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陸家高級中學 李菁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第十條對名著閱讀提出了具體要求:“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
江蘇省自2008年起將名著閱讀納入了高考文科類考生附加考試的范圍中,這就使名著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堂堂正正地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江蘇省語文高考名著篇目雖有過幾次微調,但歷年來卻始終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的形式進行考查,保持不變。
總體而言,選擇題更偏向于識記,主要考查學生有沒有看過書,主要情節(jié)看得是否細致,不能停留于大概是怎樣,而應該注意記憶的準確性。而簡答題則更偏向于理解分析,甚至鑒賞探討,難度更高。
整理歷年高考試題,筆者總結命題特點有如下變化。
①考查更深入
在名著閱讀納入高考附加的起始幾年,命題大多較為保守,主要考查基本的人物與相關情節(jié)的識記效果,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只靠記憶力的題目,無法真正拉開不同層次的差距,考查也日趨深入,更多出現分析鑒賞類內容。
例如,同樣是《紅樓夢》的簡答題,2011年考查判詞說的是哪個人物,以及判詞中提到的“優(yōu)伶”和“公子”分別是誰。只要對《紅樓夢》前五回內容有所了解此題不難解決,且不需要進行任何理解分析類的語言表達,相當于填空。而2015年提問情節(jié)中提到的“女篾片”是哪個人物,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回情節(jié),歸納其性格特征。這就將識記考查與理解分析考查結合在了一道題中,能力層次提高了一級。
②問法更精細
名著閱讀的考查一方面在內容上日趨深入,另一方面在題目問法上也是逐漸完善。命題者不再“拋直線球”,而是“繞個彎子”,需要學生審題時多留個心眼。
例如,同樣考查人物形象,2009年直來直去地問道“《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老葛朗臺是個什么樣的人?”而2010年考查《老人與?!窌r,卻是要求結合人物形象,說說對“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句話的理解。表面上看,這是一道句意理解題,但實際上,重點還是人物形象的把握。
③內容更學術
名著閱讀在考查學生的鑒賞能力時,已不僅僅單純設置一些“大眾化”或“程式化”問題,而是引入了一些學術爭鳴。
如在2014年的附加卷選擇題中,B選項的表述為“茅盾《子夜》主要描寫光怪陸離、大開大闔的都市生活場景,僅第四章寫到雙橋鎮(zhèn)的農民暴動,所以此章游離了整部小說。”該選項表述正確,給考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擾。對名家名作的整體構思提出了懷疑,指出了不足,這在高考題中是非常罕見的,十分具有批判精神。但是早在1998年《語文學刊》中就有文章針對《子夜》的結構問題進行過探討:“第四章暫時拋開了矛盾發(fā)展的主線,寫雙橋鎮(zhèn)農民騷動。雖然農民騷動這條線索沒有得到繼續(xù)發(fā)展,對整部作品說來,使人略有游離之感,但它真實地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面貌,顯示了吳蓀甫與農村封建經濟的密切關系和他對農民騷動勢不兩立的態(tài)度,仍然是《子夜》這部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笨梢?,學者對《子夜》第四章在全書中的作用并未達成統(tǒng)一的觀點。
④答案更開放
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學術問題,可能不適合作為選擇題判斷正誤,太過絕對化,但是卻可以作為簡答題,讓學生進行探究。
2014年的第二道簡答題就做了這樣全新的嘗試:“《紅樓夢》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館聯(lián)詩一回,黛玉的名句,一為‘冷月葬花魂’,一為‘冷月葬詩魂’。 請從小說情節(jié)和主題兩個方面,分別說明‘葬花魂’與‘葬詩魂’的依據。”這道題涉及“紅學”研究者津津樂道的“女性精神”和“詩性精神”,對于高中生而言,可能還很陌生,但對于黛玉“葬花”或“吟詩”的情節(jié),學生還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此題不能說是完全曲高和寡,至少學生還是有話可說的。
許多語文教師非常重視重要人物的分析,常常將一個重點情節(jié)提取出來,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這樣,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一個個點,散落在四處。然而,一部名著的各個章節(jié)不是分裂開來的,我們不能一味進行分化,也要嘗試銜接,將一個個點串聯(lián)起來,最后織成一張大網,將每個要點涵蓋其中。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網絡,前后聯(lián)系,縱觀全局。
如果閱讀指導就只是看書、做題、背誦知識點,那么教學就將陷入一潭死水,也就完全違背了大語文教育思想。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我們可以將朗誦、辯論、書法、寫作等形式融入名著閱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
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就在于其藝術內涵和教育價值歷久彌新。因此,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些作品,不能一味局限在前人的解讀中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我們可以嘗試在鑒賞名著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實證精神。多開展一些研究性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探究,并進行成果交流。
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合理的指導,以及閱讀方法的培養(yǎng)還是十分必要的。語文教師不是“梗概導讀”的搬運工,在名著指導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真正引領學生走入名著的殿堂,學會鑒賞,學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