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摘要] 目的 分析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要點、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實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糖尿病患者置泵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況。 結果 置泵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分別為:(15.82±2.87)、(19.22±3.48)、(5.25±1.23)、(6.19±1.25)mmol/L,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經(jīng)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病癥疼痛、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情況,同時操作簡單、安全,值得臨床方面廣泛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護理要點;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085-02
當前,國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也是導致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發(fā)生改變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為臨床方面常見的病癥,病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生活質量,均構成了嚴重的影響。臨床方面多采取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胰島素泵皮下輸注胰島素方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當前被廣泛應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中,這種治療方式能滿足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進行輸注治療,還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代謝情況,控制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幾率[2]。該次研究,以該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42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糖尿病患者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共收治42例糖尿病患者,對此實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jīng)WHO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診斷[3],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包括24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區(qū)間50~70歲,中位年齡(60.5±5.4)歲;病程區(qū)間2~10年,中位病程(6.2±0.4)年。包括合并高脂血癥者、高血壓病史者、并發(fā)腎臟損害者各22例、13例、7例。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高于13、16.8 mmol/L、8.7%。
1.2 方法
1.2.1 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方法 為避免患者產(chǎn)生感染情況,置泵前,護理人員需為患者更衣,并實行皮膚清潔處理,以保證皮膚的干燥、清潔。取患者仰臥位,取腹部——臍部5 cm進行穿刺,采取濃度為75%的酒精,對局部皮膚實行消毒。待酒精風干后,實行皮下組織穿刺操作,經(jīng)3M敷貼進行固定。置泵治療的時候,對胰島素儲液管、充注導管是否存在氣體進行嚴格觀察和記錄。42例患者均經(jīng)短期胰島素泵處理,觀察時間為1周。然后,結合患者置泵前胰島素的使用劑量、血糖監(jiān)測情況,明確患者初始胰島素釋放量、餐前追加胰島素量,護理人員將泵放置在貼身掛袋中。置泵的過程中,取患者仰臥位,主要由于患者臍部兩側,不會對患者的正?;顒訕嫵刹涣加绊?。同時,這一部位皮下脂肪較厚,不容易產(chǎn)生脫落現(xiàn)象,所以實行腹部輸注治療。
1.2.2 綜合護理措施 心理綜合疏導,護理人員在充分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后,積極和患者溝通,以便了解患者的真實想法、心理顧慮、臨床需求。結合患者的具體心理情況,實行個性化心理疏導??山?jīng)以往成功治療的案例,給予患者鼓勵,以便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
胰島素泵管理方法,平時做好胰島素泵的巡視工作,交接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泵工作情況、胰島素剩余量的觀察、記錄,并對輸注管路是否存在打折、接頭松動情況加以觀察。晨起、睡前、血糖升高時,同樣需做好相關的檢查工作,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處理。
置泵前綜合護理干預,置泵前,為患者講解胰島素泵治療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法、工作原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報警時應急措施等。確?;颊邔χ委煼椒ㄓ谢镜牧私?,提高治療依從性。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過程中,應停止使用降糖藥物。此外,需告知患者產(chǎn)生低血糖癥狀后,需要的注意事項及相關處理措施。
置泵后護理措施,置泵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血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記錄,確保置泵的安全、可靠。然后,對患者初始3 d餐前、后、睡前、凌晨03:00時血糖變化進行監(jiān)測、記錄,以合理調整基礎劑量、監(jiān)測的頻率。與此同時,為控制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應及時更換注射管,經(jīng)透明敷貼對注射位置實行固定處理,消毒的范圍>10 cm。然后,對患者飲食實行指導,叮囑患者以少食多餐原則進食,平時以清淡食物為主,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炸等食物,多飲水、多進食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定期需對胰島素剩余量、泵工作狀況實行檢查,確保護理人員操作胰島素泵熟練、準確,從而在遇到特殊情況、突發(fā)情況時,能立即評判和處理。
運動綜合指導,按照低強度到高強度、短時間到長時間的原則,循序漸進加大患者的運動量、運動時間。為避免患者產(chǎn)生牽拉管道針頭脫出情況、低血糖情況,禁止實行游泳、羽毛球、籃球等高強度運動。
綜合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幫助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治療根本為飲食控制,鼓勵患者多食用一些含有維生素、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食物。了解胰島素泵治療常見的報警原因、報警后處理措施。如:胰島素泵顯示屏模式顯示AO即為泵正常工作;顯示屏產(chǎn)生電量不足、藥液不足時,應更換電池、胰島素;顯示屏出現(xiàn)機器暫停字樣,代表泵停止工作。若是胰島素輸注停止,短時間內(nèi)患者就會產(chǎn)生高血糖癥狀,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會出現(xiàn)DKA情況。這時,應取患者仰臥位,對輸注管路有無扭曲情況、置泵位置皮膚是否產(chǎn)生紅腫、疼痛及化膿等癥狀等進行檢查,若出現(xiàn)上述情況立即重新置泵;如果沒有產(chǎn)生上述情況,輕按置泵4周皮膚即可。
1.3 觀察指標
觀察置泵前、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情況。endprint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經(jīng)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置泵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況,均采取(x±s)形式表示,經(jīng)t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置泵前、置泵1周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胰島素泵,可模擬人體胰島素生理分泌胰島素功能,為當前糖尿病治療中常用的治療方式[4]。胰島素泵治療,可持續(xù)1 d,所輸注的胰島素能夠對肝糖的生成進行有效抑制,進而可促使餐后2 h血糖保持穩(wěn)定[5]。而餐前追加胰島素,可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從而可確保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性。通過常規(guī)注射胰島素治療,不能對患者的血糖實行很好的控制,且無法減輕糖尿病患者所承受的病癥痛苦[6]。為此,該次研究采取胰島素泵強化治療,這種治療方式操作簡便、臨床效果較佳[7]。實際治療的過程中,胰島素能被患者機體很好的吸收。因為胰島素吸收效果較佳,所以實際應用胰島素的劑量比較小,進而不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患者耐受效果較佳[8]。與此同時,經(jīng)胰島素泵治療,不需每日給藥,能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的病癥痛苦,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該次研究在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通過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胰島素泵的治療方法、需要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對自身病癥、治療方法有基本的了解。實施心理疏導,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如不安、恐懼、抑郁等,進而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自信,提高治療的依從性。而實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可有效控制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促使患者及早康復。該研究結果顯示,置泵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施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糖尿病患者,聯(lián)合綜合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空腹血糖情況,以及餐后2 h血糖情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接受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綜合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較好,并可促使患者及早獲得康復,存在臨床應用、推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麗金.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護理體會[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5):138-140.
[2] 梁吒吒.標準化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6):1-3.
[3] 強麗娟,李英,楊燕麗,等.護理干預在實施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 20(16):176-177.
[4] 呂紅英.循證護理對胰島素泵強化治療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2):14-17.
[5] 薛雄雁.規(guī)范化護理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效果分析[J].醫(yī)藥前沿,2016,6(12):304-305.
[6] 李萍.50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泵治療的護理[J].醫(yī)學信息,2016,29(11):137-138.
[7] 周艷花,林森,劉潔.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11):32-35.
[8] 劉蕊,張偉霞.綜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泵強化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7,15(9):238-2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