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成,孫洪波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從地球到太陽,也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你眼前,你卻低頭盯著手機”。這段子般的調侃,折射出手機對人們日常生活、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也透露出人們的幾分無奈。正是人們對手機的過分依賴,由此也產生相應的“副作用”?!暗皖^族”現象也蔓延到高校課堂,這既影響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又對傳統(tǒng)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代下,大學生為何依賴手機,高校課堂對手機控制與約束的必要性及意義,高校該如何采取相應的措施等問題,都值得去深入探索。
手機剛剛問世時,價格不菲、體積笨重、攜帶不便,且僅僅限于通話功能。如今手機脫胎換骨,變得小巧易帶、價格便宜,且功能龐大。除了通話,還能發(fā)信息、聽歌、看電影、照相、上網等。正是手機擁有如此齊全的功能,人們不會不“迷戀”它,只要感到無聊,就會把手機捧在手中。這漸漸地成為人們的習慣,手機便成為人們的“掌上明珠”。在公交車站、地鐵、公園等公共場所,都會看到形形色色的“低頭族”,兩眼盯著手機,仿佛周遭的一切跟其無關?!暗皖^族”之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這種現象已經形成群體效應,身在高校校園的大學生也擺脫不了此影響?,F在的大學生幾乎人手都有一部手機,當他們在課堂上感覺無聊時,便不自覺地掏出手機,沉迷其中。
盡管當前大力倡導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的陰影還是揮之不去。在小學、中學是如此,高校仍然不例外。高校老師同樣會犯“一言堂”“趕鴨子上架”的毛病,而忽略了與大學生的課堂互動。師生互動是維持課堂教學持續(xù)性、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失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缺少交流互動的課堂,很難想象是氣氛活躍的課堂。除了缺少交流互動,高校老師還存在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知識點“不接地氣”的弊病。大學生一頭霧水,接受的是懵懵懂懂、玄之又玄的空洞理論??上攵?,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何談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課堂滿足不了大學生的視聽興趣,勢必會導致他們在課堂上尋找自己的興趣,手機便變成為他們興趣的轉移點。
相對于中小學,大學學業(yè)壓力小一些,老師、學校方面對其約束、管教也相對松懈。在如此輕松氛圍下,一些大學生疏于對自己的約束與自控,課堂上隨心所欲地玩手機成為他們消磨課堂時間的選擇?,F階段,這種現象在國內每所大學屢見不鮮,尤其是民辦高?;蚱渌殬I(yè)院校。與公辦或重點高校相比,民辦或職業(yè)院校學生入學成績低一些,他們的自控力差一些。當他們進入大學之后,之前的行為習慣在高校繼續(xù)延續(xù)。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也會促使他們依戀手機。特別是如今網絡上的資訊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當大學生在課堂上感到無聊時,便掏出手機不斷刷網頁來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
所謂手機掛袋,即在每間教室后墻上懸掛安放手機的布袋子。布袋子中設置按照學號的順序做成能容納手機大小的小方框,小方框的數量根據該課室能接納的學生人數而定。每個掛袋上都特意多出兩個小方框,上面寫著“教師”。這表明,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除非任課老師提出該課程需要用到手機,學校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在信息化、網絡化迅猛發(fā)展的時代,促使不少大學生利用手機進行碎片化學習。碎片化學習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不可非議,但終究不能代替系統(tǒng)化學習,畢竟碎片化學習往往只會收獲碎片化的思想。廣州工商學院要求師生在課堂上把手機放進掛袋,目的是讓老師專心上課、學生認真聽講,遏制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讓他們回歸書本、回歸課堂、回歸系統(tǒng)的學習當中。當大學生不再迷戀于手機,他們逐漸步入系統(tǒng)化的學習當中,促進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課堂本來就是神圣的,更何況是大學課堂,更應該保持、維護它的純潔性與神圣性,不容許任何人以無端理由破壞。而當前一些大學生或是肆無忌憚、或是偷偷摸摸地在課堂上玩手機,這其實是對教師的不尊重,對課堂秩序的破壞,對知識的褻瀆。廣州工商學院實施手機掛袋措施,是對大學生遵守課堂秩序的溫馨提醒,喚起大學生對知識的熱愛與探索激情,是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
校風可以通過學風、教風來體現,而課堂氛圍是學風、教風的融合。廣州工商學院實行手機掛袋,讓教師專心致志地上課,學生心無旁騖地聽課,即師者傳道、聽者學道,實現教學相長。當教風、學風都風清氣正,自然而然形成良好校風。一所大學一旦擁有良好校風,能對大學生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學生、老師共同塑造良好校風,校風又影響學生、老師,雙方是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得益彰。良好校風的形成,辦學質量便水漲船高。
“萬事開頭難”,對于一種新措施、新規(guī)定,大部分人是不習慣的,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磨合。如今手機與人形影不離,似乎成為人們的“手中寶”。我院也考慮到實行手機掛袋的困難之處,但只要是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都應當大力倡導。我院學生處聯(lián)合教務處,要求輔導員、任課老師,都教育學生養(yǎng)成上課不玩手機的習慣。經過主題班會、校園廣播、宣傳欄、任課老師以上率先把手機放進袋子等綜合施策、多管齊下的方式教導,學生漸漸養(yǎng)成上課不玩手機的習慣,課堂手機掛袋終顯其作用,而不是形同虛設。
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實行手機掛袋,并不是禁止課堂上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使用手機。根據實行細則,允許班長、學習委員保留手機,以備緊急聯(lián)系、拍照課件等之用。若任課老師提出該課程需要用到手機,我院一樣給予支持。一言以蔽之,避手機之短處,揚手機之長處來服務廣大師生。廣州工商學院剛剛興起手機掛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覺得不習慣,甚至存在小部分學生是排斥、拒絕的。但經過學校一段時間的宣講、教育,學生能夠接納,之前態(tài)度強硬的學生也無怨言。
當手機放進掛袋后,學生少了干擾源,也就少一分“牽掛”,從而將全部精力、心思投入課堂學習當中。學生上課的“精氣神”都在,上課老師也會受感染,上課的激情、干勁倍增。上課老師這時會改變原來的教學方式,不再是“一言堂”“趕鴨子上架”,而是采用交互式教學方式,注重老師與學生的課堂交流、互動,力爭擺脫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導自演、自娛自樂的尷尬局面。廣州工商學院以手機掛袋的途徑促進師生課堂交流互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持續(xù)性與有效性。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或作惡,不非得大張旗鼓,一些小舉動足以窺見是善舉還是惡行。廣州工商學院采取手機掛袋的策略,先是通過手機掛袋意義的宣講,讓大學生在思想上接受。通過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讓其樹立課堂不玩手機的觀念,由此觀念,進而化為實際的行動。課堂上不玩手機這一細小的舉動,久而久之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控力、意志力。畢業(yè)的大學生將這一好習慣表現在企業(yè)、公司等機構單位,紛紛贏得單位負責人的贊賞。
自廣州工商學院實行手機掛袋以來,老師上課少了一份無奈,多了一份投入;學生聽課少了一份游離,多了一份專注;師生之間少了一份尷尬,多了一份默契;課堂氣氛少了一份沉默,多了一份互動。老師上課激情高了,學生逃課率低了;學風氛圍濃了,學生掛科率降了。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狀況看來,廣州工商學院實行手機掛袋的舉措是正確的。不少學生通過微信、QQ、微博等網絡途徑分享、傳播手機掛袋的實施,引起其他院校的極大關注,并且積極效仿。例如,廣東工業(yè)大學華立學院等院校就參照廣州工商學院,在全校的所有課室開始安裝手機掛袋。只要是好的舉措,都值得去嘗試,相信還有更多院校加入手機掛袋的隊伍當中。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我們步入新時代。新時代需要呈現新氣象,迫切需要新思維、新作為。針對大學生沉迷手機的現實,廣州工商學院先人一步地提出手機掛袋的舉措,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
我院實施課堂手機掛袋舉措,從表面上看,只是要求大學生上課時把手機放進袋子,但實質是教育大學生養(yǎng)成“自律”“惜時”的良好品行。這詮釋了十九大報告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之要求,于生、于師、于學校,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