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江蘇師范大學(泉山校區(qū)), 江蘇 徐州 221100]
《永樂大典》是于明朝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1403—1424)編纂而成,是由姚廣孝以及內(nèi)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代歷史上收錄范圍最廣泛、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百科全書式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共22937卷,約3.7億字。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學、藝術、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收錄了許多奇書異書,文獻保存價值斐然。編成時僅有正本、抄本、副本三套,但現(xiàn)在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于長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于戰(zhàn)火,今僅存四百多冊且散落于世界二十多個國家。
清代初年,隨著考據(jù)、輯佚風氣的逐漸盛行,《永樂大典》保存了豐富的典籍,它的文獻價值逐漸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队罉反蟮洹返妮嬝阋隽司幾搿端膸烊珪返暮拼蠊こ?,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盛世修文,歷來是傳統(tǒng)?!皳衿浯紓湔吒惰髁鱾?,余亦錄存匯輯,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統(tǒng)按經(jīng)史子集編定目錄,命為《四庫全書》,俾古今圖籍薈萃無遺,永昭藝林盛軌?!倍摇队罉反蟮洹肥恰端膸烊珪返妆镜闹匾獊碓?。四庫館臣對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佚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被認為是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被認為是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因此,在編纂的同時也是在進行再創(chuàng)作。《永樂大典》殘卷之二千五百三十八《清江具廷臣集》有《聽雪齋志》:
九物之聲通乎耳,而天聲之可聽者,莫過于雷電之激薄,風雨之回合,使人通夕不寐。雪也者,微而不可聽者也。于其不可聽者而聽之,比其善聽者乎?故當一氣凝而為雪,聊翩飛灑,徘徊委積,固不解以為聲?;蛑锒新?,簌簌然如飼春蠶以為有而莫可尋,以為無而若可察,茍非心極其清耳。從而清者,惡能聽其聲于無聲也哉!是時也,天晦無月,夜坐一榻上,類凍蠅之待日。及其既旦,則連林俱縞,大地盡白,不啻海濤涌而云氣合,坎者既夷,突者既卑,萬象畢入鴻蒙中而反太素之天。漁人樵子弗辯往來,莫不動色相顧以為異。而君子聽之,欣然以為大快于己。雖張鈞天廣樂于洞庭之野,奏賓云于幔亭之峰,又何以逾其樂耶?夫眾人非不可聽也。富貴者,聾于五聲而不及聽;窮約者,雖聽而不知其為樂,惟君子會其聲之潛于空寂者,亦猶大羹玄酒得其味于無味歟?得其味于無味為善嗜,得其聲于無聲為善聽,君子所以異于眾人也。錢唐戴良佐,由吳門徒家殳山之西,謝客讀書。適大雪夜降,殆有得于傾耳之時,遂以聽雪名其室,而求予為之記。因書其說,他日雪夜操舟相過,尚能為君賦白雪之歌,以狀聲之妙,已是為志?!额}聽雪齊詩》:霆轟急雨瀉,石斗沖波蕩。百族巧鳴春,絡緯催秋紡。詎知空山夜,聽雪乃真賞。病骨僵如蠅,殘燈掩虛幌。積玉呈幻質(zhì),潛韶泄微響。一氣變鴻蒙,五音歸惚恍。神清已無夢,理悟?qū)幱邢?。苦寒不可禁,更被王恭氅?/p>
《聽雪齋志》為明貝瓊撰。瓊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崇德人。元末領鄉(xiāng)薦,遭亂退居殳山。明初征修《元史》,除國子監(jiān)助教,事跡附見《明史·宋訥傳》。考程慶《珫聲文會選》以貝闕、貝瓊為二人。《兩浙名賢錄》載瓊集二十卷,明萬歷中所刻乃止三卷。此本凡詩集十卷,文集分《海昌集》一卷、《云間集》七卷、《兩峰集》三卷、《金陵集》十卷、《中都稿》九卷、《歸田稿》一卷,僅有抄本流傳??滴醵『?,桐鄉(xiāng)金檀購得之,始為刊版。瓊學詩于楊維楨,然其論文,稱立言不在嶄絕刻峭,而平衍為可觀;不在荒唐險怪,而豐腴為可樂。蓋雖出于維楨之門,而學其所長,不學其所短,宗旨頗不相襲。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其詩“爽豁類汪廣洋,整麗似劉基,圓秀勝林鴻,清空近袁凱,風華亞高啟,朗凈過張羽,繁縟愈孫蕡,足以領袖一時”。鄉(xiāng)曲之言,未免過實。然其詩溫厚之中自然高秀,雖不能兼有諸人之勝,而馳驟于諸人之間,實固無所多讓。其文亦沖融和雅,有一唱三嘆之音。史稱宋濂為司業(yè),建議立四學,并祀舜、禹、湯、文為先圣。瓊作《釋奠解》駁之,識者多是瓊議。則其考證古禮,尤有依據(jù),不但詞采之工矣。
從內(nèi)容上看,作者想要表達“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之意?!岸┯行味鵁o聲,于草木之相遭,則其為聲又希以微,澹以幽,非若金石絲竹之鳴于樂者,鏗鏘動湯,足以釋發(fā)志意也。故,雪之有聲于所遭也?!背H巳缌鬟B俗世繁華之人、被衣食亂心之人、戾氣深重之人皆無“聽雪”之情志?!奥犙敝奥牎币膊粏螁卧谟诼犛X上的感受,而是體味“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妙趣,也是君子異于眾人之處。常人或囿于困頓,或貪戀年華、美色;但是君子之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雖也不必超然物外,但也至少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心境。作者以此喻聽雪之靜趣,也以此明聽雪齋主人之志趣?!抖Y記·聘禮》:“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边@里說君子溫潤如玉,以比君子那種無偏執(zhí)激狂、不露鋒芒、不事張揚的成熟圓潤。雪與玉雖然質(zhì)地有千差萬別,但是在品性上卻有相通之處,皆凜于內(nèi)而非形于外,晶瑩剔透、光澤柔和,使人倍感親切,也是作者想要贊美的擁有內(nèi)在的氣質(zhì)風度與修養(yǎng)內(nèi)涵的君子之道。
《聽雪齋志》在《永樂大典》殘卷和《四庫全書》中均有收錄,以下將二者較為明顯的相異之處進行比較:1.《永樂大典》中有“九物之聲通乎耳”句,《四庫全書》中無;2.《永樂大典》中為“比其善聽者乎?”,《四庫全書》中為“此其善聽者乎?”;3.《永樂大典》中為“突者既卑”,《四庫全書》中為“卑者既突”;4.《永樂大典》中為“漁人樵子弗辯往來”,《四庫全書》中為“漁人樵子弗辨往來之蹊”;5.《永樂大典》中為“欣然以為大快于己”,《四庫全書》中為“欣然以為大快于心”;6.《永樂大典》中有《題聽雪齊詩》,《四庫全書》中無??梢?,二者在整體內(nèi)容上并無改變,僅在細節(jié)上有差異,不影響全文旨意。最大的差別在于《四庫全書》缺失了《題聽雪齊詩》整首詩的內(nèi)容。
《四庫全書》的底本來源除了《永樂大典》以外,還包括政府藏書;清初至乾隆時奉旨編纂的書,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進征集圖書、藏書家私人進獻的書。《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清江詩集》中存有《題映雪齋》,并無收錄《題聽雪齊詩》。李鳴校點的《貝瓊集》中有《題聽雪齋 擬孟郊一首》,內(nèi)容和《永樂大典》殘卷的《題聽雪齊詩》內(nèi)容一致。由此可見,《四庫全書》對于《永樂大典》的纂修是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
《永樂大典》的遺佚,使得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就此遺失,但是根據(jù)現(xiàn)存殘卷與《四庫全書》中所收錄的相對比還是可以從中發(fā)掘出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學者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