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登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幼有所育”“弱有所扶”要取得新進展,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fā)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國家在保障兒童權益方面不遺余力,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關于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的意見》等文件,各地積極行動,全面貫徹國家政策,出臺配套文件,在關愛保障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權益上形成自上而下的良好局面。在機構轉型背景下,福利機構需要對工作方式、工作機制、實施措施、服務體系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以兒童優(yōu)先發(fā)展為原則,努力實現(xiàn)兒童利益最大化,杭州市福利機構探索構建適合兒童的“機構+N”服務支撐體系,提升服務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工作水平。
“機構+指導中心”構建系統(tǒng)支撐。開展主城區(qū)困境兒童現(xiàn)狀調(diào)研,摸清困境兒童生活狀況以及目前受保障情況,確保杭州市兒童福利信息準確詳實,及時錄入兒童福利信息系統(tǒng)。依托機構成立杭州市兒童福利指導中心,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兒童服務體系,打造“市—區(qū)(縣、市)—街道(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四級兒童服務體系來開展兒童服務保障工作,目前杭州市各級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人員418人,兼職兒童福利督導員3500余名。建立全市分類保障補貼標準,明確了保障對象、增長機制,實現(xiàn)“應保盡保”,杭州市將全面實施困境兒童生活費和生活補貼發(fā)放政策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加強兒童福利督導員隊伍的建設,編制《兒童福利督導員手冊》,實行督導員持證上崗制度,建立了兒童福利督導員激勵考核體系。
“機構+專業(yè)力量”構建精準支撐。在機構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文化底蘊和工作操作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設一支包括社工、教師、醫(yī)生、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等多類專業(yè)人員組成的技術隊伍,結合民政部“合力監(jiān)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貫徹落細落實“百千萬”活動要求,組織機構的專業(yè)力量走遍杭州市困境兒童集中的淳安、建德、桐廬、富陽、臨安、蕭山、余杭等地,深入基層鄉(xiāng)村,并為百名困境留守兒童申請救助金以及日常學習用品,以實現(xiàn)對留守兒童的精準關愛和精準幫扶。
“機構+陽光驛站”構建專項支撐。開拓機構“困境兒童陽光驛站”的定位,在全國率先開展“機構代養(yǎng)”,拓寬機構代養(yǎng)對象,將貧困家庭重殘、患重病和罕見病的困境兒童納入代養(yǎng)范圍,并為服刑人員的子女開展“公安寄養(yǎng)”等專項服務。依托機構康復治療人才資源優(yōu)勢,面向0-6周歲的貧困殘疾兒童開展“搶救性康復”項目,面向7-18周歲貧困家庭重病和殘疾兒童實施“添翼計劃”項目。在浙江省民政廳指導下,牽頭成立浙江省兒童福利救助協(xié)會,通過聯(lián)合社會資源,增強兒童福利救助平臺力量,增加行業(yè)社會影響力,幫助困境兒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機構+社會資源”構建多元支撐。福利機構的保障力量是有限的,需要通過引入社會資源,開發(fā)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共同保障兒童福利服務工作順利開展。機構向上爭取省民政廳、市民政局、市教育局、殘聯(lián)、婦聯(lián)支持,向下與建德市三河小學共同開展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機構孤兒融合體驗活動,對外聯(lián)系社會愛心資源,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共同為困境兒童謀福利、解難題。在市級層面組織舉辦愛心傳遞大會、關愛困境兒童五百工程等活動,成立杭州市“添翼助力”公益品牌聯(lián)盟,擴大社會影響力,為困境兒童贏得更多的社會關注和更好的社會資源。并在各類社會組織的支持下,在機構內(nèi)建設困境融合基地。同時,與媒體合作,宣傳黨和政府對兒童福利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引起社會各界對困境兒童的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