下,年齡四、五十歲僧人正是武宗毀佛驅趕僧尼還俗的主要政策對象。序言“年百四、五十歲,買數(shù)畝墾畬種粟以自給”,想想一百四,五十歲親自種田也是不可能的,筆者認為甘氏結果更符合事實。藺人實際應是“年半百”,即50歲左右,此時的彭叟還是年30歲的壯年,藺道人“年百四五十歲”,顯然非實壽。
韋以宗認為藺道人是個道士,張志斌[8]認為所謂道人,是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藺道人自稱“道者”,可能出于此意,藺氏有可能非釋非道,而是一位憤世厭俗的隱居學者。甘也達認為是僧人,其依據(jù)是該書序言直言藺道人是“頭陀”。頭陀出自梵語Dhūta的音譯,指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因此將修苦行者稱“頭陀行者”,通常是指四方云游乞食的苦行僧人,或稱行腳僧。所以序言中的“道人”其實是僧人。筆者認為藺道人是僧人可能性最大,首先會昌毀佛,驅除的是僧人,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武宗更是迷信道教,此次事件沒有波及道教?!杜f唐書·彭偃傳》載其奏疏有云:“當今道士,有名無實,時俗群眾,亂政猶輕。唯有僧尼,頗為穢雜?!碧A與鄧氏酒后唱歌云:“經世學,經世學成無用著;山中樂,山中樂土堪耕鑿;癭瓢有酒同君酌,醉臥草廬誰喚覺;松陰忽聽雙鳴鶴,起來日出穿林薄”可以隱約看出藺氏有經世之學,卻沒有得到重用,隱居山野自耕自種,符合佛家出世心態(tài)。筆者認為藺道人是原是長安寺廟一位僧醫(yī),其有著淵博的學識,掌握包括骨傷在內的醫(yī)藥學知識,會昌會佛廢寺遣散還俗,對當朝不滿,流浪到宜春,還俗后放浪形骸,飲酒高歌,發(fā)泄不滿,消極度日,以至江西觀察使來拜訪都不愿相見。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匯集唐以前骨傷科疾病診斷治療經驗,其中一些用藥就體現(xiàn)唐代用藥及炮制特色。藺氏5首外傷洗方中,就有4首用了蔥。主要用于傷處的淋洗、骨折固定的換藥淋洗等, 取液外洗傷處,可起到散瘀消腫、理氣止痛作用。《本草綱目》用蔥治傷,“皆取其發(fā)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解毒及理血病”,具有“散瘀血, 止衄止痛”的作用[9]。其后元代李仲南,危亦林繼承了此法,利用蔥白與它藥合用外洗散瘀止痛。唐代早期,名醫(yī)孫思邀就認為用蔥湯外洗可以止傷痛。他說:“凡金瘡若刺瘡,瘡痛不可忍,百治不差方:蔥一把,以水三升煮數(shù)沸,漬洗瘡止痛良”[10]。用蔥外洗治傷,唐代較盛,宋元有承,而其后至今則很少用。銅類藥物用于接骨續(xù)筋始于唐代中期,武則天時御醫(yī)張文仲在《救急方》里記錄了銅類接骨的經驗:“救急療骨折,接令如故,不限人畜也方,取鉆蟒銅銼取末,仍搗,以絹篩,和少酒服之。亦可食物和服之,不過兩方寸匕以來,任意斟酌之”[11]。自此以后的醫(y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加強這一藥物在傷科的應用,成為接骨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藺氏接骨藥“方中用鶚鳥骨燒存性,用古銅錢一個,鍛醋淬七次為末,用酒調服,認為此方治骨折極驗”。方中大活血丹,大紅丸,紅丸子,活血丹中特別強調要煅、酒淬?,F(xiàn)代研究表明煅自然銅在骨折中期通過促進成骨細胞合成、促進鈣鹽沉積,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從而促進骨折愈合,促作用顯著優(yōu)于生品[12]。至唐藺氏后,煅自然銅藥物普遍用于續(xù)筋接骨。龍骨煅后入藥始于宋代[13],龍骨煅后則黏澀增加,收濕斂瘡多用煅龍骨,而《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記載的“桃紅散”,“治積年不效,朽爛瘡口,金瘡箭射,打碎皮破,血出不止”,仍用生龍骨。在中藥炮制方面,藺道人《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藥物炮制品種達80余種以上,其中焙、煨多見于唐代[14],還增加了蜜制、姜制、醋制、黑豆制、甘草制、童便制及多種輔料浸制、煮制、蒸制的炮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均在于解毒。如天南星姜汁浸,川牛膝酒浸,白楊皮米汁浸,草烏姜汁煮或醋煮,天臺烏藥烏豆酒煮,自然銅火煅醋淬七次,蒼術、續(xù)斷米汁浸,白姜、白芨、天南星面裹煨,三棱濕紙裹煨,何首烏用黑豆同蒸,當歸、芍藥酒浸等內容。眾多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總結,極大豐富了隋唐時期的藥物炮制方法。隋唐之后,中藥炮制技術形成了初步的炮制標準。
對《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序言中所記述的人物(藺道人、彭叟、鄧先生、唐武宗)、時間(唐會昌)、地點(宜春、袁州、鐘村、鞏村)、發(fā)生的事件(會昌毀佛、宜春禪宗興盛、觀察使到袁州)及書中的藥物(蔥、自然銅、龍骨)略考,說明《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序言所述真實不虛,藺道人確有其人并非子虛烏?!断墒诶韨m(xù)斷秘方》以其精簡實用的口訣,簡便廉效的藥物取材,詳盡細致的炮制制藥,靈活多變的用藥方法,使其沒有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永載于我國骨傷科發(fā)展史冊。
參考文獻
[1]杜紀鳴. 藺道人當屬子虛烏有先生[J]. 中醫(yī)文獻雜志, 2003,21(4):30-31.
[2]楊晶鑫. 鑒真對日本醫(yī)學的貢獻[J]. 吉林中醫(yī)藥, 2008, 28(3):224-224.
[3]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79:2 195.
[4]俞鋼. 圓仁聞見的會昌法難[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1):89-94.
[5]袁志成, 李杰. 溈仰宗的形成及其得失[J]. 江西社會科學,2003(3):29-31.
[6]甘也達. 藺道人卜居宜春鞏村考[J]. 宜春學院學報, 2017, 39(1):69-77.
[7]藺道人.理傷續(xù)斷方點校[M].韋以宗點校.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1989:97.
[8]張志斌,藺道人的骨傷治療思想[J]. 浙江中醫(yī)雜志, 2000(11):464-465.
[9]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2:1 581.
[10]李景榮. 備急千金要方校釋[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7.
[11]王煮.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55:787.
[12]趙根華, 翁澤斌, 高倩倩,等. 自然銅炮制前后促進骨折愈合作用及機制研究[J].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 2015(4):481-485.
[13]李娜, 高昂, 鞏江,等. 龍骨藥材的鑒別及藥學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1, 39(15):8 922-8 923.
[14]程志立, 王鳳蘭, 劉劍鋒,等. 中藥炮制技術流變及標準制定的思考[J]. 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16(2):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