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以來,國內關于“逆全球化”的討論逐漸增多,形成了一股研究“逆全球化”的熱潮,準確把握“逆全球化”的概念內涵,對于“逆全球化”的本質理解和深入研究至關重要。本文通過重點梳理、評述國內關于“逆全球化”概念文獻,提出理解“逆全球化”概念的關鍵要素,希望對研究者有所裨益。
關鍵詞 “逆全球化” 概念 文獻述評
作者簡介:柴明輝,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46
明確界定概念是學術研究的邏輯前提。正如黑格爾所言,思想和科學的洞見,只有通過準確把握概念才能得以實現。對于“逆全球化”的研究,也必須從全面把握概念入手,總體上而言,國內學者對“逆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正如對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國內學者并未就“逆全球化”的概念做出一致明確的界定,不同學者因知識背景、研究領域、關注焦點等的差異,對“逆全球化”概念給予了不同的見解。
一、官方層面的理解
“中國共產黨對全球化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官方語言真正用‘全球化這個概念不到十年時間,我們對世界趨勢的戰(zhàn)略判斷是‘三化: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 ?!澳嫒蚧边@個術語更是近兩年才出現在領導人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的講話中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勢頭仍然脆弱,全球貿易和投資低迷,大宗商品價格持續(xù)波動,引發(fā)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遠未解決。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嚴重,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態(tài)勢仍在延續(xù),‘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 ??梢?,官方對于“逆全球化”的認識基本沿用了經濟全球化的視角及思路,同時也從國家政策、保護主義等層面對“逆全球化”內涵進行了拓展和深入思考,是對全球化大趨勢的一種宏觀描述和方向判斷。
二、學者層面的解釋
契合官方這一思路,相關學者也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佟家棟等認為作為經濟全球化進程對立面的“逆全球化”特指在經濟全球化進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出現的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市場再分割現象。包含了由全面開放退回到有條件開放、甚至封閉的過程,體現為在國際間對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流動設置的各種顯性及隱形障礙?!澳嫒蚧辈粌H表現為一國政策對多邊開放立場的反轉,也表現為對區(qū)域一體化的逆轉 。鄭春榮指出“逆全球化”又稱“去全球化”,與以資本、生產和市場在全球層面加速一體化的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是指重新賦權給地方和國家層面 。孫伊然從國際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逆全球化同時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它指向純粹經濟意義上的、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停滯或倒退;其次,它還指向阻礙或禁止生產要素跨國流動的政治過程。簡言之,“逆全球化”既是經濟現象,亦是政治進程 。從經濟和政治雙向視角來透視近年來世界上出現的“逆全球化”現象,我們就能夠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質,也為我們更全面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為了更好的詮釋“逆全球化”的概念,國內學者通過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等相關術語的對比探討,更加清晰、豐富、有邏輯的展現了“逆全球化”的內涵與外延,折射出廣義和狹義“逆全球化”的認識視角。任劍濤對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梳理。認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與全球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反全球化主要是一種思想運動和社會抗議行動,逆全球化可以說是倒轉全球化的國家化蛻變;三者總是相攜出場的,但反全球化主要是社會力量作用的結果,逆全球化則非國家力量介入甚至是主導而不足以成事兒 。唐慶鵬認為“逆全球化”是與全球化向背或者說是逆全球化潮流而動的一種趨勢。在英文中,至少有兩個概念與之接近: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胺慈蚧贝硪环N質疑、批判全球化的思潮以及相關抗議性運動;去全球化是一個不斷削減國家間相互依存和一體化的過程,集中體現為國家所實施的一攬子貿易保護政策,反映了國家在國際交互和協作上的退縮,通過對近年來部分發(fā)達國家動向的觀察,主要體現為后一種意義上的逆全球化,也就是去全球化 。陳偉光等對反全球、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內涵進行了對比分析,指出,反全球化強調社會運動,去全球化強調政策和規(guī)則,逆全球化強調結果和效應。反全球化是對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負面效應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游行示威、集會結社、論壇會議來要求扭轉和糾正全球化的不利影響;去全球化是指有關國家通過制定相關規(guī)則和制度來限制全球化進一步擴張的行為,更多地強調通過政策手段來實現對全球化的遏制,往往是政府迫于民眾反全球化的輿論壓力,而將民眾對全球化的負面情緒上升為國家政策;逆全球化是指反全球化的輿論壓力和去全球化政策的作用下影響各行為主體的選擇性行為,最終導致衡量全球化的主要指標發(fā)生重大變化,如貿易、投資、移民等指標的顯著降低。逆全球化的發(fā)展演變是存在一個邏輯演繹過程,表現為從反全球化的運動進而過渡到去全球化的政策,最終發(fā)展演變?yōu)槿婺嫒蚧?。
三、“逆全球化”概念的思考
在國內,“逆全球化”是一個近幾年才出現的概念,對其專門的研究也是在官方使用“逆全球化”一詞之后,學者們才積極響應,對其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界定相對較少,更多學者是在官方的語境下沿用經濟全球化的總體思路,將近年來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相違背的行為、現象、結果歸為“逆全球化”,在此背景下進行各種問題的討論。綜合來看,國內對“逆全球化”的理解和運用,貫穿著從經濟全球化各項指標的異常來判斷認識“逆全球化”這一條主線,同時,也延伸到全球化逆流背景下國家層面的政治、政策走向及其影響;反過來講,經濟全球化的理解范式也限制了研究者們對“逆全球化”廣度和深度的探究。從認識視角來看,官方層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理解以經濟全球化為基點,是對國際形勢現狀和走向的總體把握,是一種宏觀認識和廣義上的“逆全球化”,但其內涵和外延模糊,并未有具體參數和衡量標準,也沒有說明相與“逆全球化”聯系的相關因素。孫伊然對“逆全球化”是“經濟現象+政治進程”的界定,簡單明了,但是將兩者之間分離開來,不利于對“逆全球化”演進的考察和根源的追溯。陳偉光等通過對相近概念的界定與對比分析,條理清晰,相近概念清楚,邏輯嚴密,不足之處在于:相近概念嚴格區(qū)分開來,外延之間的聯系被忽略,概念簡潔性大打折扣。
對“逆全球化”概念的準確把握需要建立在對全球化具有明確認識之上,通過對國內關于“逆全球化”概念的文獻梳理,筆者認為,“逆全球化”概念的界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考慮:第一,從經濟全球化的大視角出發(fā),來界定“逆全球化”的概念,可以從總體上對概念的范圍進行有效的把握;第二,“逆全球”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具有明確主權范圍的民族國家,即“逆全球化”是國家層面的行為;第三,“逆全球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行為,而不僅僅是社會運動;第四,“逆全球化”的政策目標之一在于削弱國家相互依存和一體化;第五,“逆全球化”化的價值基點是以國際層面的國家利益為核心。
注釋:
黃金輝、丁忠毅.中國國家軟實力研究述評.社會科學.2010(5).31-39+187-188.
黃仁偉.從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選擇的全球化.探索與爭鳴.2017(3).40-42.
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謀發(fā)展—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大范圍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7日.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中國人民政府網.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
佟家棟、謝丹陽、包群、黃群慧、李向陽、劉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筆談.中國工業(yè)經濟.2017(6).5-59.
鄭春榮.歐盟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的原因與表現.國際展望.2017,9(1).34-51+145-146.
孫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與中國的應對選擇.浙江學刊.2017(5).5-15+2.
任劍濤.逆全球化、民主軸心與全球化重構.探索與爭鳴.2017(3).42-45.
唐慶鵬.逆全球化新動向的政治學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4).195-202.
陳偉光、郭晴.逆全球化機理分析與新型全球化及其治理重塑.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58-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