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錦芬 謝靜燕
[摘要] 目的 以98例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給予患者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該研究方便選取98例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在該院和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治療的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受試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49例)患者在南京市第一醫(yī)院采用冷刀錐切術進行治療,試驗組(49例)患者則在該院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通過共同研究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以及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復發(fā)情況。 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7±1.9)min,術中出血量為(7.4±2.6)mL,術后愈合時間為(26.4±4.0)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7.1±4.7)min,術中出血量為(43.7±6.5)mL,術后愈合時間為(37.9±7.7)d;兩組對比,試驗組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1/49),總復發(fā)率為6.1%(3/49),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3%(7/49),總復發(fā)率為20.4%(10/49),試驗組以上兩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 結論 給予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能顯著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并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LEEP刀;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12(a)-00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EEP knife in treatment of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Methods 9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9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cold knife conization, while the tes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EEP knife, and the related operation indicators,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situ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postoperative healing time in the test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6.7±1.9)min, (7.4±2.6)mL, (26.4±4.0)d vs (27.1±4.7)min, (43.7±6.5)mL, (37.9±7.7)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otal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est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2.0%(1/49), 6.1%(3/49) vs 14.3%(7/49), 20.4%(10/49)](P<0.05). Conclusion The LEEP knif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an obviously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 reduce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improv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LEEP knif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linical effect
宮頸癌為一種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在我國女性的惡性腫瘤中位于第2位,僅次于乳腺癌。宮頸癌患者的癌前病變主要是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目前臨床上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患者主要實施冷刀、電刀、冷凍、LEEP刀等治療方法,電刀宮頸錐形切除法作為傳統(tǒng)的宮頸癌前病變的主要治療方法,療效肯定。但因其需要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患者必須住院治療,而且患者在完成治療后,有較大的幾率出現(xiàn)并發(fā)癥。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EEP)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宮頸錐切技術,操作簡易,無需麻醉,術后并發(fā)癥少,可門診治療。因其優(yōu)點顯著,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該研究方便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給予患者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endprint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方便選取98例在該院接受治療的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受試患者均接受相關臨床檢查,且所有受試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檢查結果均符合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具有相關手術禁忌證、精神障礙以及其他不符合該研究標準的患者,所有受試患者均自愿同意參與該次研究,并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所有受試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9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介于24~77歲,平均年齡為(46.75±6.53)歲;49例患者中27例患者為CINⅠ級,15例患者為CINⅡ級,7例患者為CIN Ⅲ級;試驗組患者年齡介于23~70歲,平均年齡為(45.82±5.59)歲;49例患者中30例患者為CINⅠ級,15例患者為CINⅡ級,4例患者為CIN Ⅲ級。兩組受試患者的年齡以及CIN分級等其他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該研究所有受試患者在手術治療前均將膀胱排空,并對陰道以及外陰進行常規(guī)消毒,根據患者的手術范圍采用碘液進行消毒。對照組患者采用冷刀錐切術進行治療,做一適宜手術切口,并以宮頸管作為手術軸心,將患者的宮頸進行切除,手術創(chuàng)面采用電凝止血。試驗組患者則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電切環(huán)型號,并根據患者的病變等級,確定手術切除深度,設定電凝頻率,并以宮頸6點為手術起點,采用順時針環(huán)形將患者的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并注意術后止血以及抗感染治療[1-2]。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復發(fā)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資料的統(tǒng)計學分析分別采用t檢驗以及χ2檢驗,并分別用(x±s)、[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愈合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顯著更優(yōu),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術后復發(fā)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1/49),總復發(fā)率為6.1%(3/49),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3%(7/49),總復發(fā)率為20.4%(10/49),試驗組以上兩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宮頸癌的發(fā)病率正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患者的年齡也在不斷降低,表現(xiàn)出年輕化。宮頸癌的發(fā)生不僅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更嚴重降低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其已成為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第二大惡性疾病,僅次于乳腺癌[3]。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與宮頸癌的發(fā)展具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是宮頸癌疾病發(fā)展的癌前病變,因此,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進行盡早的臨床診斷并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對于預防乳腺癌疾病的發(fā)生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4]。目前,臨床對于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常采用的治療方法為冷刀錐切術,其雖具有一定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其在治療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弊端。因此,如何將患者病灶進行完全切除并保留患者的子宮功能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治療后的正常生活質量成為廣大醫(yī)生以及患者所重點關注的問題。LEEP刀是一種新型治療手段,其主要通過高頻交流電將患者病灶部位的細胞水分蒸發(fā)來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其具有手術操作簡便,手術時間短,對患者造成手術創(chuàng)傷小的臨床優(yōu)勢[5-6]。該研究以98例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給予患者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的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6.7±1.9)min,術中出血量為(7.4±2.6)mL,術后愈合時間為(26.4±4.0)d;而采用冷刀錐切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27.1±4.7)min,術中出血量為(43.7±6.5)mL,術后愈合時間為(37.9±7.7)d;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均顯著更優(yōu),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朱端榮[7]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研究結果表明,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組患者手術時間為(6.8±1.3)min,術中出血量為(8.5±2.2)mL,術后愈合時間為(26.9±4.5)d,均與該文研究結果相似,這就說明采用LEEP刀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征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另外,在該研究中試驗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1/49),總復發(fā)率為6.1%(3/49),對照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3%(7/49),總復發(fā)率為20.4%(10/49),試驗組以上兩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王冬梅[8]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研究結果表明,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總復發(fā)率為4.33%,這就說明,采用LEEP刀對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進行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給予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患者采用LEEP刀進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龐俏茹,徐一紅.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變120例臨床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7):1558-1559.
[2] 覃雪.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98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31):48-49.
[3] 王曉英,王榮妹,惠琴. 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療效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3):422.
[4] 江文.LEEP刀治療宮頸上皮內瘤病變的臨床療效及術后HPV的隨訪價值[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36):114-115.
[5] N Santesso,RA Mustafa,W Wiercioch,et al.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benefits and harms of cryotherapy, LEEP, and cold knife conization to treat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2016,132(3):266-271.
[6] 畢雪玲,BIXueling.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療效及高危型HPV檢測在術后隨訪中的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2013,28(4):417-419.
[7] 朱端榮.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療效以及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術后隨訪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4(9):1105-1107.
[8] 王冬梅.LEEP刀用于治療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7):80-81.
(收稿日期:2017-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