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睿 (遼寧省丹東市民族歌舞劇院 118000)
首先,作為練習通俗唱法的表演者,其必須要做到對發(fā)聲應用特點的知悉和倆句,進而在此基礎之上,做到對自己所習慣的發(fā)聲習慣的針對性改變,從而使自身的嗓音使用方式同通俗唱法的發(fā)聲要求彼此吻合,這是對每一個從事通俗唱法的表演者所必須做到的首要準則。
其次,對于發(fā)聲而言,其有著內在的共通性原理,因此,練習通俗唱法的表演者,必須從中覓得自身獨特的通俗歌曲演繹技法,以此形成極具個人特質的演唱形式。換句話說,當通俗唱法表演者要對一首通俗歌曲進行演繹之前,其必須注重對自身共鳴、發(fā)聲等部位的系統(tǒng)性聯(lián)系,同時,其還要著力避免對于其他演繹同一首通俗歌曲表演者的發(fā)聲技巧的單一模仿和照搬,而是要結合自身對該首通俗歌曲的理解和領悟,在此基礎之上形成個人的演唱風格。
其三,通俗唱法,無論其科學與否,作為一種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為最廣大的業(yè)余聲樂愛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獨特的演唱個性,亦在各類大賽及專業(yè)聲樂領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認,這種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聲樂界應予以關注。
1.通俗唱法演唱者第一要務是應當使臺下的每一名聽眾能夠從其發(fā)聲中領悟到獨特的“質感”。基于實現(xiàn)這一目的,通俗歌曲演唱者要保證自己在對一首通俗歌曲進行演繹之前,使自己的聲音能夠盡可能地靠前。同時,還應當保持此種靠前為集中狀態(tài)。這種集中將確保演繹質量的提升。
2.通俗歌曲演唱者在對自身的音量控制時,應當牢牢地把握住一個要點,即:音量的高低與否并非是通過音量的放大以及音量的縮小來實現(xiàn),而是要借助其對聚音點的亮與暗之間的有效控制來加以把握的,之所以有著此種要求,原因在于,通俗歌曲演唱者唯有秉承這樣的方式,方才可以使自己在音量的高低起伏變化過程之中,使自身的音質達到一種聚而不散的狀態(tài)。
3.考慮到音質源自通俗歌曲演唱者的聲帶振動所產(chǎn)生的張力與 阻力,所以對于通俗歌曲演唱者而言,其在發(fā)聲的過程之中,必須時刻確保自身的發(fā)聲“焦點”能夠集中在聲帶之上。在西洋音樂領域有著這樣的一種說法:“讓聲帶歌唱”。正如帕伐洛蒂所指出的那樣,任何聲音的產(chǎn)生,均是始自于聲帶,并且還要使聲帶能夠產(chǎn)生足夠的振動進而帶動發(fā)聲。
4.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通俗歌曲的演唱者應當確保自身的發(fā)聲聲應當緊靠于聲帶之上。假若將聲音的起點視為人的嘴巴,則其聲音將難以靠于聲帶之上。之所以這樣的原因在于,其聲帶張力和阻力未能到位,因而其所進行的發(fā)聲或者是中氣不足,給人以孱弱之感,或者是其聲音較為飄散。在日本流行音樂界,很多歌手,尤其是年輕的女歌手便刻意追求這種演唱效果,以便使自己的音色聽起來“清純可人”。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
1.上胸式呼吸。此種呼吸方式通常在通俗歌曲的初學者身上較為常見,其特點為演唱者的吸氣量相對較少且不夠深入,只能到達肺的上部,因此容易導致喉頸部肌肉出現(xiàn)緊張感,音色欠缺彈性且較為干澀。
2.腹式呼吸。持此種呼吸方式的演唱者的吸氣量較上一種較多,不過其亦存在著氣息不順的問題,因而易于導致演唱者的聲色過于沉悶,聽起來給人以滯悶之感。
3.胸腹式呼吸。持此種呼吸方式的演唱者采取胸腔、橫膈膜和兩肋等部位一起調吸的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實現(xiàn)對呼吸的高效調節(jié),確保演唱者在演繹歌曲過程之中氣息的均勻分配,因而是當前廣受認可主流的調吸方式。
不管是演繹民族歌曲,還是美聲歌曲或者是通俗歌曲,演唱者均應當對共鳴問題加以注意。對于通俗歌曲演唱者而言,其在進行高音發(fā)聲時,要借助頭部產(chǎn)生共鳴;在進行中音發(fā)聲時,要借助口腔產(chǎn)生共鳴;在進行低音發(fā)聲時,要借助胸腔產(chǎn)生共鳴。當然,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其實,大多數(shù)人,在唱歌的時候,是采用整體共鳴的方式,即胸、口、頭三個共鳴器官聯(lián)合作用。至于怎么練?打一個比方,先得體會這些共鳴器官是如何共鳴的,平靜狀態(tài)下,打個哈欠,就能體會到。此時,下腭自然下垂,聲波的反射點從硬腭下移齒背,使聲波在喉頭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并繼續(xù)繼續(xù)傳送到胸腔會引起共鳴。
絕大多數(shù)通俗歌曲的初學者在最初習慣于單純地模仿,然而因未能結合科學的發(fā)聲規(guī)律,故而其極易發(fā)生劍走偏鋒的情況,有鑒于此,筆者認為,要唱好通俗歌曲首先要做到這么幾點:一是在唱勁歌時要掌握聲帶局部振動技巧,唱抒情歌時要掌握聲帶邊緣振動技巧,使人聲的真假聲變換技巧控制得隨心所致,所以一定要具有發(fā)“混聲”的技能;二是要學會氣息控制,一定要有一股流動的氣息始終拖住你的聲音,這種氣息是感情表達和一切技巧的結合,不要急于追求聲音唱出,要感覺好象在吞下去,下巴一定要松掉;三是考慮到通俗唱法通常要求演唱者對于其中內在情感的把握,故而演唱者必須做到聲請并茂,也就是說,演唱者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情感的表達而忽視了對演唱技巧的應用,也不得過于注重對演唱技巧的拿捏,而遺忘了情感的代入,這是每一個通俗歌曲演唱者必須加以注意的問題;四是注意發(fā)音要更加自然真實,給人一種親切感,咬字和吐字清晰,有利于情感表達,有利于演唱更加完美,從而增加藝術的感染力。
[1]宋佳.淺析通俗歌曲特點及演唱技巧.《通俗歌曲》,2015(1).
[2]吳嘉麗.試論通俗歌曲演唱對民歌技巧的借鑒.《通俗歌曲》,2015(9).
[3]佟琳.談通俗歌曲演唱的技巧及舞臺表現(xiàn)力.《音樂生活》,2010(8):63-64.
[4]李艷梅.通俗歌曲演唱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吳嘉麗.試論通俗歌曲演唱對民歌技巧的借鑒.《通俗歌曲》,2015(9).
[6]王南竹.提高通俗歌曲演唱技能之探討.《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25(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