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艷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王朝之一。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文化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史上的最高峰。歷史學界對唐朝的各項研究已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就文化方面來說,科舉制文化、文學、宗教、壁畫、音樂、舞蹈、染織品、金屬工藝品、瓷器、服飾、雕塑等研究碩果累累。但唐朝琵琶以及琵琶藝術的研究,相之于較少;在音樂學界,研究較多涉及琵琶的形制,彈撥技巧等。而本文將探討唐朝琵琶藝術繁榮及其原因,有助于從音樂的視域下加強對唐朝的整體認識,為唐朝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流等研究提供依據;有利于琵琶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挖掘琵琶藝術價值,為新時代文化創(chuàng)新增添活力。
由于琵琶自身音域遼闊,音色動聽,感人肺腑,表現力極強,無論是在宮廷還是民間,琵琶樂曲深受追捧。唐玄宗李隆基在音樂方面有極高造詣,酷愛琵琶樂曲。由于君主的提倡與愛好,唐朝建立了由政府管轄和宮廷管轄的兩個不同體系的音樂機構,如,梨園、太常寺、大樂署、鼓吹署、教坊。琵琶憑借自身優(yōu)勢和時局,成為“燕樂之首”,然而,無論是燕樂,還是西涼樂、天竺樂、安國樂、高昌樂、高麗樂的演奏,均離不開琵琶。安史之亂后,大量宮廷音樂家與樂曲流向民間,琵琶藝術逐漸擺脫以往的貴族氣質,開始向民間化、大眾化方向發(fā)展。私家樂隊、旗亭、酒肆中,琵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琵琶藝術并沒有隨著帝國的衰落走下坡路,反而在這一時期,憂國憂民的琵琶樂曲倍出。
唐朝沿用隋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發(fā)展學校教育和實行科舉制度,削弱了士族門閥的特權,吸收了大量人才,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短坡伞?、《貞觀律》、《永徽律》等一系列法律的修訂,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秩序。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的實施,水利工程的建設,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人口總量。唐朝的絲織業(yè)、制瓷業(yè)和礦冶業(yè)極其發(fā)達,領先于世界。唐后期的造船業(yè)、造紙業(yè)和制茶業(yè)也迅速發(fā)展。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經濟措施的實施,使得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強大,民族關系和諧。
唐朝藝術品制造十分發(fā)達,壁畫、雕刻、金屬制品、陶瓷制品,其精美程度,至今都令世人驚嘆,積極進取是大唐盛世的風貌,匠人精神備受推崇。這種“匠人精神”不僅僅表現在手工藝品制造上,在音樂上也顯示出了巨大的特質。琵琶制造優(yōu)良,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琵琶中較為珍貴的一種,至今還保存在日本倉院之中。在譜曲、抱琴姿勢、彈奏技巧上,唐代也展現出別樣的風采。漢魏之時,曲項琵琶由西域傳入中國。隨著曲項琵琶的傳入,同時也有不少西域的琵琶能手隨之而來。他們來到中國之后,往往是父子相傳,祖孫數世,成為專業(yè),而成了有名的演奏家。他們來到中國之后,大都以國為姓。如,曹善才、便是當年從曹國來的曹氏的后代。曹氏從北齊以至到唐朝,父子祖孫都是琵琶能手。尤其到了唐代,其名聲更加顯耀。劉禹錫在《曹剛》詩中寫道:“一聽曹剛彈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贝颂幘蛯懙搅瞬苁吓眉妓囍?。唐朝的音樂機構,也培養(yǎng)出了眾多琵琶高手。
唐王朝,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王朝前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國泰民安。東西南北的國家無不受唐王朝的輻射,周圍各國都派有使者來到長安學習先進的經驗與文化,唐朝臣子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激發(fā)了對唐政權的效忠之心,從而加強了國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倍增。民族融合使得西域琵琶藝術得到傳播,自信的唐朝人敢于接受外來文化,將其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社會環(huán)境的開放,言論的自由促進了思想的解放,獨立人格的形成使人更勇于追求真理。唐朝的愛民、重人政策促進了平等思想的傳播,這一時期的人,尤其是文人騷客,在強大的國家背景下,自然會有形形色色的感情要抒發(fā)。而琵琶憑借自身的優(yōu)勢,迎合了上至統(tǒng)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需要,便自然占據了樂壇霸主的地位。