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永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陳柏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多集中在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事務參與、精神心理滿足等方面,無不與司法行政工作密切相關,離不開公共法律服務。2018年1月召開的全國司法廳(局)長會議上,司法部部長張軍強調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統(tǒng)籌、盤活、做優(yōu)、做強司法行政各項工作,做到服務全覆蓋,供給高品質,讓人民群眾共享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別是提出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階段跨越,努力書寫新時代司法行政工作人民滿意答卷,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人民群眾的觀念不斷更新,利益格局不斷調整,社會結構發(fā)生轉變。在這種背景下,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增強,迫切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類矛盾糾紛。社會快速發(fā)展也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不同社會群體的法律服務訴求的內容具有差異性,個體的法律服務訴求和利益訴求相融合,法律服務訴求背后大多隱含了深層次的社會治理難題。因此,需要對不同類型的法律服務訴求進行辨認,建立更加精準、更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充分回應城鄉(xiāng)不同群體的多元性訴求,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法律服務具有社會公共品性質。要實現(xiàn)公共法律服務的高品質供給,既要強化政府的作用,同時要突出市場和社會的作用。其中,形成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是實現(xiàn)公共法律服務高品質供給的關鍵?;鶎哟澹ň樱┪瘑T會作為我國基層自治組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于結點位置。基層自治組織對人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更為了解,對基層治理現(xiàn)狀更為清楚。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充分吸收基層自治組織的參與和協(xié)助。公共品供給在落地過程中普遍面臨最后一公里難題。公共品供給難以與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需求有效對接,造成供給目標漂移和資源投放錯位。依托基層自治組織,強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主要對策。
供給公共法律服務的根本目標是樹立公民法律意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公民法律意識不僅包括對法律規(guī)范的熟知,而且包含對法治價值的信仰;不僅需要具備充分的權利意識,而且需要具備相應的義務觀和責任觀。因此,需要將樹立公民法律意識作為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最終落腳點。將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具體措施置于樹立公民法律意識的目標定位下,最終形成人民群眾對法律權威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供給高品質公共法律服務既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社會快速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許多新現(xiàn)象,社會治理出現(xiàn)一些新的難題,包括自媒體發(fā)展、網(wǎng)絡群體性事件、街頭執(zhí)法沖突等,這是挑戰(zhàn)。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中央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高度重視司法行政隊伍建設,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人民群眾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普及、應用及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治理的加強等等,這是機遇。
總體來說,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實現(xiàn)供給高品質的目標,需要從頂層設計、社會參與的原則出發(fā),加強供給的系統(tǒng)性、民主性和針對性,建立高效、靈活的制度體系。其中,有效回應人民群眾的多樣性需求是供給高品質公共法律服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