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文本解讀是初中生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它是學生深入理解作品情感,體會語言表達精妙的重要能力,影響著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文本解讀教學上存在問題,阻礙了學生解讀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如何緊扣文本教材,找出根源性原因,進而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本文通過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及對策展開闡述。
【關鍵詞】文本解讀 誤區(qū)分析 有效對策 能力提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式教學,開始在教學形式上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但是在實際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理念上存在著認知不足的問題,導致其在文本解讀的內容教學上存在著一定的教學問題,為了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改觀,本文通過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及對策展開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
一、當前初中文本解讀上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xiàn),我國當前的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第一,在文本解讀的內容上,其形式過于教條化,也即是教師按照考試模式,來為學生進行答題機構的講解,像“情景交融、烘托文章中心”的講解模式層出不窮,妨礙了學生文本解讀思想上的開放性特點,也導致了誤讀、錯讀問題的出現(xiàn)。第二,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未展開有效的引導,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進行了解,解讀過程中有些內容已經(jīng)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所以在當前這種文本解讀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文本解讀模式十分重要。
二、改善初中語文文本解讀的有效對策
1.重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想讓學生真正掌握住文本解讀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閱讀預習工作落到實處,確保學生的解讀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對文章內容進行品味,鼓勵學生就文本中的內容,展開較為深入的探究。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逐層的追尾,進而達到對自身推理水平進行提升的目的,完善初中語文的閱讀質量。
在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上,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尋找到一個好的問題切入點,幫助學生從根本內容上來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讀意識。如帶領學生對《白楊禮贊》這篇課文進行學習的時候,由于此篇文章是較為經(jīng)典的散文,教師主要幫助學生對其中那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性內容進行理解和認識。在教學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時對文章中“白楊樹”所象征的內容進行探究;然后在對文章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讓學生通過分層次的精心文本閱讀,以對“白楊樹”的不平凡內容進行認識,并借此讓學生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惑;最后,教師按照抒情線索的知識,讓學生對幾個層次性的文本解讀問題進行回答,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
2.創(chuàng)設有效的閱讀情景。在閱讀文本解讀過程中,想讓學生的文本解讀興趣有所提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閱讀情景,這樣不僅能夠對課堂閱讀教學的整體環(huán)境進行營造,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多元化的文本學習方法,深化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旨。當然,這里需要注意,教師在閱讀情景的創(chuàng)設上,應該抱有一個開放性的教學思路,注重教學內容的多元性。
在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較為新穎的內容來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多樣的解讀。如在對高爾基的《海燕》進行學習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拋開其創(chuàng)作背景,讓學生從當代文學的角度對這篇散文詩進行理解和認識。在情景創(chuàng)設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其中膽怯的海鷗、海鴨、企鵝等形象進行描繪,進而將海燕的英勇形象凸顯出來,將這些正面的特征性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相聯(lián)系,以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如那些懦弱的企鵝、海鷗,其形象就可以隱喻為那些逃避生活,膽怯的小人物,而海燕卻從心底里展示了自己的勇敢,是真正敢于追求自由的靈魂。在確定好文本解讀內容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對這篇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解析,進而完善學生對其認知形象。
3.進行合理的文本拓展。在文本解讀時,教師應該在原有的閱讀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文本拓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知識面。在文本解讀的拓展教學時,教師可以把握住教材上的主要教學切入點,從根本內容入手,循序漸進地幫助對文本內容展開更為有效、更為全面化的解讀,從而幫助初中生養(yǎng)成開闊的語文閱讀習慣,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足夠扎實的基礎。
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時,為了拓展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創(chuàng)作思想認識,教師在教學可以拿出另一篇名作《五猖會》來進行對比。在《社戲》中,作者著力所表現(xiàn)的是一群孩童的天真爛漫,所以作者在最后說“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倍凇段宀返膬热萆?,作者對于那次娛樂,卻將其形容為“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就實際內容上的對比,《社戲》中所提供的物質享受要遠遠低于《五猖會》中的內容,但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則進一步說明了作者對于“封建教育”的鞭撻,對于“自由主義”的向往。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對于文本解讀的內容,教師要正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教材特點和文本解讀策略,巧妙為學生的文本解讀搭建平臺,使學生可以在文本解讀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解讀能力,最終獲得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高瑞琴.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淺談【J】.文理導航(下旬),2011(01)
【2】雷萃.現(xiàn)今中學語文課堂中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