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轉蘭
摘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想學生寫出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習作,教師需要不斷尋找閱讀生活與寫作的結合點,降低寫作難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其中課內外閱讀、生活實踐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生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 2018 )04-0010-03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降低習作難度,筆者不斷尋找閱讀、生活與寫作的結合點,努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來說,指導學生作文是一件費心費神費力的事,可是教材每個單元的《語文天地》里都有《筆下生花》的習作訓練,這又是一項經(jīng)常性的工作。對于學生而言,平均一個多星期就要寫一篇作文,這更是一項讓他們愁眉不展的艱巨任務。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不斷尋找閱讀、生活與寫作的結合點,降低習作難度,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以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
一、水乳交融話作文
作文教學應該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筆者在學期初,首先認真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具體研究自己任教年級的學段目標及內容。備課做到先備整冊教材,再備單元,最后把目標要求落實到具體課文中。將教材重難點和習作引導分解到單元,再由單元分解到每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知不覺地、平靜愉快地接受了習作指導,等到單元結束,稍作總結,習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學生知道該寫什么、怎樣寫了,再也不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了。
例如,在教學《心愿》這一單元時,筆者開門見山地引導學生,你們有心愿嗎?學生們議論紛紛,一個個喜形如色,興趣盎然;這時筆者又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愿呢?”學生們聲音明顯低了許多,三言兩語后課堂恢復了平靜。這時,教師又問:“你們知道老師的心愿嗎?”教室里又熱鬧起來,學生們七嘴八舌。在他們的熱切期盼下,筆者打開了昆明園藝博覽會的相關圖片,并告訴他們:去春城——昆明旅游是老師的心愿,因為老師從小喜歡種花養(yǎng)草,渴望見到更多的奇花異草,渴望見到真實的“花?!?再者,筆者渴望感受大理麗江的古樸自然、渴望走近西南風景石林和蝴蝶泉、渴望品味26個民族的義化特色和風土人情、渴望品嘗他們獨特的美食……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們也能模仿著說出自己心愿的由來。雖然這只是單元學習的一個開始,但它可能成為學生們課余時間的一個話題,為后面的習作打下基礎。
在接下來的單元課文學習中,筆者也緊緊抓住“心愿”不放松,著重引導學生體會疊詞和“反復”這一修辭手法在詩歌中運用,使學生在感知別人心愿的同時,還知道了該怎樣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愿。
長大之后從事什么職業(yè),是學生們心愿之一,在學習了泰戈爾的《對岸》和《職業(yè)》之后,筆者情真意切地向學生講述了自己小時侯渴望做售貨員的心愿,并且仿照泰戈爾詩歌的形式續(xù)寫了一段。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們不但了解了當時貧乏的物質生活,而且感受到自己的心愿可以用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寫詩并不是高深莫測的事情?!皩懺娬娴暮芎唵危P者也能成為泰戈爾,你們也可以,不信試試!”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接著幾個大膽的學生舉起了手,后來筆者讓他們互相啟發(fā)、互相點撥、互相修改,長短不限,結果,許多學生都仿照詩歌形式寫出了自己真實的心愿。
二、課堂內外集素材
學生習作,最大的問題是他們覺得沒有素材,無事可寫,無話可寫?!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鄙钍菑V闊的海洋,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而學生們缺少的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發(fā)現(xiàn)、積累。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未必是一種幸福,他們渴望自食其力,渴望自力更生,渴望參與生活實踐?!凹偃绻P者是學生的家長,筆者一定會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布置房間,按自己的喜好搭配服裝,筆者一定不會把他所有的事都搶過來做。”“乖,你只要把書念好就行了,這些讓媽媽來幫你。”這些話對學生來說已經(jīng)不是一種有益于成長的養(yǎng)料。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應該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父母、老師應該立足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社會公民,而不是一個讀書機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老師、家長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感受、去體驗,去增加生活積累,豐富閱歷,增長見識。
語文的課堂也應該是開放的,不能局限于教科書。筆者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有關季節(jié)、美食、旅游、動植物、感恩、時事新聞的播報或點評,內容五花八門,傳遞給學生的是與教材相關的知識或事例;是他人成功的經(jīng)驗或失敗的教訓;是教材的拓展和延伸。這樣,一來開闊學生視野,增加積累;二來觸類旁通,發(fā)散思維,啟發(fā)學生在生活中用眼睛發(fā)現(xiàn),用腦袋感悟,為習作廣泛收集的素材。
除了生活實踐、上課時教師適度的拓展延伸和學生自身的課外閱讀以外,老師還可以實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搏,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yǎng),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筆者帶著學生們在學校的前后操場觀賞絢爛的野花,教他們認識薺菜、馬蘭、枸杞、大黃、蒲公英等,學生們興趣盎然;清明節(jié)以后,筆者介紹學生們認識當?shù)厥a(chǎn)的野菜——“小蒜”,并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在田間地頭采一點帶到學校辨別真?zhèn)危缓罄蠋熢诎嗉壖w指導,所有學生回家都親自動手,烙一張小蒜雞蛋餅帶到學校展示、品嘗;端午節(jié)快到了,筆者要求學生們或上網(wǎng)搜索端午節(jié)的來歷,或向家人了解節(jié)日的風俗民情,或到超市感受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習作的源泉,他們在觀察體驗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三、推敲斟酌寫作文
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緊緊抓住作文不放松,并且善于巧妙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素材,那么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寫出一篇結構清晰、文從字順的短文應該不是難事,但怎樣把文章寫得詳略得當,把重要內容寫具體,這卻要教師在上閱讀課時下一番工夫指導,不能一蹴而就。文章內容的詳略與文章的主題是相輔相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什么內容寫得比較具體,為什么?什么內容一帶而過,原因是什么?如果反過來寫,會怎樣?例如:《凡卡》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為什么要在凡卡寫信的過程中,插入他回憶家鄉(xiāng)夜晚的美麗景色和砍圣誕樹的情景,并且寫得非常詳細具體,刪去可以嗎,為什么?在長期的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有教學為習作服務的意識,不能就課文講課文。
除此以外,引導學生給文章列提綱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給學過的文章列詳細提綱,這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能指引學生感知該如何正確處理文章的詳細與簡略。學會了列提綱,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習作前根據(jù)習作要求主動列出詳細提綱,指導自己習作。這樣寫出的文章不會偏題、跑題,能基本做到詳略得當。
文章寫出來了,但讀起來如同嚼蠟,波瀾不驚,并且該詳寫的地方字數(shù)不夠,不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欲望,怎么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欣賞體會,在《牛和鵝》一課中,作者寫自己小時侯對鵝的恐懼時,運用了語言、心理、神態(tài)、行動描寫,不僅使作者對鵝的害怕躍然紙上,而且使讀者身臨其境,興趣盎然。針對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害怕、高興、傷心等。筆者當時是要求學生寫出獨自走夜路的感受,結果學生們再也不是一句“害怕級了”一筆帶過,他們有的寫到:夜晚像一個無形的黑鍋罩在我的頭頂,我想逃,可怎么也逃不出他的“魔掌”,我睜大眼睛尋找亮光,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家里;有的這樣寫:夜,靜悄悄的,小區(qū)里一個人影也沒有,為了給自己壯膽,我大聲唱歌,四處張望,“媽媽馬上就會來接我的,馬上!”,剛走到樹林邊上,突然一個什么東西“嗖”地從腳邊竄過,“啊——”
閱讀和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重視三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沃土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