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曼
摘要:為了改善我國的垃圾分類現(xiàn)狀,提高公民的垃圾分類保意識.通過類比發(fā)達國家的垃圾分類處理措施,從整體上找出我國在垃圾分類方面的不足之處。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某大學的部分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進行調查,從大學生這個角度出發(fā),實地探究我國垃圾分類實施不到位的具體原因,并歸納出針對分類后的垃圾我國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結合大學生這類群體,參考其他國家的相關做法,提出有利于提高公民垃圾分類意識和行動的改進措施,從而為我國的垃圾分類的改善添磚加瓦。
關鍵詞:垃圾分類;大學生;垃圾處理;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8-0111-03
1 引言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合理的垃圾分類能夠極大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緩解地球資源枯竭問題,降低對大氣、水資源、空氣的污染,能夠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chǎn)生。
在垃圾分類方面,歐美國家主要采用“生產(chǎn)者延伸責任”,規(guī)定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必須負責產(chǎn)品使用后的回收、再生或廢棄的責任,誘使生產(chǎn)者從包裝到產(chǎn)品的設計各階段都需要將環(huán)境因素考慮其中,減少了源頭資源消耗,在末端有效提高垃圾的回收;日本實施強制的垃圾分類,向市民分發(fā)《家庭垃圾指南》,針對不同垃圾設立不同的處理站;在韓國,所有的廢物按量收費,居民分類放置的垃圾袋必須要貼上相應標簽,否則行為違法[1,2]??梢钥闯觯ㄖ苹?、強制性、分類的細節(jié)化、執(zhí)行的嚴格性是這些發(fā)達國家在垃圾分類方面行動實施的主要特點。
對比以上國家,我國的垃圾分類事業(yè)效果并沒有很好的起色,因其投資大收益小[3]。我國的垃圾分類很多時候停留在政府的宣傳、學校的教育,但是這些宣傳教育往往和國民的實際行動脫離,宣傳力度也不夠;垃圾的類別不細致,很多垃圾桶僅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電沒有標明哪些類垃圾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相應執(zhí)法機關的空白,相關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頒布了《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等與垃圾分類回收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近年來地方也出臺了垃圾分類和處理相關的法規(guī),針對責任主體明確了一定的獎懲措施,但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主體不明確,相關部門的執(zhí)法力度不到位,對于垃圾產(chǎn)生的主體——公民,并未實施強制性的垃圾分類措施。
大學生是社會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一類群體,其環(huán)保意識、垃圾分類意識的深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環(huán)保方面的教育力度和未來垃圾分類的實施效果。因此,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大學校園內垃圾分類狀況展開調查,根據(jù)調查結果,從大學生這類群體的角度分析我國垃圾分類未得到較好實施的部分原因,再針對目前垃圾分類后的處理方法,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為我國的環(huán)保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參考意見。
2 大學生垃圾分類意識調查
2.1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某大學的學生,紙質調查問卷100份,收回的有效問卷98份,調查內容針對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學生日常垃圾分類的做法、垃圾分類存在的問題、對垃圾分類的看法和建議這幾個方面。
2.2 調查結果
圖1餅圖顯示了調查內容各結果的占比。針對垃圾分類基本知識的調查分為兩個部分:是否知道垃圾分類的類別和相關法律與部門。結果顯示,不知道垃圾分類類別的同學高達42%,知道的僅占58%,且在這58%人里面,能寫出完整的四項分類類別的人屈指可數(shù);而對于垃圾分類相關的法律和部門,67%的人表示都不了解,20%的人僅知道相關執(zhí)法部門,12%的人表示僅了解相關法律,只有一人對兩個方面都了解。廢舊電池是常見的有毒有害垃圾,大家的處理方式電各不相同,49%的人會像仍普通垃圾一樣扔進垃圾桶,只有46%的人會放到指定的回收點,更有5%的人隨便扔舊電池。
環(huán)保知識的教育在印象中會比較普遍,但實際從調查問卷結果來看,僅有7%的人參加過和垃圾分類有關的活動,50%的人未曾參加,而是從課本上了解相關知識,43%的人相關信息的獲取僅來自于網(wǎng)絡或電視廣告。詳細內容見圖1。
圖2的柱狀圖顯示了學生們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原因以及學校在這方面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在調查問卷中這兩個問題都設置成了多選題。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原因大致分為圖2(a)中的幾個方面,在98人中,73人表示垃圾桶沒有明確的分類和相應的提示信息是自己不進行垃圾分類的原因,36人不知道如何將垃圾分類,18人認為分類太麻煩,14人表示沒有分類的習慣是自己垃圾不分類的主因,有6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要進行垃圾分類。關于學校在垃圾分類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學生們普遍認為宣傳力度不夠、垃圾分類設施不完善、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不強這幾個方面比較突出,將近一半的人認為學校沒有設置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也是實際存在的問題。
另外,調查結果還顯示,垃圾桶上設置詳細的分類信息對垃圾分類有較大的幫助。針對學校垃圾分類的建議,收回的調查問卷普遍表示應該加強宣傳教育力度,設置垃圾桶標識、完善相關設施,設立專門的回收站點,同時社團或學生會協(xié)助、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來提高學生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行為。
3 調查結果分析
基礎知識不具備,法律震懾力不足。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們普遍不了解垃圾分類的基本知識,在58%標明知道垃圾回收類別的問卷中,大部分人將垃圾分類的類別寫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只有幾個人寫出了完整的四種類別,這也是常見的垃圾桶僅標識“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導向作用。關于垃圾分類的相關法律和執(zhí)法、行政、監(jiān)管部門,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對于垃圾基本分類不清楚,相關法律未得到普及,法律的震懾力便得不到體現(xiàn)。
宣傳教育不到位,相關活動不滲透。高校雖然是思想宣傳教育的重要的機構之一,但在垃圾分類方面,并沒有完整的、經(jīng)常性的知識教育,相關的宣傳僅停留在社團活動上面,而社團活動往往只是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對一部分舊衣物、舊書、飲料瓶進行回收,垃圾回收量很小、回收種類有限,對整體的環(huán)保所起的作用是甚微的。即使這樣,相關回收活動在學生群體中也沒有得到滲透,更不用說要求學生們進行細致、長期的垃圾分類。
基礎設施跟不上,垃圾無處歸類。在硬件設施上,學校沒有設立垃圾回收站點,垃圾都是統(tǒng)一堆放到一個大垃圾桶中,各種垃圾的混合降低了回收率,這種傳統(tǒng)的垃圾桶式回收模式效果不明顯[4],而在實際調查中大家也普遍如此反映,垃圾桶簡單的提示信息“可回收、不可回收”及并不能讓大部分人明白到底哪些垃圾該放在哪里。
管理存在空白區(qū),無人管,也不知怎么管。沒有完整的垃圾回收管理體系相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垃圾分類怎么做、準來管成為盲區(qū)。
因此,“垃圾分類”從高校到社會在很多時候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4 基于調查結果的校園垃圾分類建議
根據(jù)調查結果,現(xiàn)提出以下四點校園垃圾分類的建議,為社會整體的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1)將垃圾分類等環(huán)保工作的宜傳教育提上日程,同學生入學的思想教育、安全教育放到同等的地位,向同學們分發(fā)環(huán)保教育手冊,定期舉辦環(huán)保方面的知識競賽、講座。
(2)完善校區(qū)內垃圾分類回收的基礎設施和管理體系。垃圾分類回收的基礎設施主要體現(xiàn)在分類垃圾桶和回收站點的設立,可以在每棟宿舍樓、教學樓、食堂、院樓、道路固定點處各設立包含四類垃圾回收的垃圾桶,食堂的廚余垃圾單獨處理,并和校外的垃圾分類環(huán)節(jié)做好對接。
(3)強化垃圾分類的管理。招聘專職或兼職人員定期對各區(qū)域垃圾分類情況進行督察,以宿舍、班級、院級、各部門為單位進行評比,評比結果和單位的評優(yōu)掛鉤,并實施相應的懲罰措施。
(4)提倡“互聯(lián)網(wǎng)十分類回收”,推廣垃圾分類APP使用[4]。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學生不進行垃圾分類主要是不清楚如何分類,而且垃圾分類的過程比較麻煩。深圳市出現(xiàn)了“回收哥020平臺”,直接面向居民生活中的全部可回收廢品,實現(xiàn)居民線上交投廢品與回收哥線下回收的深度融合。APP是公民常用的工具之一,如果該回收平臺在人群中推廣,這種有償式的回收不僅提高公民垃圾分類的自覺性,更能增加資源的回收利用率。
5 我國關于分類后的垃圾處理
除了垃圾分類不細致,對于粗略分類后的垃圾的處置,我國目前常用的處理方法同樣是垃圾分類實施不徹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能有效地提高我國的資源利用率。表1統(tǒng)計了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垃圾處理方式。
從表1可以看出,在垃圾處理工藝方面,對于大部分不可回收、有毒有害的垃圾,主要采取填埋、焚燒等方式,回收技術相對處于落后,不能有效減少環(huán)境污染;而對于水銀溫度計、藥品這類的廢棄物,我國的相關處理規(guī)定仍處于空白,這些廢棄物所含的化學物質對動植物的傷害大,往往難以被分解、凈化。因此,對于廢棄的藥品,建議設置專門的收集銷毀系統(tǒng);對于水銀溫度計,先回收再生一部分金屬,再固化處理并填埋[5]。更重要的是,應不斷提高垃圾處理各環(huán)節(jié)的技術,這樣才能不斷地向污染零排放靠近。
7 結語
在收回的調查問卷中,有一份問卷這樣寫道:“垃圾分類不只是學校的問題,如果學校分類好了,而在垃圾處理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對整個社會的幫助依舊不明顯?!边@也是在最后想強調的,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映射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高校學生的垃圾分類方法和行為不僅能為社會其他群體提供參考,更是為了社會未來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那么提高高校學生乃至社會整體的垃圾分類意識十分重要。
因此,從學校推及社會,一方面要加強對垃圾分類等環(huán)保行為的教育、宣傳,不僅僅是貼標語、打廣告,更要介紹完整的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如何分類、分類后的垃圾如何處理、相關條例的規(guī)定等,將其裝訂成冊發(fā)放到每個居民手中;另一方面,更要建立一個完整的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各個垃圾產(chǎn)生鏈和垃圾處理單位相互配合,從分類垃圾桶的設置到垃圾的分類運輸,再到不同垃圾處理站,并配合使用相關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將垃圾分類細節(jié)化、體系化、智能化。在企業(yè)方面,要加大對垃圾產(chǎn)生量大且不進行分類的企業(yè)或單位的懲罰力度,制定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chǎn)者延伸制度”,讓公民的垃圾分類習慣從被強制到自覺。在技術方面,不斷解決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技術難關,更好地實現(xiàn)資源高效利用的循環(huán)模式。
垃圾分類是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必行之策,做好垃圾分類,從大學生到社會群體,人人有責。
參考文獻:
[1]方釗.世界各國各地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政策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12(1):49~52+63.
[2]呂維霞,杜娟.日本垃圾分類管理經(jīng)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55(1);39~53.
[3]孟思奇.我國8城市試點垃圾分類14年效果不明顯[N].人民日報,2014-06-11.
[4]許開華,張宇平,趙小婷,等,回收哥020平臺開啟“互聯(lián)網(wǎng)十分類回收”新模式[J].再生資源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2015,8(10);25~28.
[5]錢曉榮,董銳,唐帆,等,油漆廢渣處理技術綜述[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5,41(2):.12~5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