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娟娟
開平煤礦是清末洋務運動中誕生的大型近代化煤礦,是洋務運動中最成功的民族工業(yè)企業(yè),是中國企業(yè)史上,特別是礦業(yè)史上最為重要的企業(yè)之一。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天根教授所著《開平煤礦珍稀史料研究》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一書,通過對開平煤礦的多維度解讀,有助于我們了解逐漸衰落的晚清經濟、政治、外交、法制的困境與突破,也可看出當時東西方諸國在歷史變遷中的全球語境。
該書分為導論、上編、中編、下編四大板塊。導論部分,通過對開平礦權文獻資料的梳理,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探討了“煤時代的求富路徑及其書寫”。上編,從三個層面出發(fā),對中英開平礦權之爭的前因后果深入剖析。第一個層面為在場與追憶:中外開平礦權糾紛緣起探析。第二個層面是面子與法理:中英開平礦權糾紛及赴英糾紛。第三個層面為官場與市場:庚子政潮及對中外開平礦權糾葛的影響。中編為檔案文獻,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圖書館特藏室所藏的兩冊開灤礦務資料(1912年,開平煤礦與灤州煤礦合并,稱“開灤煤礦”)。下編為報刊文獻,主要涉及經營成本核算公布、礦務整頓、礦局近聞、鐵路修建、董事會議程、廣告、礦權維護、張翼奏折等,諸多內容均為作者所整理的第一手資料,此前未被其他資料匯編所收錄。附錄部分收錄嚴復有關開平礦權糾葛的六封信函。該書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古與今——史學情懷與現實關照。該書的研究對象雖距離今天的讀者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作者力求研究中的現實主義元素,為讀者展現近代中國這一“媒介化社會”中的歷史變遷。為了清晰描述開平煤礦的相關史實,作者從歷史文獻出發(f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相關學理,甚至細致學習了股票交易的相關知識。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熱點多圍繞現代化與市場化、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等問題。而百年前的開平煤礦,不僅是近代中國人求富圖強的真實寫照,也是近代中國追求現代化、市場化、工業(yè)化,逐漸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其經營發(fā)展之路,其輿論宣傳的構建,其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曲折,對今天的企業(yè)經營管理、品牌維護仍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真與偽——資料匯集與真?zhèn)伪嫖?。開平煤礦文獻資料和報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是研究開平煤礦的前提與基礎。作者對開平煤礦的關注已有十余年,在文獻資料的收集上,不僅豐富翔實,而且視野開闊。但檔案文獻和報刊文獻都有著各自的特定語境與局限性,將二者結合并比照、辨析,是剖析事實真相的途徑。如,作者注意到位于上海租界的《申報》對開平煤礦的報道,具有議程設置的導向。開平礦務局總辦嚴復與《外交報》創(chuàng)始人張元濟、《大公報》創(chuàng)始人英斂之皆為摯友,故這兩家報紙的報道中不可避免受到嚴復的影響。而為厘清新聞報道背后的礦權爭端真相,作者不僅逐一翻閱《申報》《大公報》等相關內容,結合《字林西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相關報道,并且比照袁世凱奏折、嚴復書信、《醇親王載灃日記》等內容,力求通過不同視角的文獻資料分析,將真相呈現給讀者。
遠與近——多維視野中的報刊史書寫。開平煤礦誕生之后的30多年間,不僅是近代中國改朝換代、風云變幻的時期,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衰落、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渴望重新瓜分世界之時。飄搖動蕩的晚清,官場派系林立,開平煤礦成為各派爭奪的一塊肥肉。報刊報道的輿論導向,使諸多官場潛規(guī)則下的政策和行為合法化,故而開平煤礦頻頻出現在各大報刊版面。在新聞聚焦的背后,袁世凱與張冀的派系斗爭逐漸明朗,?;逝膳c革命派沖突開始激化,清政府與大英帝國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發(fā)展。利潤豐厚的開平煤礦對內是各派爭搶的焦點,對外吸引著各大強國的目光。美國前總統(tǒng)胡佛曾任張翼的技術顧問,在開元煤礦“淘金”。作者這種立足“此時此地”,又放眼世界,將人情世故、人脈官場種種人文思考融入新聞史分析的視角,使報刊史的分析與研究別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