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素質教育改革持續(xù)推進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活理論在幼兒教育領域備受重視,而且已經成為指導幼兒素質教育的綱領性理論。教育生活理論從教育、社會、生活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密切關系。本文將重點分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進一步分析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素質教育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幼兒素質教育過程中融合生活教育理論的實踐方法,旨在為提高幼兒素質教育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幼兒教育;素質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
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建立在美國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教育生活化、學校社會化基礎之上的。雖然這一思想系統(tǒng)對陶行知影響深遠,但是他并沒有照搬原有理論,而是針對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客觀取舍,實現(xiàn)了教育理念上的洋為中用。在幼兒素質教育的推進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著前瞻性與指導性,對幼兒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的有著積極的借鑒價值。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概述
(一)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觀點,指出生活對教育的影響尤其深遠,而教育反過來也會影響生活。在生活中能夠發(fā)掘教育元素,通過教育則能夠改變社會生活,兩者有著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效果。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能夠為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兩者呈現(xiàn)出持續(xù)漸近特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出世如開蒙,落棺當畢業(yè)”。
(二) 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先生注重社會的教育作用,社會即學校觀點的提出使教育掙脫了校園的局限性,融合更多社會的可用資源,進而使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社會即學校能夠豐富國家教育基礎,為全民教育的推廣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對于幼兒素質教育而言,社會即學校理論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三) 教學做合一
對于幼兒素質而言,“教學做合一”反映出教育本質,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以幼兒為主體,提高教學方法的適用性,促進幼兒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改變了以往幼兒教育中側重理論灌輸、忽視知識能力應用的弊端,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指明了方向。
二、 幼兒素質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應用途徑
(一) 教育與生活相融合,培養(yǎng)幼兒自主學習能力
生活和教育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幼兒教育中,則需要關注生活對教育的啟迪作用。結合生活教育理論,教師需要多方面引導幼兒接觸生活,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成為有源之水,為素質教育的開展源源不斷提供可用資源。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成長”的理論,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具有高度契合性。
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融合生活教育理論后,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更加具象,有利于建立起幼兒生活和學習的有機聯(lián)系。以幼兒環(huán)保教育為例,3-6歲的幼兒對環(huán)保概念的理解較為抽象,多數停留在不摘花、不踏草坪等淺表認識中,基于此,教師在設計教育主題時可以引入生活化內容,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組織幼兒爭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將一些不可回收垃圾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危害,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有利于將幼兒抽象的環(huán)保概念形象化,進而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環(huán)境保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將素質教育主體落實到具體活動中,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引導和啟發(fā)作用,使幼兒獲得更豐富學習和認知體驗。
(二) 通過生活化游戲,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
幼兒對游戲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幼兒教育綱要中明確提出將游戲作為拓展幼兒知識技能的基本途徑。陶行知先生也曾在教育生活理論中重點強調了“解放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的觀點,通過游戲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進而改變傳統(tǒng)教育過程中幼兒處于被動地位、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問題,轉變?yōu)橛變褐鲃訁⑴c教育活動,并通過親身參與或者更完善的學習經驗和學習體驗。
例如在“歡迎來做客”的建構游戲中,教師可以通過積木、雪花片、各類小教具的材料投放,引導幼兒搭建起一個“新家”,并且邀請其他小伙伴來做客。游戲可以分為“搭建”和“做客”兩個環(huán)節(jié),在搭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給幼兒更多自我發(fā)揮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對“新家”的理解等完成自主設計,在游戲過程中,可以幼兒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完成,教師要做課堂巡視,對幼兒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引導和點撥。在“新家”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對“新家”進行介紹,說一說自己的家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小伙伴來家里做客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經歷,這一過程能夠充分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三) 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幼兒生活能力
陶行知先生將束縛學習者思維和舊式教育比喻為“一只鳥籠”,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將學生“從鳥籠中解放出來”。隨著幼兒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幼兒的教育主體地位更加明確,以幼兒發(fā)展為核心,結合生活化元素,才能為幼兒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尤其是在幼兒生活能力、自我保護能力這些必要因素的培養(yǎng)中,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性更強。
例如在培養(yǎng)幼兒防火安全意識和火場自救能力的“消防小衛(wèi)士”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解相關防火、救火知識,同時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火災救援演習,使幼兒對火災成因、救火原理、消火栓的使用、滅火器的作用等有一定認識,掌握火場逃生自救的基本概念。這些內容是傳統(tǒng)教育中容易忽視的知識點,通過生活化元素的發(fā)掘,有利于充分調動幼兒的觀察、思考、實踐能力,實現(xiàn)素質教育成果的有效轉化。
三、 結語
美國學者艾里克森指出:“促進幼兒自主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務?!倍招兄壬岢龅纳罱逃碚?,為幼兒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思想,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只有融合生活元素,才能使幼兒素質有生氣、接地氣,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幼兒素質教育將獲得長足發(fā)展,而幼兒則能夠成為素質教育的真正受益者,為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段靜.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的啟示[J].蘭臺世界,2015(28).
[2] 魏波.民主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內核[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04).
[3] 趙燕青.陶行知科學教育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5).
作者簡介:
蔣雯英,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