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英
【摘要】 目的: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內鏡下行腸息肉摘除術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2-11月在筆者所在科治療的166例腸息肉患者中,按照入院床位的奇偶數分成對照組81例,觀察組8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模式實施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對兩組患者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率、滿意度及護士的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率、滿意度及護士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在腸息肉摘除術的應用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yī)療費用,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和滿意度,提升護士自身的滿意度,增進了護患關系,使患者得到最佳的醫(yī)療護理服務。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 腸息肉; 成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5.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5-0095-02
腸息肉是消化道的一種常見病,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在人們日常的體檢中偶然發(fā)現,但腸息肉長期不摘除有惡變的可能[1]。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腸息肉的及時摘除是人們迫切需求的,而在內鏡下行腸息肉摘除術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它是一種創(chuàng)傷小、療效顯著、并發(fā)癥少的微創(chuàng)手術[2]。臨床護理路徑是我國護理學者借鑒美國護理管理模式應用臨床路徑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做法。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疾病或手術而制定的一種治療護理模式,它是一種高品質、高效率、低費用的管理路徑[3]。在此基礎上筆者所在科對腸息肉患者實施了臨床護理路徑,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成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搜集2016年2-11月在筆者所在科治療166例腸息肉患者,按照床位的奇偶數分成對照組81例和觀察組85例,其中對照組男60例,年齡32~77歲;女21例,年齡30~69歲。觀察組男68例,年齡25~80歲;女17例,年齡35~75歲。以上選中的病例不包括多發(fā)息肉在5枚以上的,或息肉直徑≥2 cm,或廣基息肉,或相蒂息肉(蒂直徑≥1 cm),或側向生長型息肉。對照組、觀察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給予傳統(tǒng)的健康宣教,術前準備及術后遵照醫(yī)囑處理,病情觀察,飲食指導。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按照路徑表制定的時間進行護理。
1.2.2.1 入院第1天(術前1天) (1)由責任護士進行入院宣教,護士先進行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再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住院須知、規(guī)章制度、科主任、護士長、主管的醫(yī)生,使患者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2)評估患者: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監(jiān)測生命體征,做好護理記錄,講解腸息肉摘除術的相關知識、手術方法及配合要點,并做好心理護理,讓患者從情感上感到安全、可信賴,從而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以良好的情緒接受治療。(3)術前準備:靜脈采血,做好生化全套、血常規(guī)、凝血小全套等常規(guī)檢查、心電圖檢查,給予易消化少渣飲食指導,講解腸道準備的注意事項,于晚上把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內含A、B、C、各1小包)三盒其中一盒的C包(1包)用300 ml的開水沖泡完全溶解,于睡前服用,剩下的于手術當日配置,并與內鏡室做好預約安排明日手術。
1.2.2.2 入院第2天(手術當天) (1)術晨腸道準備:于手術當日早上06:00點服米湯1000 ml左右;于07:00點服配制好的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3盒。配制方法:取余下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3盒,將盒內各包藥粉一并倒入杯中,加溫開水至2500~3000 ml,攪拌使其完全溶解,即可服用。服用方法及用量:首次服用500 ml左右,以后每隔30分鐘服用1次,每次250 ml,直至服完,以上均在12:00點之前服完,藥物服完后并排出水樣清便才可以,在服用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脹及排便情況。12:00點之后及手術前之間禁食,消化內鏡治療前去除貼身金屬飾物(項鏈、耳環(huán)、戒指、手表等)。(2)術后護理:患者術后麻醉清醒后返回病房應臥床休息,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是否有腹痛、腹脹及大便的顏色、性狀、次數等情況,并給予飲食指導,術后禁食,2 h后才可以飲用適量清飲料(如溫開水、淡鹽水、果汁等,奶制品不得飲用),如無不適,4 h后飲食可以從少量清淡流質開始,逐漸增量,以不出現腹痛、腹脹、惡心或嘔吐為原則,并常規(guī)給予止血補液等處理,必要時給予抗感染治療。
1.2.2.3 入院第3天(術后第1天) 繼續(xù)止血,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指導進無渣的半流質飲食,指導下床活動,避免劇烈運動。但較大的息肉、無蒂息肉或者范圍較大者,必須繼續(xù)臥床休息,3 d內禁洗熱水澡。
1.2.2.4 入院第4天(術后第2天) 腸息肉術后無不適,可以出院并給予出院指導:(1)術后1周內給予少渣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吃含纖維素多的食物,盡量不吃蔬菜、水果等,可以飲果汁。(2)兩周內避免過度體力勞動,控制飲食,防止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因素,使焦痂過早脫落而出血。(3)術后3周內禁止高空作業(yè)及搭乘飛機。(4)術后1個月內避免劇烈的腹部活動,如騎自行車、跳舞等。(5)術后觀察排便情況,如有排血便,及時就診。(6)評估患者對腸息肉摘除術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掌握不全面的再次進行健康宣教直到掌握為止。(7)強調術后定期復查的重要性,常規(guī)1年后復查1次,而多發(fā)息肉要6個月復查1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醫(yī)療費用、對健康教育知曉率、滿意度及護士的滿意度,出院當天用自制測評表進行測評。endprint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對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士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相比較,護理觀察組的護士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意義
在當今全民醫(yī)保的社會,引進優(yōu)質、高效、低成本的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為患者服務,是醫(yī)學發(fā)展的需要和必經之路[4]。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規(guī)范了治療護理的時限性、科學性和程序性,使護理人員能依據每日標準護理患者,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都能受到最優(yōu)質的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治療和護理,從而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了醫(yī)療成本,提高醫(y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護理服務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6-7]。
3.2 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和滿意度
臨床護理路徑使護士有計劃、有步驟的遵從路徑制訂的標準程序進行工作,使護理從被動護理變?yōu)橹鲃幼o理,護士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進行指導,告知患者治療、護理康復計劃,使患者主動參與護理全過程,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及家屬對住院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提高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知曉率,臨床路徑保證了患者護理的連續(xù)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時通過對患者進行規(guī)范化和具體化健康教育,加強了患者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建立信任關系,增進護患之間的感情,減少醫(yī)療糾紛,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8-10]。
3.3 提高護理人員滿意度
現代護理觀念是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這就要求護士不僅要有較全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術能力,還要有良好語言溝通技巧,而在護理工作中,不同護士??浦R掌握、語言表達、溝通技巧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隨意性大,實施護理臨床路徑使護士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有計劃性、有預見性地進行治療和護理患者,減少護士工作的盲目性,特別對低年資護士指導性強,促進她們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同時為開展層級護士培訓,提供有效途徑,而且在此模式下,理順了護理程序,規(guī)范護理行為,減少護士重復勞動,提高護理質量,從而增強護士的自信心,不斷提高護士自身的整體素質,體現護士的自身價值,使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顯著提高了[11-13]。
對內鏡下行腸息肉切除術的患者實施了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活動程序化和標準化,有效地減少了臨床護理的隨意性,提高工作效率,確保了醫(yī)療護理服務質量。從而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醫(yī)療費用,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和滿意度,提高護士自身的滿意度,使護患關系更密切,促進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麗.舒適護理在內鏡下胃息肉切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2013,26(10):40.
[2]段泉泉,勝剃.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9):676-679.
[3]陳雪珍,廖麗萍,沈定玉,等.護理臨床路徑在腸息肉內鏡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3(11):77.
[4]徐宇紅,孫勇,楊俊玲,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醫(yī)學領域的發(fā)展現狀及展望[J].護理研究,2006,20(3A):659-660.
[5]李淑云.臨床路徑在腸息肉內鏡手術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5,36(15):3453.
[6]王芳.對行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的胃腸道息肉患者進行中醫(yī)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21):102-103.
[7]孫永波.醫(yī)療實踐中健康教育的再認識[J].醫(yī)學與哲學,2015,36(20):88-91.
[8]黃茜,磨琨.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模式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2,18(3):17-18.
[9]盧如相.胃腸道息肉高頻電切術后并發(fā)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及預防[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20(3):291-293.
[10]劉儀.臨床護理路徑在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5):38-39.
[11]杜紅蓮,張衛(wèi)星,張蔚藍.臨床護理路徑聯合集束化護理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3):46-47.
[12]盛粉云,許燕玲,胡三蓮,等.臨床路徑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中的應用[J].專科護理,2015,15(2):54-55.
[13]任紅芳 ,羅章梅.臨床護理路徑在胃腸道息肉高頻電切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6,22(11):97-98.
(收稿日期:2017-08-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