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沭縣實驗小學)
針對當前影響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因素,結合自己的音樂教學實踐與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策略進行了探索。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更多注重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技能的傳授和練習,并且像聽音訓練、發(fā)聲練習、識讀樂譜等過程都是割裂進行的。久而久之,學生的聽覺感知能力提高緩慢,扼殺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為了打破這一局面,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想嘗試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學習方法這一心理需求出發(fā),從挑戰(zhàn)學生聽覺入手,通過聽了解樂句間的聯(lián)系,以歌曲為載體,將聽辨模唱、識讀樂譜、體驗連接句的作用等有機穿插其中,充分利用教學時間,提高學生音樂聽覺能力。因此,如教師訓練學生通過聽覺捕捉音樂細節(jié),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敏感性;從學生內心對音樂的記憶進行旋律間的對比,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思辨能力等。
例如,《小溪流水響叮咚》本首歌曲由四大句旋律組成,旋律為大句的作品,由于學生接觸較少理解起來不容易,所以我挖掘樂句間的重復部分請學生進行聽辨,在聽辨的過程中感受四大句塑造的連綿不斷的音樂形象,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童心是小鳥》一課的教學,教學初始,利用歌曲第一樂段第三樂句和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關系引導學生聽辨模唱,區(qū)分休止符、旋律的變化,使學生既提高了聽辨模唱能力,又熟悉了歌曲旋律,為進一步學唱做好鋪墊。教學中教師時時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信息、連接句的過渡作用、反復記號的強調作用、結束句帶來的意猶未盡的感覺,感受獨特的音樂語言,學會思考音樂,感悟音樂真話。
以往教學中教師對音樂知識的教授相對于唱歌、欣賞教學來說比較理性,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習而學習,孤立地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影響著音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唱好環(huán)節(jié),請學生邊演唱歌曲邊用手畫旋律線,在肢體語言的帶動下學生聲音在力度上、唱法上自然地發(fā)生變化,激發(fā)了他們的音樂情感并將其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體會到旋律線在音樂情感表達上的重要作用。本節(jié)課,而是為唱歌課的核心內容服務。
例如,在《小溪流水響叮咚》一課的教學,教師將旋律線的講解放在視唱樂譜后用動態(tài)的畫面呈現(xiàn),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們不但了解到旋律線是怎樣畫出的,而且能將旋律的走勢了解得更為清晰,教師再請學生結合旋律線形態(tài)猜想音樂所表現(xiàn)的形象,學生體會出音樂所塑造的婉轉、蜿蜒的形象,聯(lián)想出是海、水、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旋律線與音樂形象間的聯(lián)系。
再如,《我的小寶寶》一課的教學,由淺入深、分層教學的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首先從比較容易的三、四樂句入手,因為第三樂句只有“5、1”兩個音,第四樂句又是下行級進,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講也并不難,很快可以演奏出來;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在長音的吐氣方法和氣息的支持方面得到了練習,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可以在自身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之后過渡到一、二樂句的學習。采用了找旋律特點的方法學習,第二樂句的這一小節(jié)學生很快能夠猜出來了,既降低了演奏難度,學生又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為今后能夠自主視唱做好準備。
教學中證實了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是正確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記憶儲備,主動建構起新的知識與能力,通過先唱歌譜后用口風琴輔助音高唱會歌曲旋律,再利用“詞曲結合”的方法自主演唱歌詞,這些方法的選擇都是建立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向“自主視唱”過渡奠定了基礎。
例如,《小烏鴉愛媽媽》的演唱(合唱)、視唱、感受與鑒賞,前期學生已經能熟練演唱歌曲一聲部,對旋律非常熟悉,在學唱第二聲部時,教師基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采用學生聆聽一遍,教師范唱二聲部后,自主擊拍視唱旋律的方法進行學習,這種先譜后詞的學唱順序,使學生在反復演唱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二聲部旋律的印象,并有效地進行儲備,為后面核心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節(jié)合唱初始課,之前在進行試講的時候,教師是直接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合唱歌曲,合唱歌曲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組成……”再進入到核心內容的學習中。在上課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以及演唱時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這種直接的教學方法給學生造成了心理的負擔,從一開始上課,學生就覺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非常難,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產生了畏懼感,學生帶著這種心理進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課后教師也進行反思,到底是什么給學生造成了障礙,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了自信,因為這是一節(jié)小學階段合唱教學的初始課,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驗中從來沒有接觸過,突然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并且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學生肯定感覺自己的能力很難達到,因此在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不敢唱、唱不好等思想顧慮。隨后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進行了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學習形式入手,將歌曲二聲部當成一首新作品來學習,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親自參與到演唱體驗中,在體驗的基礎上逐步進入到對合唱的認識,完成對合唱概念的建立,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
學習音樂要獲得的是直接經驗,而不是間接經驗,所以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親自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節(jié)省了講解、說教的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親近音樂的時間與空間,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
就《童心是小鳥》的題材、內容來講,學生的學習障礙并不大,他們一般能夠很快地學唱歌曲;然而,就音樂體裁的認識而言,學生遇到一些問題,雖然小學生以前接觸過二段曲式結構的歌曲,但對于這種“連接句”“結束句”同時關聯(lián)的歌曲還是首次接觸到,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與感悟音樂下功夫,首先讓小學生從認識音樂知識的角度,解決這些問題。于是,學生知道了正確的坐姿;認識了小節(jié)線和終止線;認識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以及相應的時值;還能讀出簡單的節(jié)奏:“X XX X X””、認識唱名“l(fā)、2、3、4、5”等;學會了看出歌曲有幾段歌詞、知道唱歌詞時要與歌曲旋律相結合著看;能夠找出“一字多音”的字,為自主演唱歌詞提供了條件;在聆聽完一首歌曲后能夠說出歌曲的標題、節(jié)拍(二拍子、三拍子)、演唱形式、情緒、內容,歌曲的前奏、間奏、尾奏,等等。這些知識與技能的儲備都為采用“自主學習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同樣,教學《童心是小鳥》中在進行“連接句”知識點時,教師并沒有將連接句的定義硬塞給學生,而是采用“對比”聆聽的方法,請學生聽覺參與感受有無連接句的不同音樂效果,獲得直接感受,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提煉“連接句”的概念。這樣既免去了教師大篇幅的說教,又使學生在教學過程始終體驗到參與的快樂。
[1]闕盈.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40) :156.
[2]朱玄剛.小學音樂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實踐[J].新課程,2017,(09)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