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彩霞
神經(jīng)內(nèi)科患兒多數(shù)需采用高分子藥物或高滲性脫水劑進行治療,治療周期較長,且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在臨床靜脈注射治療過程中極易發(fā)生哭鬧,不配合等情況,進而影響臨床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1]。頸外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上的使用十分廣泛,尤其對于穿刺較難的患兒可以有效的保留靜脈通道,保證用藥順利[2]。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4例頸外靜脈留置針患兒進行研究,分析探討頸外靜脈留置針對該類患兒的臨床應用效果及護理體會,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具體內(nèi)容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14例頸外靜脈留置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需進行靜脈注射治療。其中男患兒72例,女患兒42例;患兒年齡為2~14歲,平均為(8.63±1.92)歲;治療周期為7~14 d,平均為(9.68±2.01)d。其中81例患兒為病毒性腦炎,15例患兒為癲癇,13例患兒為良性肌炎,5例患兒為腦囊蟲。
1.2.1 穿刺方法 由技術熟練的醫(yī)護人員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操作,采用第三代Y型安全留置針。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前由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具體情況,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恐懼感?;純哼M行頸外靜脈留置針時采用去枕后仰體位,在頸背下墊一個枕頭,頭轉向一側,并垂于治療臺的邊沿,將頸外靜脈露出,由護理人員協(xié)助固定患兒體位。進針角度為15°~20°。穿刺前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并壓迫頸外靜脈三角處,以阻斷血流,保證靜脈充盈,之后對準血管和皮膚進針,進展速度需緩慢,回血之后停止進針,左手將針芯退出少許,右手將外套管送入到血管內(nèi),一邊退出針芯一邊置入套管,置管深度適宜。回血良好后退出針芯,利用透明敷貼固定留置針,并固定留置針遠端,同時固定針柄,但需保證穿刺點暴露。
1.2.2 護理方法 (1)患兒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時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的發(fā)生。相關文獻指出,留置針時間、置管時無菌操作、患者機體狀況等情況與細菌感染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患者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過程中需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穿刺部位一旦出現(xiàn)滲液、滲血,敷貼卷邊等情況,需及時更換,并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嚴格控制好消毒待干時間,同時注意患兒體溫的變化,觀察是否存在激發(fā)感染等情況。(2)控制留置時間,目前臨床上對于靜脈留置針時間尚未有統(tǒng)一的標準。頸外靜脈由于離心臟較勁,血液回流較快,可以快速的降低液體的滲透壓,進而減少靜脈炎、外滲和堵管等情況的發(fā)生。另外,由于患者活動不受限制,因此頸外靜脈留置針時間相較于其他部位的留置時間較長。(3)護理人員需做好交接班,密切觀察,有效的預防藥液外滲情況。患兒在留置針期間需密切觀察透明敷貼和穿刺點皮膚顏色的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紅腫以及異常狀況,需及時拔管并及時采取對癥治療。(4)封管,為了防止留置針堵塞,每次輸液完畢之后需采用1:1 000肝素鈉鹽水進行封管。肝素可以抑制纖維蛋白和凝血酶形成,進而防止血管內(nèi)血栓的形成,保證輸液的暢通。在封管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本次研究的114例頸外靜脈留置針患兒留針成功率為98.25%(112/114),患兒留置針時間為1~7 d,平均為(4.26±1.02)d;本次研究過程中1例患兒出現(xiàn)感染情況,2例患兒發(fā)生過敏反應,皮膚出現(xiàn)紅疹等,進行對癥治療后過敏反應消失。
頸部留置針在小兒神經(jīng)內(nèi)科的使用率較高,由于神經(jīng)內(nèi)科患者常采用高滲性脫水劑以及高分子藥物進行治療,治療周期較長,且由于患兒疾病的特點需多次采用脫水劑進行治療,部分患者一天內(nèi)可使用6次脫水劑[3-4]。痙攣癥患兒采用激素類藥物治療的周期約為2~4周,且需要持續(xù)24 h靜脈輸注高營養(yǎng)品,該類物質對患兒血管的刺激性較大,極易引起藥物外滲等情況[5-6]。長期反復穿刺會對患兒帶來嚴重的痛苦,且會導致患兒產(chǎn)生強烈的恐懼感,進而影響治療依從性,影響臨床治療效果。由于頸外靜脈較為粗大,且筆直,穿刺較為容易,且保留時間較長,對小兒神經(jīng)內(nèi)科患兒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治療可以有效的解決穿刺困難的問題[7-8]。本次研究對我院小兒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114例患兒進行研究,所有患兒均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結果表明,114例患兒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后穿刺成功率為98.25%,且患兒留置針時間平均為(4.26±1.02)d。本次研究過程中為了有效的預防留置針感染情況的發(fā)生,在穿刺部位無過敏情況,且留置針通暢的情況下,每間隔3 d對患兒的穿刺部位進行局部消毒,并更換無菌敷貼,重新進行固定,進而有效的減少了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提高了患兒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小兒神經(jīng)內(nèi)科患兒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頸外靜脈留置針可以有效的提高臨床治療工作的效率,減少患兒的疼痛,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患兒穿刺困難的問題,且可以有效的保留穿刺通道,保證及時用藥。但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由于患兒的頸部較短,且皮下脂肪較厚,治療依從性較差,導致穿刺較為困難。因此,在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時需提前對患兒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宣教,消除患兒及家屬由于不了解產(chǎn)生的恐懼,以提高臨床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療效。
[1] 曹芳.1例小兒靜脈留置針致穿刺部位水泡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8):154-155.
[2] 陳艷蘭.小兒靜脈留置針輸液臨床護理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21):5026-5027.
[3] 耿穎娟,潘小愛,張炎冰.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26(5):120-122.
[4] 薛超.小兒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方法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4,12(26):2468-2469.
[5] 賈惠青.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6):75-76.
[6] 許仁艷,王秀梅.系統(tǒng)健康教育聯(lián)合微信平臺在門診小兒靜脈留置針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8):125-127.
[7] 王宗娟.靜脈留置針在小兒護理的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4,9(4):159-160.
[8] 譚文娟.淺談小兒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技巧及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