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卉
山東省濟南市婦幼保健院(250001)
肥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受到廣泛關注及大量研究,兒童肥胖與成人期肥胖的密切相關,近年來兒童肥胖以及超重現象的發(fā)生有明顯增高趨勢,特別在大都市,如北方的某些城市,已經突破20%的比例,嚴重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而兒童肥胖率持續(xù)上升的原因,與孕婦圍產期的體重控制欠佳,嬰幼兒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運動量少、遺傳等因素有直接關系。
多項研究證實,孕前的體質量指數(BMI)以及孕期體重增長直接影響妊娠結局以及新生兒體重,過高會導致新生兒窒息、難產及巨大兒發(fā)生率的增加。故科學合理的控制圍產期孕婦體重是預防新生兒超重及兒童肥胖的重要手段之一。
瘦素是最早認識到的對人類體重控制有重要作用的特定基因。目前確定的了幾種單基因肥胖綜合征,大部分存在于瘦素- 黑素皮質素調節(jié)通路中。已知的基因有瘦素、瘦素受體-阿片促黑素皮質素原(POMC)、激素原轉換酶1(PC1)、黑素皮質素受體3和4(MC3R和MC4R)、以及轉錄因子單意同源物(SIM1)。到目前為止,MC4R突變是最常見的單基因肥胖病因,占早期開始的嚴重兒童期肥胖的4%。隨著人類肥胖基因圖譜的繼續(xù)擴展,發(fā)現兒童肥胖更多是多基因導致。
甲狀腺激素、皮質醇等異常均可導致嬰幼兒早期肥胖,常見疾病有先天性甲低、庫欣式綜合征等。
肥胖是重要的醫(yī)學和公共健康問題。成年人的肥胖往往容易引起許多醫(yī)學并發(fā)癥。肥胖兒童具有成年肥胖的高風險,然而,若不采取適當的重視和治療,成年疾病就可能在青少年時出現。
在過去的10年中,兒童二型糖尿病(T2DM)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T2DM是以往幾乎完全在成年人發(fā)生的疾病。家族的肥胖因素以及母親孕期肥胖、妊娠期糖尿病都是兒童糖尿病發(fā)生的高危因素。
嬰幼兒早期肥胖可導致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的增加。
肥胖引起各種心臟結構變化和血液動力的改變。兒童肥胖傾向于內皮功能障礙、頸動脈內膜增厚,以及早期出現主動脈和冠狀動脈脂紋與纖維斑塊。兒童肥胖是兒科高血壓的首要病因。兒童肥胖是否象成年人那樣,增加心肌梗死、中風、某些惡性腫瘤的風險,目前尚未得到證實。
肥胖幼兒發(fā)生哮喘和其它呼吸問題的比例高于正常體重兒。
嬰幼兒早期的肥胖還可能導致兒童的骨骼畸形、皮膚損害等。
胎兒期要預防新生兒出生體重過重。如果孕婦體重增加過快,常會導致胎兒出生體重過重,使今后發(fā)生肥胖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要預防胎兒體重過重,孕婦首先要定期檢測體重增長是否符合正常妊娠的生理規(guī)律。正常孕婦前3個月增加1.5~3kg,以后每周增加400g,至足月時體重比未妊娠時增加12.5kg。其次,孕婦要根據體重增加情況調整熱量攝入量;另外,孕婦還要保證適當的活動量,如散步、輕體力活動等。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研究表明,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在多年后發(fā)生肥胖的風險顯著低于人工喂養(yǎng)兒,而且母乳喂養(yǎng)的時間越長,嬰兒以后發(fā)生肥胖的概率越低。其原因可能是,母乳喂養(yǎng)兒可以更好地控制每餐的攝入量和間隔時間,避免過多熱量的攝入。而人工喂養(yǎng)常有過度喂養(yǎng)的情況存在,造成孩子攝入過多,引起肥胖。
重視兒童保健,規(guī)范查體,早期篩查肥胖及超重的嬰幼兒,給予早期的干預指導與管理。
兒童尚在生長發(fā)育期,所以治療目標設置和治療必須是個體化的。首要目的是恢復能量攝入和消耗的平衡;在攝入顯然過多的情況下,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同時必須限定熱量攝入。
少兒肥胖可分為乳兒肥胖、幼兒肥胖、學童肥胖、青春期肥胖。從最容易發(fā)胖的年齡來說,有兩個時期:一是脂肪組織發(fā)育最旺盛的乳兒期,一是青春前期。乳兒期是以脂肪細胞數增殖為主并伴有肥大;青春期與之相反,脂肪細胞以肥大為主伴有增殖。從乳兒期肥胖伴有脂肪細胞增殖這一點來說,可以知道其多少與后來的肥胖有關。當然,也有自然減輕的事例。所以,乳兒期的肥胖也可看作良性肥胖。約有70%~80%的學童期肥胖、青春前期肥胖會發(fā)展為成年肥胖。因此,兒童減肥應從幼兒期開始。常用的兒童肥胖的干預方法有運動療法,健康處方飲食療法,心理治療等,重要的一點是應提供正確的喂養(yǎng)及飲食環(huán)境。另外,需對引起肥胖的綜合征以及內分泌疾病,對原發(fā)病進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